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

浅谈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孙犁是一位极富个性的作家,其创作风格清新飘逸,充分表现出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他的小说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满眼“诗情画意”,享有“诗体小说”的美誉,在创作的过程中从不猎奇,而是采用中国写意画的手法,淡化对人物形象的刻意雕琢,求神韵而不求形似。

其选入高中读本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即为若此,全文细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文中设臵的“夫妻话别、敌我遭遇、助夫杀敌“三个重点片断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享之不尽的审美情趣。

可归纳如次:一诗情画意的间境美《荷花淀》在表现抗日战争的重大主题时,将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小说反映的尽管是残酷的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血污泪痕,相反却是清风明月,银白的潮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和美丽。

比如开头部分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营造的全然是一个优美的境界,让读者在自然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即使战斗就在眼前,作者仍不忘记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既富美感,又成为天然的隐蔽屏障,这哪是战争,分明是一场胜利在握的游戏,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这些或率直、或乖巧、或老实、或急躁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

环环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如同出水之芙蓉,具有冀中平源水芙蓉的清丽,其写湖上观战,从容镇定地写了一场伏击战,充分显示了如诗如画的创作个性,本来,这几位妇女划船去看望丈夫,在作品的规定的特殊场景中是一次欠考虑的鲁莽行动。

当他们嬉戏着将船划到白洋淀,探亲不着而返回时,日本鬼子来了,她们只好向荷花淀逃去,敌人的汽船往荷花淀里逼追,在这关键时刻,荷花淀里响起了排枪。

原来这急切之下的逃避行动,却起到了把敌人引进部队早已布好的“口袋阵”的作用,从而帮助部队干净、彻底、全部的消灭敌人。

文学描写之生动洒脱,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读此美文,不断咀嚼,闭目瞑思,似一行行的文字已变成动感实足的画面,那船,那人,那荷花,那万顷碧波,那胜利的笑声……,“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水生及水生嫂的眼里,农家是这样的美。

这样的家乡,岂容强盗来侵犯?因此,他们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不仅毫无惧色,相反,还随时地感受到家乡的美,生活的美,并且充满必胜的信念,洋溢着乐现主义精神。

人说心中之景,都是人物眼中景,小说中的景,都充满了人物心中的情,这种情景相生的意境,使作品具有如诗如画般的美。

二细腻感人的情感美与高尚可敬的情操美赏读孙犁的小说,可以让人感觉到以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调,这是孙犁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特点.其作品喷放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其小说是风格独具的美小说,尤其是作者擅长描写写农村的青年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他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更具有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他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的本领。

《荷花淀》成功地塑造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以平易清新的文学表现出女性身心的美好。

小说描写的女性主要表现为一种柔性的、温和的、细腻的情感美。

小说中的水生嫂便是这种美的典型。

作者塑造水生嫂这个人物,重要通过对话来表现其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如在“夫妻话别”这一场面中,丈夫水生很晚才回家,水生嫂笑着问:“今天怎么回得这么晚?”机敏的疑虑,诚挚的关切,轻轻的责备……那是多么复杂的感情!当她看出丈夫“笑得不像平常”时,便追问“怎么了,你?”水生嫂的细心,对丈夫的亲妮之态和体贴入微之情,尽在主谓倒装的问句中流露了出来。

敏感、纤细、委婉,像一片彩蝶款款绕飞于红朵绿叶之间,又似一股清泉浸过生命的荒原。

神思得以飘举,梦幻长时期以轻释,这是心灵风景的探胜巡礼与博览。

有时,作者通过水生嫂心灵刹那间的擅动表现她细微的情感波澜。

当水生嫂听到水生要去参军的消息时,“手指震动了一下,想复杂的思想感情;爱恋、担心、家仇、国恨……”,“震动”是以上复杂情绪相互冲撞而闪现的火花。

古代儒家学说在伦理文化上提倡言志,讲缘情,强调用感情的宣泄和伦理的沟通来表达文学目的。

孙犁在文艺价值观念上,继承了古代缘情派的文学倾向,强调家庭和家族中“亲亲”“仁仁”,“重伦理,讲情趣”,写人时,又以写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特定伦理规范下人的美为主,把人的感情发展到诗化的地步。

《荷花淀》通过描写一个新型家庭的新的夫妇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革命战争锻炼和提高了中国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她)们成为平凡而伟大的抗日英雄。

小说虽写的是水生因参加地区战斗队,回来与家人告别,但不写他与父亲、儿子的告别,单单写了与妻子的告别,其意就是为了突出描绘新人的精神世界,塑造特定伦理规范下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

在那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年代,丈夫深夜归来,细心的女人从简短的对话中,发现丈夫说话有些红涨,心里开始警觉。

当听到丈夫马上要到大部队去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被苇眉子划破了,但她随即默默地“将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一细节就非常传神地把一个深爱丈夫,不忍离别,但又能努力克制自已激烈情绪的年轻妇女的内心矛盾表现了出来。

