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件 第2章 (下)

水产动物疾病学课件 第2章 (下)

2.可通过降低水温(10℃以下)或提高水温 (15℃以上)控制病情发展。
3.刚开始发病时,可用伏碘1.64~1.91g/kg鱼体 重拌食投喂,连喂15d,可控制病情发展。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健康的虹鳟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患病的虹鳟鱼苗。示腹部膨胀, 眼突出,体表发黑
IPNV感染黄尾鰤腹部 膨胀
IPNV感染黄尾鰤肝 脏发红
(二)流行情况 CCVD在自然条件下,仅感染斑点叉尾鮰,且
主要对小于1龄,体长小于的鱼苗、鱼种产生 危害,但成鱼也可发生隐性感染,成为带毒者。
CCVD的流行水温是20~30℃,水温低于15℃, CCVD几乎不会发生。
(三)主要症状 病鱼鳍条基部、腹部和尾柄基部充血、出血, 腹部充出血更为明显;腹部膨大,眼球单侧或双 侧性外突;部分病鱼可见肛门红肿外突 ;腹腔内 有大量腹水,胃肠道充满淡黄色的粘液; 肝、肾、 骨骼肌、胰腺、神经细胞等表现为变性、坏死。
感染VHSV的鳟。 示肌肉出血
感染VHSV的狗鱼。 示肌肉出血
感染VHSV的虹鳟 精巢充血
感染VHSV的大 菱鲆
慢性感染VHSV的 虹鳟眼突出
感染VHSV的白鱼 眼突出
VHSV切片的电 镜照片。示病 毒正在从细胞 膜出芽
VHSV负染电镜照片
(四)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情况、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初步
病现象消失。 流行地区:本病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东北地
区。
(三)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呈昏睡状,摇晃摆动状游泳, 继而突然狂游,旋即死亡。病鱼体色发黑,眼球 突出,腹部膨大,有时体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1 条较粗长的粘液便。刚脱膜的鱼苗其卵黄囊肿胀 并有出血斑。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
(四)诊断(同前) (五)防治方法(同前)四、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四)诊断方法 1.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 2.确诊可用中和试验。 3.快速确诊可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LISA)幻灯片 55。
上:患鲤春病的鲤鱼 中:病鲤的肌肉出血 下:病鲤的内脏出血
SVC的典型症状是鳔上布满血斑
SCV电镜照片 健康鲤(右)和病鲤(左) 主要症状
E.加入底物,测定底物的降解量= 抗体量。诊断方式
酶染色法
ELISA 显色随抗体 浓度降低逐渐变浅
诊断方式
免疫荧光技术
诊断方式
血凝试验
阴性样品
阳性样品 5、6排是10 倍稀释 7、8排是2倍 稀释诊断方式
空 斑 试 验
空 斑 放 大 照 片
A:IPNV接种RTG-2细胞后出现的空斑;B:IHNV接种RTG-2细 胞后出现的空斑;C:VHS接种RTG-2细胞后出现的空斑; D:CCV接种RTG-2细胞后出现的空斑 RTG-2 —虹鳟性腺诊
ELISA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三)、主要症状
三、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
(一)病原体 IHNV,弹状病毒, 单链 RNA 120~300×60~100μ 。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主要危害虹鳟鱼苗鱼种,大多呈急
性暴发,死亡率高达50%~100%。 流行季节:发病水温8~10℃,15℃以上自然发
(三)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是出血。根据不同部位的出血程度可分 为:
1、“红鳍红鰓盖”型( 7~10cm以上鱼种)出血

