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研究

对外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研究

对外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研究【摘要】外部性问题是一个长久引人关注的问题,对于此问题,庇古和科斯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庇古主要依靠政府干预,提出了“庇古税”,而科斯则主要依靠市场运作,提出了“科斯定理”。

然而他们的理论也不是完全的对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政府和市场的配合。

本文通过对二者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评价。

【关键字】外部性庇古科斯一、外部性的含义1 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Externalities)一词,在经济学文献中有时又被称为“外部效应(ExternalEffects)”或“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国内有的学者将其翻译为“外在经济”或“外在性”。

关于外部性概念的内涵,自从其产生以来就存在诸多争议。

但是,由于外部性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一个世纪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概念的内涵进行过探讨。

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 1890 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外部经济概念,其学生庇古则在 1920 年发表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外部性理论。

在庇古之后,鲍默尔、萨缪尔森、史普博、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著名经济学家都对外部性问题做出了精辟的分析。

当前,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较为流行的关于外部性概念的定义,均来自布坎南等人的论述。

1962 年,布坎南(Buchanan)和斯塔布尔宾(Stubblebine)给外部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或某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某些变量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就表明该经济中存在外部性。

该定义用数学语言较为准确地描述了外部性行为的基本特征,因此成为后继经济学家研究外部性问题的基本工具之一。

2 外部性的内涵从布坎南等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外部性概念包含三个基本要点:第一,经济主体之间的外部性影响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

也就是说,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施加的。

如果没有这个限定,那外部性概念就过于宽泛。

因为每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总会受到来自价格变动的影响,而这种价格变动无疑是由其他主体的行为造成的。

因此,外部性是市场交易机制之外的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第二,外部性有正也有负。

从外部性的发生主体来看,其行为可能对他人带来未获补偿的效用或产量的损失,也可能带来未付报酬的效用或产量的增加。

前者即为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后者则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

第三,外部性会出现在消费领域,也会出现在生产领域。

也就是说,外部性影响的承受者可能是厂商,也可能是消费者。

总而言之,外部性是一个内涵丰富,富有研究价值的重要概念。

外部性理论不仅涉及到我国现实的人口、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涉及到公共产品的效率和制度安排问题,因此,开展外部性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外部性的解决办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外部性内部化(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1 庇古关于外部性的解决方案最早进行外部性治理方案研究的是庇古,其在代表性著作《福利经济学》中首次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提出对正外部性行为进行补贴,而对负外部性行为进行征税或收费。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为研究对象,认为增加国民收入和调节收入差距可以有效地推进社会的福利。

在探讨增加国民收入的手段时,他提出,要增加国民收入就必须增加社会产量;而要增加社会产量就必须实现社会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而要实现社会生产资源最优配置就必须确保边际社会净产量价值与边际私人净产量价值相等。

但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市场下,由于利己主义的驱动,对私人有利的投资行为不一定有利于社会,而对社会有利的投资行为不一定有利于投资者私人,即边际社会净产量与边际私人净产量总是背离的,所以单靠自由竞争并不能使国民收入最大化,需要国家进行干预。

他还指出,对边际社会净产量大于边际私人净产量的,给予私人以补贴,鼓励多生产;对于边际私人净产量大于边际社会净产量,予以征税,从而限制其生产。

通过征税和补贴,促使经济资源从边际私人净产量大的地方转移到边际私人净产量小的地方,以减少边际私人净产量与边际社会净产量之间的差距,从而使社会经济总福利增加。

虽然庇古没有明确提出外部性这一概念,但在他的著作里对外部性的干预给出了自己的思路,即正外部性行为给予补贴,而负外部性行为予以征税,而征税额或补贴额正好等于边际私人净产量价值与边际社会净产量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税额就是“庇古税”.庇古税对外部的不经济有矫正性的功效。

它通过税收的方式对生产和消费中的外部成本进行矫正。

使产量和价格在效率的标准上达到均衡,矫正的边际私人成本,使企业认识到在社会层面上的成本。

所以又名“矫正性税收”。

而作为矫正性税收的另一角度的优势在于,它很好的避免了税收的扭曲性效应。

比如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过高时,人们会以闲暇替代,有奖懒罚勤的副作用,相反,庇古税正是对外部不经济调整为经济,是修正性的,在初衷上就避免了扭曲效应。

