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犁及其创作资料

孙犁及其创作资料


刘绍棠
刘绍棠是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人。 1936年2月生。13岁开始发表作 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 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 “神童作家”。是“荷花淀派” 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 《青枝绿叶》、《 蛾眉》、 《蒲柳人家》)、《瓜棚柳巷》、 《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 角》长篇小说《春草》、《地 火》、《狼烟》、《京门脸子》, 《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 论集《我与乡土文学》。
红星报:20世纪30年代 初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 报,当时由邓小平同志 主编。
冀中导报:抗日战争时 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 冀中区委机关报。
白洋淀的风景与民情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号称“华 北明珠”。这里的淀水镜一般平,稻花香, 鱼儿肥,莲藕脆,菱角鲜,甚至连空气都带 有新鲜的莲叶荷花香。芦苇荡很多,很密, 蜿蜒曲折。
吕正操将军
(1904.1.4—2009.10.13), 字必之,辽宁省海城人。无 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 国上将,我国铁路交通战线 杰出的领导者 。1925年12 月张学良在锦州成立三、四 方面军团司令部,吕正操被 张学良召到身边担任少校副 官。 1938年5月至1943年 秋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 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
不久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 淀派”。五十年代中期,“荷花淀派”的创作趋于 鼎盛局面:孙犁《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相 继出版;刘绍棠也出了四部小说集、两部中篇小说; 徐光耀《小兵张嘎》以及韩映山等也有短篇小说问 世。但好景不长,1957年孙犁病倒,刘绍棠、丛维 熙被错划为“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 辑工作,“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 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 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 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 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 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 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 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 用了。
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 “雁翎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 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 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 。

芦苇
芦苇
芦花
芦席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 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它的源头在山西省五台山东北的泰戏山,穿 过太行山脉,挟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往东 流入冀中平原,在献县和滏阳河汇合为子牙 河,最后经天津汇同大清河流入海河,东下 大海。
孙犁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样形容着滹沱 河:
在它的发源地,“泉水从一条赤红色的 石缝里溢出,鼓动着流沙,发出噗噗的声 音”,“溪水围绕着三座山流泄,溪流上面, 盖着很厚的从山上落下的枯枝烂叶,这里的 流水,安静得就像躺在爱人怀抱里睡眠的女 人一样,流动时,只有一点细碎 的声响”。 但是,当它离开高山峡谷的管束,流到冀中 平原,它就变得粗野起来了:“今年向南一 滚,明年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 ,把 它的欢乐 或狂暴,倾泻到冀中人民的头上。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 在她的身子下面,就 编成了一大片。她像 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 上,也像坐在一片洁 白的云彩上。她有时 望望淀里,淀里也是 一片银白世界。水面 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 雾,风吹过来,带着 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鱼虾
脆藕
湖蟹
千里荷花香
这里的人民,性情直爽,热情好客。战争岁 月里男人女人都能顾全大局,热心参与国家 大事。
刘绍棠的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是 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通县 儒林村)里生活了三十年。
孙犁和故乡的河
东辽城和子文镇都在滹沱河的南岸。 滹沱河长五百四十公里,在冀中,它不
只是一条重要的河流,还是抗日战争的名胜 之地。孙犁和其他作家表现抗战的小说以及 诗歌、戏剧等,曾经多次地写到过它。
《山地回忆》里共产党干部在一次下乡时, 因洗脸和一个姑娘妞儿发生冲撞,解释清楚 后,妞儿看我没穿袜子马上表示为我做一双 袜子。《荷花淀》里的水生嫂和那些媳妇们 纷纷支持自己的男人上前线,她们自己也组 织水上伏击队,学习打枪,抗击对人。
孙犁与“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始于四十年代中期孙犁的创作。1945年 孙犁成名作《荷花淀》问世,随之《芦花荡》、 《嘱咐》等短篇小说也相继发表,为解放区文艺界 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孙犁小说发扬了“五四”文学 传统,以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来展示解放区的人生, 使之呈现出世界性和纯美性的特征。
孙犁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孙犁 的散文富于抒情味,语言洗练、隽永、深沉。
进入新时期,晚年的写作持续了20年之久 , 共写出120多万字,相当于1966年前所写的 所有作品 。都收入了《晚华集》、《秀露 集》、《曲终集》等10个集子,又称《耕堂 劫后十种》。 1982年,《孙犁文集》出版。 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 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 《孙犁文论集》。
孙犁及其创作
作家孙犁生活照
孙 犁(1913~2003)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 安平县人。幼年喜欢说书和地方戏曲等民间文艺。上中学 期间,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练习写作。高中毕业后, 在靠近白洋淀畔的安信县同口镇任国文教员。白洋淀的自 然风光和这一带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思想美德,为他以 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937年,他到吕正操将 军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在《冀中导 报》和《红星》杂志上发表《现实主义文学论》和《鲁讯 论》。曾在冀中军区开办的抗战学院担任教官,讲授“抗 战文艺”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等课程。后到阜平,从事 新闻、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作家在美学风格上的共同之处:
就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气质看,刘绍棠笔 下的北运河两岸粗手粗脚的爹娘、韩映山笔 下性格纯朴的老一辈农民,都与孙犁笔下的 “白洋淀儿女”有着相通之处,就是“男有 泥土味,女有山石音”;无论男女,这里的 人颇有燕赵古风。
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 节细致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心理刻画细腻 丰富,结构趋向散文风格、富于诗情画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