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病案举例]
1.浦某,女,10岁。
1978年7月8日入院。
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
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
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
2.姜某,女,45岁。
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
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
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
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
二、卫气营血辨证
[病案举例]
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
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
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
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枇杷叶6g,1剂,水煎服。
微续出出而身热已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唯大便2日未行,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乃表解里未和之候,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3g、莱菔子3g、麦芽6g,1剂,水煎服。
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拟调和肺胃,利湿消滞。
处方:冬瓜仁1.2g、苡仁1.2 g、杏仁6g、苇根1.5g、炒枳实4.5g、莱菔子4.5g、麦芽6g、焦山楂6g、建曲6g,2剂,水煎服。
药后诸证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停药食养痊愈出院。
摘自(中医研究院主编,《蒲辅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年)
2.计某,暑温一候,发热有汗不解,口渴欲饮,胸闷气粗,入夜烦躁,梦语如谵,小溲短赤,舌苔薄黄,脉象濡数。
暑邪湿热蕴蒸阳明,漫布三焦,经所谓:因于暑,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也。
颇虑暑热逆传厥阴,致有昏厥之变。
清水豆卷12g、青蒿梗4.5g、天花粉9g、朱茯神9g、通草2.4g、黑山栀4.5g、带心连翘9g、益元散(包)9g、青荷梗1支、竹叶心9g、郁金4.5g、万氏牛黄清心丸1粒,加水煎服。
二诊暑温九天,汗多发热不解,烦闷谵语,口渴欲饮,舌边红苔黄,脉象濡数,右部洪滑。
良由暑温化热,蕴蒸阳明之里。
阳明者胃也。
胃之支脉,贯络心包,胃热上熏心包,扰乱神明,故神烦而谵语也。
恙势正在鸱张,还虑增剧,今拟竹叶石膏汤加味。
生石膏15g、茯苓9g、郁金4.5g、仙半夏4.5g、通草2.4g、竹黄6g、鲜竹叶心9g、益元散(包)9g、鲜石菖蒲1.5g、白茅根(去心)9g、荷梗1支、万氏牛黄清心丸1粒,加水煎服。
三诊神识渐清,壮热亦减,原方去石膏、牛黄清心丸,加连翘心、花粉、芦根。
摘自《丁甘仁医案》
三、三焦辨证
[病案举例]
1.张某,病几月,犹然耳聋,神识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间有音。
此非伤寒暴感,皆夏秋间暑湿热气内郁,新凉引动内伏之邪,当以轻剂清解三焦,奈何医者不晓伏气为病,但以发散消食,寒凉清火为事,致胃汁消亡,真阴尽烁,舌边赤,齿板燥裂血。
邪留营中,有内闭瘛疭厥逆之变。
况右脉小数,左脉涩弱,热固在里,当此阴伤日久,下之再犯亡阴之戒。
从来头面都是清窍,既为邪蒙,精华气血不肯流行,诸窍失司聪明矣。
此轻清清解,断断然也。
议清上焦气血之壅为先,不投重剂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耳。
处方:连翘心、玄参、犀角、郁金、橘红(蜜水炒)、黑栀皮、川贝、鲜菖蒲根、竹沥。
摘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壬戌六月廿九,甘X,24岁,暑温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甚危险。
连翘18g、生石膏30g、麦冬18g、银花24g、细生地18g、知母15g、元参18g、生甘草9g、竹叶9g,加水煮成3碗,分3次服。
牛黄丸、紫雪丹9g,另服。
七月初一日温邪入心包络,神昏痉厥,极重之证。
连翘9g、生石膏18g、麦冬(连心)15g、银花15g 、细生地15g、知母6g、丹皮9g、生甘草4.5g、竹叶6g、今晚二帖,明早一帖,再服紫雪丹12g。
摘自(吴鞠通·《吴鞠通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