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使生态环境恶化
3、用图示法记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的综合整治是黄土高原人民总结出来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宝贵经验, 治理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可以用简单图示(如下)形象地进行表示, 以加强形象记忆。
护坡
护坡
保塬
修筑梯田
固沟 打坝淤地
植树种草
❖ 例2:下面图3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4 是该地形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 素造成的。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 (尤其是7 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 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 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防霜冻。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脆弱的环境
1.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从从平原平向山原地高向原过山渡(地地貌高) 原过渡(地貌)
强
风
不稳定的天气
沙尘暴
5.知道生物多样化减少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①生境的破坏 ②高强度捕猎、采集 ③外来物种入侵
④各种污染
人类活动
自
自然 要
自
地震灾害
然 灾
地震灾害
地地 理 位
理置 特 殊
位, 处 于
置过 渡
特地 带
殊 , 处 于 过
从从沿海沿向内海陆过向渡(内位置陆) 过渡(位置) 从从湿润湿向干润旱过向渡(干气候旱) 过渡(气候) 从从森林森向草林原过向渡(草植被原) 过渡(植被)
然素 相 互
害 频 繁
要交 替
严 重
自 素自 然
(1)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形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1)该地形区的名称。 黄土高原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我
国 生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态
环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境
现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存
问
题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恶化
治 理 对 策
1 加强公众教育,引导公众参与 2 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3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补偿机制 4 依靠科技创新,运用先进技术 5 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法力度 6 培育环境文化,发展生态农业
然 相环 境 不
水旱灾害
水旱灾害
互够 稳
交定 替 自 然
灾 害 频 繁
环严
水水土流土失 流失
境 不
重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
渡
够
地
稳
带
从从农牧农业向牧牧业业过渡向(植牧被)业过渡(农业)
定
滑滑坡灾坡害 灾害
土地荒漠化对下风地区生态环境有影响吗? 有影响 会出现什么气象灾害? 沙尘暴
西路
西北路 北路
★
沙尘 源
河床抬高、湖泊淤积 洪涝灾害频繁
❖ 黄河流域输入黄河泥沙14.7亿吨 黄土高原地区占1/2
❖ 全国200个贫困县87%分布在水 土流失地区
水土流失的危害
使土壤肥力下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减产
使水库淤积, 2、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蓄洪能力降低
使河道淤塞,
3、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
泻洪能力降低
一、节知识结构 位置
概况 范围
水 土 流 失 的
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的地 理背景
地形地势:深覆黄土,地形破碎,西北高东南低
脆弱的环境
御灾能力较低 破坏后恢复困难
尖锐的人地矛盾
农垦历史悠久 人口过快增长
治
自然因素: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理
形
成
植被的破坏
以 黄 土 高 原 为 例
水 土
原 因
流
失
的
治
理治
理
人为因素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为主) 露天开矿
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基
压缩农业用地
础 措
措施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开
施
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小流域 小流域的含义
的综合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治理 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