2、“红肌肉”型(7~10cm鱼种)幻灯片 24 3、“肠炎”型(大小均可见)幻灯片 23
根据病程可分为: 1、急性型 常见于草鱼单养池,10d可达发病 高峰,2~3周几乎死光。 2、慢性型 8月下旬的稀养池,每天死鱼不多, 但持续到流行季节结束。幻灯片 23
日光:直射日光下可迅速破坏病毒结构,光谱 中的紫外线杀病毒的力量最强,大剂量照射可杀灭 病毒。中小剂量可使病毒致弱,用于疫苗制造。
化学药剂:最有效的杀灭剂为碱类,如NaOH、 KOH、Ca(OH)2和 NaCO3等,70%酒精、05%石炭酸和 重金属盐类如汞化物,均能杀死病毒。抗菌素对病 毒无影响,但也有抗菌素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如放 线菌素D。
断方式
合胞体观察
一种杆形病毒在CAR细胞 左和EPC细胞上右形成的 合胞体
CAR—鲫囊胚 EPC—鲤上皮乳头瘤
鲤呼肠孤病毒在EPC细胞 上形成的合胞体
诊断方式
包涵体观察
病毒在鱼红细胞中形 成的细胞质包涵体
病毒在虾胰腺细胞中 形成的细胞核包涵体
诊断方式
循环4~25 DNA至少增加105倍
未扩增的DNA 变性并与引物退火 引物延伸 变性并与引物退火 引物延伸 变性并与引物退火
害最严重。 流行季节:流行于冬末春初,14℃以下容易暴发。 流行地区:流行于欧洲。
(三)主要症状
本病可分为3个时期: 1、急性期 流行早期,死亡率高。患病鱼常 以体色变暗、单眼球突出、贫血及眼和胸鳍基部出 血为特征。 2、慢性期 多发于急性后期,死亡率适中。 双眼球突出、重度贫血、体色显著变暗。 3、神经期 死亡率低,行为改变显著,快速 螺旋式游动。 肉眼可见骨骼肌内和整个内脏组织中,有许多 点状血液外渗。
草鱼出血病
鳍条充血(三)主要症状
(三)主要症状
示腹部充血 示肌肉充血 示内脏充血
透光检查内脏严重出血
腹部鳍条出血
青鱼内脏、肌肉出血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根据病理变化进一步诊断幻灯片 27 3.免疫学诊断 (五)防治方法
1.预防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mg/L生石灰消 毒。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
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
(一)病原体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IPNV) 双RNA病毒,正20面体,无囊膜,大小50×75nm, 最适增殖温度为15~20℃ 。温度慢慢升高,病毒在 30℃下生长。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此病在我国主要危害14~70日龄的
虹鳟鱼苗和鱼种,发病后死亡率为80%~100%。 流行季节:发病水温10~15℃,10℃以下15℃
第二章(下) 水生动物病原病因学
第一节 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感染 第二节 诊断方式 第三节 主要病毒性疾病
鱼类传染性疾病的重点:
1.了解危害大、流行广的传染性疾病的流 行情况
2.掌握传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防治方法 3.了解水产动物病原的检测技术 4.进一步理解水产动物疾病防重于治的重 要意义 难点是基本病理过程相似,但病原(因) 不同的疾病的初步诊断。
SVCV接种到 FHM(鲤科鱼类细 胞系)细胞后出现 CPE
在FHM(鲤科鱼类 细胞系)细胞中形 成的空斑
SVCV感染24h后 的免疫荧光检测 结果
(五)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实施健康养殖 2.免疫预防
六、鲤痘疮病(Carp pox)
(一)病原体 病原体为鲤疱疹病毒 (Herpesvirus cyprini),20面体,双链DNA,有囊膜。
诊断。 用RTG-2细胞株分离病毒,观察CPE,可作
进一步诊断。 用免疫学的方法诊断。
(五)防治方法 1、发眼卵用伏碘(PVP-I)浸洗15分钟,
浓度为有效碘50mg/mL。 2、改养对VHS抗病力强的大鳞大马哈鱼、
银大马哈鱼和虹鳟与银大马哈鱼杂交的三倍体 杂交种。
五、鲤春病毒血症(SVC)**
(一)病原体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aemia of virus,SVC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
(四)诊断 V的分离、鉴定可对本病作出确切的诊断。 2.对分离病毒采用血清中和实验、免疫荧光抗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HN)
粘液便





腹大充血
充 血
体黑眼突
IHNV感染后鱼肾造血组织坏死,肾 小管降解,血细胞降解 主要症状
四、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HS)**
(一)病原体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VHSV) , 属弹状病毒科,含单链RNA。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本病主要危害虹鳟,全长5cm~300g受
(四)诊断 组织切片可见包涵体和病毒粒子。
(五)防治方法 注水、转池或转移网箱。碘液浸泡。六、对虾
病毒病
鲤痘疮病
鲤痘疮病
痘疮切片的电 镜照片。示胞 质中大量有囊 膜的病毒颗粒
局部放大
七、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一)病原体 疱疹病毒 ,病毒颗粒有囊膜, 呈20面体,颗粒直径175~200nm。
常用50%甘油生理盐水保存含病毒的病料。
第二节 诊断方式
一、酶联免疫吸附(ELISA) 二、酶染色法幻灯片 5 三、免疫荧光技术幻灯片 8 四、血清学试验幻灯片 9 五、空斑试验幻灯片 9 六、合胞体观察幻灯片 10 七、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幻灯片 14
ELISA测定原理
A.将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 洗涤除去未吸附的抗原;
引物延伸
PCR反应过程原理
第三节 主要病毒性疾病
一、草鱼出血病(Hemorrhage disease
of grass carp) (一)病原体 水生呼肠孤病毒。幻灯片 17 (二)流行情况 危害种类:体长2.5~15cm的草鱼种。 流行季节:每年6〜9,8月份为流行高峰。水
温在27℃以上最为流行,25℃以下病情随之消失。 流行地区:几乎全国各地,北方较少。(三)
以上发病较少。 流行地区:东北三省、陕西、山东、甘肃以及
台湾均曾发现。
(三)主要症状
病鱼游泳失衡,常做上下回转运动。体色发 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充血,肛门处常拖一条 线形粘液便,幽门处和胰脏有点状出血,肝、脾、 肾、心脏贫血苍白。
(四)诊断(同前)幻灯片 34 (五)防治方法
1.发眼卵用伏碘(PVP-I)浸洗15min,浓度 为有效碘50mg/mL。
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 二氯异氰尿酸 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0.3~200mg/L或 漂白粉精0.1‾0.2mg/升。幻灯片 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