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气营血辨证(课堂PPT)

卫气营血辨证(课堂PPT)


卫气营血分布与生化示意图:
卫——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最浅
水谷精微
卫气——脉外 营血——脉内
气——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营——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更深
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赤——最深
温病学教研室 14
卫气营血功能各不相同
• 卫的作用是捍卫肌表。

温邪伤津——口渴


卫气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发热 的抗
邪反

温邪抑郁卫阳——恶寒
温邪属性为阳热之邪,故恶寒较轻而短暂
温病学教研室 28
• 总之,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是: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卫受邪郁 + 肺气失宣 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温病学教研室 29
(4)卫分证的转归:
一般病变较轻 持续时间较短
温病学教研室 17
总结:
• 卫主卫外,气主整体防御,营主调和五脏, 洒陈六腑,化生血液,血主营养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 卫气的功能主要是防御机体,使不受外邪 侵袭;营血的作用主要是营养机体。
温病学教研室 18
(3)卫气营血的病理与证候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表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 缓等。 • 其中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白腻为卫分 湿热证的辨证要点。
温病学教研室 25
• 暑热病邪一般径犯阳明,不从表伤, 故少见卫分表证。
温病学教研室 26
(2)卫分证的辨证要点:
✓ 确定病邪在卫分的主要依据是发热与恶寒并见, 一般是发热重,恶寒轻。
✓ 口渴与否,是判断卫分证寒热属性的重要症状之 一。口渴,说明所感为温邪;
温病学研室 9
(2)卫气营血的化生及功能
• 卫气营血是由水谷化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精微物质,其分布、化生有表里或先后的不同。
• 卫气为无形之质,行于脉外,分布层次表浅; • 营血为有形精微,行于脉中,分布层次较深。 • 卫、气、营、血的关系:其气浮于表者为卫,
营之注脉化赤者为血。
温病学教研室 10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温病学教研室 1
概述
温病辨证除了有中医学八纲、脏腑、气 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 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以 此构成了温病辨证理论体系的核心。
温病学教研室 2
【教学目的 】
1.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 理和主要证候。
2.熟悉并逐渐掌握温病辨证的临床运用。
斗争。 •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
之。”——病邪结于某处,气必趋达病变
部位,以祛邪外出。
温病学教研室 16
• 营血的功能是营养机体。
• 《灵枢·营气》:“经专者,行于经隧,常
营无已,终而复始。”
• 《难经》:“血主濡之” 。 (濡养)
• 《灵枢·营卫生会》:血是奉养人体最精华
的物质,“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 贵于此。”
血热扰心——燥扰不安,神昏谵妄

