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一、单选题
1.下图是公元前古希腊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人类对海洋和陆地的认识是
A.陆地的四周是海洋,海洋的边缘是深渊
B.海洋有渔盐之利,舟楫之便
C.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
D.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于圣诞节前后,所以又叫做“圣婴”。
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全球的气候会发生变化。
据此完成第2-3题。
2.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与下列哪个海洋东岸水温升高有关?()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人们观测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开始于()。
A.20世纪50年代
B.21世纪以后
C.20世纪80年代以来
D.1872~1876年
阅读下列不同时代船舶图,完成第4-7题。
4.在以①为主要航海工具的时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是()。
A.地的四周是海洋,海洋的边缘是深渊
B.海洋有“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C.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
D.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
5.人类首次完成环球航行,利用的是序号________所示类型的船舶()。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海洋科考活动,主要利用③类航海工具的是()。
A.哥伦布横渡大西洋
B.郑和下西洋
C.1872年“挑战者”号环球航行
D.20世纪50年代深海钻探
7.在人类以序号②航海工具为主的时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是()。
A.认识了世界海陆分布,了解了地球表面的整体面貌
B.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和海底扩张说
C.揭示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D.全面研究海洋环境与全球环境变化间的关系
8.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中共穿过几大板块()。
A.3
B.4
C.5
D.6
麦哲伦船队历经三年,环球航行成功,人类首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据此完成第9-11题。
9.麦哲伦船队的出发地点位于下面①~④中的____附近()。
A. B. C. D.
10.船队渡过大西洋后,最早到达的地方位于下面哪幅图中()。
A. B.
C. D.
11.与第(1)题图中④所示海峡高温期相同,多雨期相同的是第(2)题甲至丁城市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12.下列人类活动与人类对海陆分布的探索联系较为密切的是()。
A.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B.西欧乳畜业的形成
C.小麦、棉花、葡萄引种到黄河流域
D.东南亚、巴西分别成为最大的橡胶和咖啡产地
13.关于海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B.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C.目前海洋还局限于为人类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国家安全等方
面,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新产业的开发未形成规模D.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阅读下列洋流名称,完成第14-15题。
①墨西哥湾暖流②本格拉寒流③千岛寒流④拉布拉多寒流⑤北大西洋暖流
⑥阿拉斯加暖流⑦加那利寒流⑧北赤道暖流
14.若由你率领船队沿当年哥伦布航线从西班牙前往西印度群岛并返回,为节省时间,顺次经过的洋流是()。
A.⑤→②→⑥→⑧
B.⑦→⑧→①→⑤
C.⑧→⑥→⑤→④
D.①→⑤→②→③
15.上述八支洋流中,由盛行西风和东北信风吹拂形成的风海流是()。
A.②和⑥
B.⑤和⑧
C.①和④
D.③和⑦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5世纪以前,人类对海洋有了“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认识
B.15世纪,郑和下西洋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世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引入了一个新时代
D.英国人库克首先完成了环南极航行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图中①线),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图中②线)。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图中③线)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
据下图完成17-18题。
17.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8.哥伦布两次去美洲的航期较短的是哪次,原因是什么( )
A.第一次,路程较远
B.第二次,使用了蒸汽动力
C.第一次,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
D.第二次,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
19.2005年4月2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驶离青岛港,开始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
途中可能出现下图所示地理事物或现象,其正确的排序是( )
A.a—c—b—d
B.b—a—d—c
C.c—a—b—d
D.d—a—b—c
当地时间2016年1月10日下午,我国自主研发4 500米级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潜龙二号”完成大洋“首秀”。
“潜龙二号”第一次在西南印度洋热液区下潜至1 600米,在无人无缆下自主探索深海,获得精细海底地形地貌,实现我国自主研发水下机器人首次在洋中脊海底勘探。
“潜龙二号”虽然名字里带“龙”,但造型却像鱼,酷似电影《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N emo;据此完20-21题。
20.“潜龙二号”潜水器设计成鱼形,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海底地形、水流复杂
B.海底盐度
C.海底压力大
D.海底水温低
21.当日,处在测试区的“潜龙二号”的母船(30°S附近)上桅杆的日影
A.影子逆时针转动
B.正午影指向正北
C.影子日变化角度为180°
D.日影始于西南
2010年新年以来,渤海和黄海北部出现30年来最严重海冰冰情,下图为我国海洋局发布的2010年1月22~26日海冰警报示意图,完成第22-23题。
2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渤海海冰的分布特点是( )。
A.从南向北海冰面积递增
B.由东向西海冰厚度递增
C.海冰的厚度随海水深度而增加
D.海湾处海冰的分布面积大于其他地区
23.下列区域,不易形成海冰的是( )。
A.淡水注入的河口
B.风浪较大的岬角
C.风平浪静的海湾
D.深度不大的浅海
二、综合题
24.冬季,一艘货船从俄罗斯北部唯一的不冻港起航,沿欧亚澳航线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至印度洋,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到上海,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海港A的名称是________。
该海港位于北极圈内,却成为不冻港,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2).穿过英吉利海峡时风急浪高,货船颠簸摇晃主要是受到________风的影响,船在地中海行驶常会遇到下雨天气,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苏伊士运河后,进入红海,这里海水盐度特别高,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到达新加坡,附近海域风平浪静,这是因为新加坡地处________气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风力较小。
过了台湾海峡,看到在上海东南的海面上矗立着高高的钻井平台,这是因为东海________蕴藏着油气资源,这里开采的天然气已输往上海浦东地区使用。
【答案】
1.A
2.A
3.C
4.B
5.B
6.C
7.A
8.D 9.B 10.C 11.B 12.D 13.C 14.
B 15.B 16.B 17.D 18.D 19.D 20.A
21.A 22.D 23.B
24.(1)摩尔曼斯克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2)西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
(3)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沙漠围绕,缺少淡水河流的注入;海区较封闭与外部海洋交换少
(4)赤道低大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