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安排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上午现场调查给药方法操作:泼洒法挂袋挂篓口服法鱼苗鱼种检查成鱼检查收集锥体虫并染色染色:锚头鳋、中华鳋、鲺考试下午鱼类甲壳动物病及其病原体的观察收集锚头鳋、中华鳋等成鱼检查收集车轮虫、锚头鳋、中华鳋、鱼虱等收集车轮虫并染色染色交寄生虫染色切片标本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指导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 水产动物疾病学综合实验是为了满足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对生产、培养科研技术操作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水产养殖行业防病治病的技术人才。
2. 通过实验了解水产动物疾病种类及其特点;能较准确地诊断水产动物疾病。
3. 能正确地使用渔药,能有效地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二、实验内容:1. 现场调查;2. 渔药使用:泼洒法;挂袋挂篓法;口服法;3. 显微镜诊断疾病;4. 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三、实验操作及其步骤:1.现场调查:池塘是水生动物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除了由病原生物直接感染和侵袭外,首先应了解池塘周围的环境和水体物理、化学因素的变化对养殖生物发病的影响。
发病现场的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病鱼提供依据。
①调查发病养殖水体环境和发病史发病养殖水体环境是指养殖水体周围有哪些工厂,工厂是否排放污(废)水,这些污(废)水是否含有对鱼类有毒的物质,是否经过处理后排放等。
同时,还要着重强调调查养殖水体情况,了解放养前清塘的方法、清塘药物的剂量、清塘后放养鱼种的时间、鱼种消毒的药量等。
这些与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生关系较大,同时还应了解养殖水体近几年发生疾病的危害程度,以及所采用的防治方法和效果等。
②了解池塘水质状况水温水温是养殖生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水温高低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病毒性鱼病和细菌性鱼病,在水温为25~30℃时传染性最强,32℃以上和18℃以下时感染减弱。
因此江苏、浙江和湖南、湖北一带,每年5~6月和8~9月份是细菌病、病毒病流行高峰。
暴发性鱼病需要需要的水温范围较大,流行的时间也更长些。
有些寄生虫病,如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是夏季危害鱼苗、鱼种的流行病,而有些疾病如水霉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和鱼波豆虫病,通常在20℃以下发病,属于低温季节的流行病。
A.谁的酸碱度(pH)由于高密度养殖,池塘有机质多氢离子浓度微偏高(pH偏低),易发生水霉病。
酸性水也常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发。
在氢离子浓度较低(pH较高)的盐碱养殖水体,水温较低时易大量繁殖三毛金藻,分泌毒素,致使池鱼中毒死亡。
B.溶解氧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关系到养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同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正常池塘的溶解氧含量要求4毫克/升,最低不能低于1毫克/升,对于各种不同的鱼类和不同的生长阶段,因其生理需求不一样而对溶氧的需求不同。
