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设美丽中国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设美丽中国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11月8日,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开幕,胡锦涛同志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并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断加剧。

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关键词:十八大胡锦涛生态环境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加剧,政府,个人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也日益加强。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性生态平衡能力为基础,不能由于经济发展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必须在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寻求合理的动态平衡临界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沙尘暴危害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现象加剧;生态功能不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水源涵养功能退化,防沙治沙功能减弱;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如此严峻,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

同时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因而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现象经常发生,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

此外,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基础薄弱、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三是坚持统筹
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四是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

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等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
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

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力争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区,长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湖泊、湿地,西北重要的绿洲,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在切实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抓紧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按规划进行,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全国部分县(市、区)基本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物种丰富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大水系的一级支流源头区和国家重点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态系统得到重建与恢复;全国50%的县(市、区)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0%以上的城市达到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

到2050年,力争全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河北大学出版社.
[2]胡星斗,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分析.
文章以十八大为基础,以生态环境的现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为线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