作为深爱丈夫的妻子,听到丈夫的这一重大决定后,即使思想准备再充分,心里也不会平静,手指的震动其实就是心的震动。

然而饱受寇铁蹄蹂躏的冀中人民,特别是妇女深深地懂得,要摆脱个人的灾难,只有打垮侵略者。

她们已做好牺牲自已的一切去与敌人较量的准备,所以,听到这一消息时,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的也仅仅是“手指震动一下”,并马上镇定了。

听到丈夫对眼前形势的分析,她马上说“你总是积极的”,话语中有对丈夫的信赖和赞许,也交织着依依不舍的嗔怪,还流露着不甘落后的自尊心理。

人的心里变化是复杂的,理智与感情总是交织在一起。

战争时代的妇女,往往承担着比男子们更具体、更琐碎,有时是更沉重的负担。

就拿水生女人来说,她不仅日夜编织苇席,还得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孩子,但她毫无怨言,深明大义,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好品德。

然而她也需要理解,水生女人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便是需要的反映。

当水生表示家里的担子的确很重时,女人除了鼻子有点酸,但并没有哭,只是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一个能干、善良、贤慧而深明大义的妇女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特别是最后水生的三句嘱咐,对前两句,女人用了两个“嗯”字来答,再次表现了复杂的心里,语简意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而对后一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的嘱咐,女人是“流着泪答应了他”,深刻反映了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是与生俱来生死与共的。

这种刚毅与柔情,表现出抗战时期根据地妇女特有的时代风采。

她不仅将丈夫的叮嘱记在心里,而且说道:“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支持丈夫,就是支援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天下兴亡,各尽匹夫之责,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此而一片光明!作者在小说里就是这样通过特殊环境里夫妻间的情感志趣交流,特别是对年轻妇女世界的发掘,热情呕歌高尚的情操,从而赋于小说一种内在的诗意。

这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既在于写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更在于表现了她们的刚性的壮美——情操美、品德美、人格美。

正是这种美的存,读者才得以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理性的闪光和情感的交融,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美好的情感的统一。

小说中所表现的女性的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的民族气节;那种识大体、明大义,为了民族解放而甘愿面对一切困难的宽广胸怀;那种乐观、勇敢、进取的向上精神,这就是这种美的体现。

亲身经历的那场荷花淀伏击战是她们性格由柔美到壮美的转折点。

作者写她们在归途中要强、自信的对话犹如“誓师大会”,而结尾写她们迅速成长的过程犹如一支雄壮豪迈的“女游击队员之歌”,充满了慷慨激昂、勇往直前的阳刚之美,正是她(他)们义心怀家乡,心怀祖国,才使她(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乐观向上!爱国与爱家,这种神秘的生命现象,这种无与伦比的人类最自然、最美好的情感状态,并不执著于生命的全部,而是与生命的某些形式有关。

特定的环境造就了一批珍视生命,热爱祖国的优秀群体,高尚的民族气节已经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尽管四入奔波,面临死亡的威胁,但始终心怀祖国、心怀革命,一种事关民族荣辱的使命感,让他们拥有了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

三、意犹未尽的含蓄蓄美在描写女性的情感美时,作者还着意描绘女性独特的情感表现形态——含蓄的美。

作者笔下的女性都有深沉真挚的情感,但这种情感的流露不是奔腾的江河,而是涓涓的细流,分外深厚、含蓄。

可谓“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给读者以美的遐想。

女性的这种含蓄美在“借故寻夫”这一场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尽致的表现.丈夫才走两天,这些纯朴多情的青年妇女便聚集在一起商量探夫之事。

明明都惦念得不行,但谁也不肯直说。

有的说“忘下了一件衣裳”,有的说“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有的说“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鉴,丰盛的情感蕴含在对话之中。

这种含蓄美有时还表现为运用隐语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如“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她们把丈夫比拟为拴不住的脱缰的野马,其中蕴含着传不尽的复杂的情感:寻夫未遇的恼恨,柔情密意的爱恋,淡淡的自豪,轻轻地责怪……这种含而不露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和美的享受。

《荷花淀》在表现抗战的重大主题时,把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显示的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是战争留下的创痕与血污,而是军民在战斗之后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

它有意避开大的战斗场面,而选择充满生活情趣的题材来表现主题:它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沿着生活的自然顺序,用细腻的笔触从容不迫地表现白洋淀人民战斗的抒情画面;它不是正面突破,而是侧面切入;它没有英雄黄传奇,金戈铁马、血淋淋的厮杀场面,而是用诗一样的抒情笔调来描摹一幅色彩鲜明、优美动人的画面;它从平凡的景象中点染出生活茫然的失意、从容的谈笑、隽永的诗情,让人读后余音缭绕,暖流潜身。

正如矛盾所说:“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无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荷花淀》在塑造人物方面,重点写了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诗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