溶解氧长时间过低会影响鱼类生长,降低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为病原菌的繁殖,生长创造了条件。
C.检测水质对发病水体进行水的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硬度、化学耗氧量的分析,了解水质的基本营养盐变化情况,对可能因环境因子致病的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分析。
③调查饲养管理情况A.了解鱼种放养情况: 放养数量过多就会出现相互拥挤、摄食不足、生长不良的现象,导致养殖生物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感染和传播。
夏花培育至冬片鱼种一般亩放养量为7000~10000尾。
B.了解投饲和施肥状况: 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不按照“四定”投喂,鱼类很容易患细菌性肠炎病。
夏天在池塘内施用不经发酵的有机肥,易使池塘水质恶化、缺氧、并促使致病菌核寄生虫大量繁殖。
C.了解养育过程中的生产操作情况: 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放养鱼种、运输和拉网操作不慎,造成鱼体受伤,使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乘机侵入伤口,引起多种鱼病,如赤皮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水霉病等。
因此,了解发病池塘水温、酸碱度、溶解氧的变化以及饲养管理和环境因子,对正确查明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时合理拟定防治方案是很重要的。
2.渔药使用:⑴泼洒法:又称遍洒法,是药物防治鱼病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常采用对某些病原生物有杀灭作用,而对鱼无害的药物,在鱼池中全池遍洒,使药物达到一定的浓度,以杀灭鱼体表和水体中的病原生物,用以防治鱼病的方法称为泼洒法。
泼洒时应尽量均匀泼洒,在上风处泼洒效果好。
⑵挂袋挂篓法:其原理是将药物装在有微孔的器具中,使其在水中缓慢溶解,在池水中人为营造一定的药物区域,使养殖对象在能忍受的药物浓度范围内,利用其摄食过程主动地进入药物区域,接受药物治疗,达到杀灭或驱除体表和鳃部及药物有效作用区域病原体的目的。
A. 挂篓法:是将100-150克漂白粉装入一个带盖的小竹楼中,每个食场悬挂3-6个竹楼在食场框架上,悬挂深度大约在水表层20-30厘米处,每天换药1次,每次消毒连挂3天。
B. 挂袋法:是将100克硫酸铜、40克硫酸亚铁装入一个质地细密的布袋中对食场进行消毒的方法。
技术要点: ①食物周围的药物浓度不宜过低或过高。
浓度过低,鱼虽来吃食,但不能杀灭病原体;浓度过高,鱼不来吃食,也达不到防治鱼病的目的。
所以挂药后注意观察,及时调整药袋(篓)数量或增减药量。
②食物周围药物浓度的保持时间,一般应不短于2~3小时,否则对迟来的鱼就不能起到消毒的作用此外,鱼每次在食场停留时间短暂,一次不能全部杀灭病原体,需经多次反复。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下雨天和刮大风时不应使用,以免药物有效浓度保持时间太短,宜选择天气好、风浪小时使用。
③为了让鱼类在挂药后仍能前来摄食,可在挂药前停食1~2天。
在用药的几天内,选择投喂鱼类适口饵料,或在投喂饲料中添加诱食剂,所投饵料量应比平时少,以保证鱼在次日仍能到食场吃食。
④应选择对鱼有趋向反应的药物挂袋(篓),不选用回避反应的药物。
并控制药量不超过遍洒药量,鱼池开启增氧机和注排水时应提起药袋(篓)。
⑶口服法:口服法是把药物混入饵料投喂,它具有用药量少,操作方便,不污染环境,对不患病鱼,虾类不产生应激反应等特点。
常用于增加营养,病后恢复及体内病原生物感染,特别是细菌性肠炎病和寄生肠虫病。
但其治疗效果受养殖动物病情轻重和摄食能力的影响,对病重者和失去摄食能力的个体无效,对滤食性和摄食活性生物饵料的种类也有一定的难度。
口服给药的用量计算要考虑到鱼池中能摄食同一饵料的各种鱼,如做成药饵投喂发病的草鱼,必须考虑到草鱼、鲤鱼也会摄食。
用药拌草投喂时应考虑到同池中鳊鱼也会摄食。
药饵可根据鱼的生活习性制作,如草鱼应使用浮性药饵,将药物拌入到米糠和面粉(或榆树粉)中,米糠和面粉的药物的比例为3:1,充分拌匀后加热水调和,捏成软硬适度的块状,或压成药条或切成小块,晾干投喂。
