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苏武传优秀公开课导学案(含答案)





会通过对比的修辞能分析出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一、1.再读文章,教师串讲、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分小组进行展示,教师总结归纳升华。
二、课堂探究
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家庭—— 父亲: 班彪作品—— 史书: 《汉书》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辞赋: 《两都赋》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诗: 《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③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④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①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②而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使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霑衿”,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过程创意反思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




导入、目标—自学—讨论—准备展示—展示—巩固—检测—小结









1、朗读。
2、细读。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课题
学习目标
重难点
环节预设
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月27日 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 签审:上课时间:月日 导学案顺序号: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三、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①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②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③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2)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①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被汉武帝害死;②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2、教师朗读范读。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疏通字词。
二、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正音
1、①昆邪王( )且鞮侯( )缑王( )
②於靬王( )浞野侯( )棫阳宫( )
③稍迁至栘( )中厩()监④数()通使相窥( )观
⑤使牧羝(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⑦故使陵来说( )足下⑧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
3、关于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词语
1.拜: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
2.除(举、辟、授)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降级、平调升级。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一、自主学习
1、欣赏《苏武传》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断句和语气);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过程创意反思
(1)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2)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⑨子卿尚复谁为( )乎 ⑩何以汝为( )见
⑾置煴( )火,覆武其上⑿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⒀当( ) ⒁檠弓弩 ( ) ⒂啮( ) ⒃单于弟於( )
⒄扶撵( ) ⒅更嫁( ) ⒆勿功德( )
⒇虽蒙斧钺汤镬( )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主备:张国凤备导学案时间:5月26日 备课组长:张国凤统稿时间:月日 签审:上课时间:月日 导学案顺序号:




1.解题,知道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卫律

苏武
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文中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进行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显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张胜和苏武
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