迫血妄行——多部位急性出血 血热炽盛——身体灼热,舌深绛
阴血耗损——脉细数
温病学教研室 20
1、卫分证
➢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卫气卫外功 能失调的一类证候类型 ➢ 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温病学教研室 21
(1)卫分证的主要症状
• 卫分证的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 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 红,苔薄白,脉浮数等。
温病学教研室 5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① 确定病邪的浅深:“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 言血”。卫、气属阳,较浅;营、血属阴,较 深。
② 确定病变的轻重:层次越深,病情越重。 ③ 确立发病类型:病初以卫分证为主者,属新感
温病。病初以里热证为主者,属伏气温病。 ④ 确定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
温病学教研室 3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 1、用以辨别病变浅深层次及病变部位。 2、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及其相互传
变。 3、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温病学教研室 4
一、卫气营血辨证
• 叶天士首创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方法。 • 他依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变化,病程发 展的阶段特点,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的 论述,将卫气营血相关内容引申发挥,形成 了独特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
或胸痛,苔黄,脉滑数; • 以身热,口渴,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温病学教研室 43
②阳明热炽(热盛阳明证):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或大汗,口
渴甚或大渴饮冷,脉洪数或洪大等。 薛生白说:“热渴自汗,阳明之热也”。
此可作为辨证要点。
温病学教研室 44
温病学教研室 35
• 湿热病邪(包括暑湿)深入气分,病机变化较复 杂,临床症状特殊。其流连气分,涉及脾、膜原、 胆腑、肠腑等病变部位。
• 气分湿热的基本表现:发热、脘腹痞满、苔腻 等。——判断气分是否湿热内阻的标志
•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身热不扬;苔白腻; •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身热汗出,热虽盛而不
• 气分证是温邪入里,以整体气机受郁,邪 正剧争,里热蒸迫为特点的证候类型。
•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 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
• 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 膜原、胸膈等。
温病学教研室 33
(1)气分证的主要症状:
• 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也各有区 别,其中以热盛阳明常见。
正气抗邪不利
邪陷营血:
失治、误治
温病学教研室 41
(6)气分证的临床类型:
• 各种气分证的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虽大 体相似,但因病变部位不同和病邪性质 各异,各种气分证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 同,除上述典型的共有症状外,还可见 邪热盛于某一脏腑部位的症状表现。
温病学教研室 42
气分证的临床类型较多,最常见的有: ① 邪热壅肺: • 常见症状有:身热,汗出,口渴,咳喘,
• 主要症状: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 ,渴欲冷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等。
• 其他病变部位的临床证候,将在后面叙述。
温病学教研室 34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 既无发热恶寒的表证,又无斑疹、舌绛 等营(血)分症状。
• 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 要点。
•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传入气 分,病机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 阖者也”。
•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 矣。”
• 卫气使肌表固密,外邪不易入侵。“阳者,卫外 而为固也。”
• 总之,对内防止阴津外泄,对外抗御邪气入侵。
温病学教研室 15
• 气是脏腑生理活动及整体防御功能的体
现。 • 凡外邪入侵,气必聚集病所,与病邪作
温病学教研室 8
• 明末·吴有性: “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 汗;留于血分,解以发斑。气属阳而轻清, 血属阴而重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 邪在血分,恒多胶滞。故阳主速而阴主迟, 所以从战汗者,可使顿解;从发斑者,当 图渐愈。”
• 叶天士受其启示:“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 者,可冀战汗透邪,而邪陷血分,急急透 斑为要。”
为汗衰;苔黄腻或黄浊。
➢ 湿热证提纲症:“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 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温病学教研室 36
(3)气分证的形成途径:
①温邪自卫分传入:即卫分温邪不解传入气分。 ②温邪径犯气分:例如暑热病邪径犯阳明,湿热
病邪直入中道等; ③气分伏热外发:如某些伏邪温病,伏邪始从气
分发出; ④营分邪热转出气分。
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乃能入于脉也,故循环上下,贯五脏,络 六腑也。”
• 血为营之奉心化赤而成,“营气者,泌其
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赤,以荣四末, 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
温病学教研室 12
卫气营血层次示意图:
卫 气 营

最浅 较深 更深
最深
卫气营血表里层次差别,可引申说明温病病变层次、 阶段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
• 不同性质的温邪入侵卫分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各具 特点。 卫分风热证: 卫分燥热证: 卫分湿热证:
温病学教研室 22
①卫分风热证(风热犯卫):
•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 咽痛或乳蛾红肿, 头痛, 咳嗽,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
• 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头 痛等为卫分风热证的辨证要点。
✓ 因此,将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 辨证要点。
✓ 此外,脉浮数说明病属热而非寒,病位在表而不 在里。
温病学教研室 27
(3)卫分证的主要病机变化:
卫受邪郁,肌肤失于温煦——恶寒
温邪 邪留肌表,卫气受阻,郁而不伸,腠理开合失司——无汗或少汗
温 邪
对人 体的
温邪袭表,阳热上扰清空——头痛
初 作用 肺经郁热,清肃失司——咳嗽
卫气分——功能失调为主 营血分——实质损害为主
温病学教研室 19
卫气营血病机示意图:
卫受邪郁——恶寒 卫 邪正相争——发热、口微渴
邪郁气机 气 邪正剧争 发热,但恶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里热蒸迫
营热扰心——心烦,时有谵语
营 营热窜络——斑疹隐隐 营热蒸腾——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绛
热灼营阴——身热夜甚,脉细数
• 卫分布于肌表。“卫在脉外”,“卫行于
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 腹。”
• 气充养全身。“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
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 气之轻浮于肌表者即为卫。“其浮气之不 循经者为卫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