用于青鱼、鲤鱼的药饵要将药物拌入菜饼粉及面粉(或榆树粉)中。
菜饼粉和面粉药物比例为5:1,充分拌匀后加热水调和,按上法制成沉性颗粒投喂。
如用药物拌青饲料投喂,可将少量面粉用温水调和煮成糊状,冷却后拌入药物,再与嫩青草拌和,晾干后投喂。
3.显微镜诊断疾病:由于疾病的发生情况比较复杂往往存在多种并发症,肉眼通常局限于观察疾病的外表症状和大型寄生虫引起的鱼病,则需要经过显微镜检查。
①体表:用解剖刀刮取少许黏液置于载玻片,加滴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寄生虫。
②鳃丝:用小剪刀剪取一小块鳃组织放在载玻片上,加滴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寄生虫和异常变化。
③肠道:剖开腹腔取出肠道,剪开肠管,分别取前、中,后三段肠壁上的少许黏液置于载玻片上,滴上适量的生理盐水,加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检查。
寄生在肠道内的寄生虫有黏孢子虫、球虫、肠袋虫、六鞭毛虫以及复殖吸虫、绦虫和线虫的虫卵。
④镜检注意事项a)检查鱼体(刚死或未死的病鱼)和取出的各器官要保持湿润。
b)检查器官用过的解剖工具,须洗净、消毒后再用。
c)使用显微镜时,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检查。
没有显微镜也可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
d)检查病鱼的尾数与肉眼检查相同。
⑤各种病原体的计数传染性鱼病。
如草鱼出血病、烂鳃病、白皮病、赤皮病等。
按病状的严重程度分别用“+”表示轻微;“++”表示较重;“+++”表示严重。
还需用文字描述病状的情况。
原生动物的个体小,并且不同种类个体大小差异有很大,纤毛虫、毛管虫在低倍显微镜(10×10)视野下有1-20个虫体记“+”;21~50个记“++”,51个以上记“+++”。
小瓜虫除按上面标准计数外,如计算囊泡时,则可用文字说明。
鞭毛虫、变形虫、孢子虫则以显微镜的高倍(10×40)视野为单位,具体标准同上。
胞囊的计数。
用文字说明。
单殖吸虫、线虫、绦虫、棘头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的幼虫,在50个一下均以数字说明,例如,一片鳃,一段肠子里的虫体数。
(低倍显微镜为10×8;高倍显微镜为10×40。
病原体的数量,用载玻片镜检时,都是以同一玻片中观察3个视野的平均标准)4.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染色:⑴车轮虫收集:载玻片收集。
车轮虫常寄生在鱼的鳃和体表,当在显微镜(10×10)下观察到车轮虫时,取下盖玻片,将载玻片晾干,贴上标签,放入载玻片盒即可。
染色:硝酸银染色法:主要是用染车轮虫的齿环等结构。
具体操作:是把空气中晾干的涂片(载玻片),平放于桌上,用吸管吸取2%硝酸银液滴于涂片上,将涂片移到近窗口光线强处(避免直射阳光)0.5~1小时,然后弃掉片子上的染液,用清水轻轻冲去硝酸银液。
放入清水中泡洗1~2小时,取出晾干,对于染色较好的切片用中性树胶封固。
(2)锥体虫收集:载玻片收集。
锥体虫常寄生在鳝鱼的血液中。
当在显微镜(10×10)下观察到锥体虫时,取下盖玻片,将载玻片晾干,贴上标签,放入载玻片盒即可。
染色:吉姆萨染色法。
具体操作:将在空气中晾干的血液涂片(载玻片),放在甲醇中固定5分钟,取出,让它在空气中晾干。
然后将稀释的吉姆萨染色液滴在涂片上,静置2小时以上,弃掉染色液,用中性水(即蒸馏水和自来水各半混合)冲洗0.5~1分钟,取出晾干,然后镜检,如果染色过深,用85%的酒精褪色0.2~0.5分钟,再镜检。
对于染色较好的切片用中性树胶封固。
(3)复殖吸虫、绦虫、棘头虫收集:载玻片压片法收集。
复殖吸虫、绦虫、棘头虫等通常寄生在鱼类的肠或胃中,有的肉眼可见;有的则需在低倍显微镜(10×10,10×4)或解剖镜下观察,用镊子或解剖针小心挑取虫子,放到载玻片上,然后将另一载玻片轻轻压上,用细线系好,放入70%酒精中固定,第二天补加70%酒精。
染色:步骤①水化:由70%酒精中取出标本退至50%酒精→30%酒精→蒸馏水,每一阶段约10-15分钟。
②用硼砂洋红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