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管理.
主要包括:水蛭素 (Hirudin)和阿加曲班(argatroban)。抑制凝 血酶的作用不需要抗凝血酶Ⅲ的参与,因此,抗凝效果确切且可预 测性强。直接抗凝血酶药物治疗剂量窗口非常狭小,且无特异拮抗 药,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环氧化酶,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功
能,目前仍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主流药物。阿司匹林胃肠道吸收快, 30-40min血中即达峰浓度,60min内出现明显的抑制血小板作用。一般
一般认为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完全消失需要停药5—7 d。
阿伯西马、替罗非班、依替巴肽:此类药物通过与GPⅡb/Ⅲa受体结
合,阻断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结合,发挥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停用8-24 h后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由于缺乏特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拮 抗剂,在一些急需恢复血小板功能的情况下,输注血小板可能是惟一
小剂量普通肝素(100IU/(Kg.12h)肌肉或皮下注射也可抑制凝血因子 Xa的活性,但一般不会引起凝血指标明显变化。
皮下注射40-50min后达到作用高峰,可持续子肝素(LMWH)
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低分子肝素半衰期是普通肝素的3-4倍,活化凝血时间(ACT)和活化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不受低分子肝素的影响,其监测值对临床用 药无帮助,但可以通过抗因子Xa活性来检测。
30d以内的高危病人,应推迟其择期手术或停用华法林改为静脉应用肝素。
对大多数病人来说,研究建议在择期手术前停用华法林4-5d,使INR自 然下降。停药第2天起复查INR,当INR下降到抗凝的临界值(INR=2.0)时, 病人应接受静脉肝素治疗。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手术前一天或当天。术 前至少12h停用LMWH或至少6h停用UFH。如术晨INR>2.0,考虑推迟手术
每天口服<100mg,4-5d后才能达到最大抑制效果。在24-48h的服药间
隔内可以维持其抗栓效果。
一般认为阿司匹林作用的完全消失需要停药7~10 d。
抵克力得,即噻氯匹啶
波立维,即氯吡格雷 均为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抑制血小板功能。噻氯匹定的副反 应为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氯吡格雷更安全更容易耐受,其半衰 期约7-8 h。
最终维持INR>2。
肝素替代治疗指停用口服抗凝药期间适当给予肝素。 替代治疗主要使用LMWH,偶用UFH。 停用华法林后,当INR小于2,即应开始使用LMWH。 临床实际工作中,如果术前华法林已经停用4-5d,则LMWH应自最后 停用华法林36h后开始使用。
与UFH相比,LMWH容易给药且具有更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一般情况下 不需要监测。但如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处于妊娠期时应测定抗因子 Xa水平。
的选择。
服用华法林的病人在接受外科手术时,围手术期处理可分为:
(1)术前停用华法林3-5d,术后尽快恢复华法林治疗。 (2)减少华法林剂量使INR维持在1.5左右。 (3)停用华法林,改为静脉应用肝素抗凝过度直至恢复华法林治疗。
采取何种策略应根据病人和外科手术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对于动脉栓塞
起始剂量平均为每天 5 mg,治疗 4-5 天后 INR ≥ 2.0。
普通肝素的剂量-效应相关性较差,其强度与持续时间并不随剂量增加 而成正比增强及延长,但肝素相关的出血风险随剂量增加。
普通肝素的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有关,静脉注射普通肝素100IU/Kg时半 衰期为1h,可立即起效。
普通肝素可以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其抗凝效应,比例为1mg鱼精蛋 白中和100IU普通肝素。
或给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大多数外科手术可以在INR≤1.5时安全实施。 在急诊手术或INR太高情况下,可以通过应用维生素K来逆转其抗凝作 用。皮下注射维生素10mg维生素K1,在8-10h内可纠正华法林的抗凝效 果,但有时可能需要追加剂量。尽管维生素K1经静脉使用可即刻起效, 但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曾有过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对 于重症患者如果必须静注时,速度不应超过1mg/min。对于INR在2-3的 病人,口服2mg维生素K1可在24h内纠正华法林的抗凝效果。
低分子肝素较少诱发血小板减少症,不易被鱼精蛋白拮抗。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具有高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抗Xa活性高峰 出现时间为3-4 h,半衰期4-7 h,可以每日单次给药。
低分子肝素经肾脏代谢,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其最终消失半衰期
为4-6h。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抗因子Xa活性达到高峰时间和最终消 失半衰期可延长至16h。
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互相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通
常意义上的“抗凝”治疗其实就是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静脉系统血栓的防治主要针对凝血酶;
动脉血栓的防治则以抗血小板为主。
代表药物为华法林,是主要的口服抗凝药。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 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抗凝作用出现较慢,一般口服 后8-12h后才发挥作用,1-3d达到高峰,停药后其抗凝作用维持2-5d。 凝血酶原时间(PT)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多数情况下, 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应维持PT所对应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 。
新鲜冰冻血浆可提供必需的凝血因子从而逆转华法林的作用。
当病人出现严重出血时,则需要浓缩凝血因子Ⅱ、Ⅶ、Ⅸ、X。
对于某些高危病人,如,人工心脏瓣膜术后、心房纤颤、高凝状态以 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停用华法林所带来的风险可能要远大于抗凝 治疗。近期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特别是<30d),出现再栓塞的 几率高达50%,华法林可以使这种风险降低约80%。因此,择期手术应 该尽可能推迟,否则应采用积极策略,即在围术期使用肝素替代,以 确保术前和术后INR>2。如果INR在抗凝治疗靶范围之内,术前6h停用 标准肝素,足以保证术中恢复正常的凝血功能。术后12h可恢复肝素替 代治疗(如果存在明显渗血应推迟),直至病人可以口服抗凝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