2 科斯对外部性的解决方案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其对外部性问题的阐述主要体现在1960 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这篇论文以庇古税为理论背景,可以说是在对庇古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科斯认为,解决外部性的关键是明确界定产权,他的主要思想被总结为著名的“科斯定理”。

科斯第一定理:假如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权力的初始配置状况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科斯第二定理: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权利的初始配置影响效率,应尽量减少交易成本;科斯第三定理: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如果政府可以直接选择最优的产权安排,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社会效益达到最大。

即政府通过较为准确的界定初始权利,将优于私人之间通过交易来纠正权利的初始配置,这正是科斯第三定理的实质。

科斯在还提出两个模型,一个是零交易费用模型,一个是正交易费用模型。

在零交易费用模型中,科斯认为无论产权归谁,社会资源都将得到最佳配置,即私人之间的自由谈判可获得有效率的结果,因此政府在进行外部性干预时关键是明确产权,其他交给市场机制。

在正交易费用模型中,即现实世界中,产权归属将影响资源配置的效果。

因此,此时的政府比零交易费用模型下需要做的更多,政府要比较不同产权归属下哪种方案可以“避免较严重的损害”。

但是科斯定理存在一定的制约性,虽然政府能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来干预经济活动,但由于下列原因,也可能造成干预失效,如政府的干预不是没有成本的,政府干预的效果是不确定的,再者就是政府干预造成了其他成本:寻租。

科斯定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这就使制度安排这一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当做既定前提的因素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科斯定理的提出为解决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措施。

三、庇古和科斯对外部性研究的比较1 研究背景的不同庇古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即平稳又高速的阶段,经济理论较完美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形势,人们普遍认同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但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市场失灵的现实让庇古不得不对政府干预进行初步的研究。

庇古对外部性研究实际上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背景下,在研究如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展开的。

对他而言,既然市场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那么问题的解决就应该付诸于政府。

在他眼里,政府是个全能和仁慈的理想化政府,这一政府观对其庇古税的提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庇古出版《福利经济学》之后的9年,即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一直延续到1933年。

这次危机历时很长,破坏性很大,让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得不怀疑市场机制的自动平衡功能。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从庇古的自由市场机制入手开始全面反击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说。

随着追随者、支持者增多以及客观存在的经济增长的事实,凯恩斯主义日渐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政府干预深入人心,各国政府开始利用宏观经济理论来调节经济。

但接着政府干预效用的有限性开始暴露,20世纪中期经济学家开始探讨政府失灵,批判凯恩斯理论,一个经济学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这种反对政府干预的主流观点对科斯影响很大。

1959年科斯在研究如何管理美国广播业的问题时引发了他对“一个财产权系统的合理性”研究,经思考,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

当时的科斯未曾想到自己的这篇文章,竟然会作为未来产权理论的奠基论文。

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自己对外部性治理的看法。

因此,科斯的外部性研究是在批判凯恩斯、反对政府干预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 假设前提不同科斯重点研究的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模型实际上就是一个真实世界的写照,而交易费用为零的模型是他改造世界的目标所在。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科斯的研究是在美国这一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西方国家里开展的,因此他的分析很多是建立在完善市场机制和健全法制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交易费用才有可能极低,科斯的外部性治理方案才能顺利地实现。

而发展中国家若要采取该主张,就必须同样也有较高市场化程度的经济体制和健全的法制社会。

庇古的外部性研究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有个基本前提,即完全自由竞争。

在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企业或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社会利益会最终实现最大化。

如果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那么这些当事人会通过谈判或协商,达成交易,调整行为,从而带来社会利益最大化。

在这些假定前提下,庇古提出有些问题,即外部性,仅依靠自由竞争是无法有效解决的,也就是说,他假定私人之间的谈判和协商有很多障碍,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我们发现,庇古对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是缺乏信心的,尤其是在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的国家里,而政府干预可以较好地解决外部性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庇古的外部性解决方法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而科斯的方法更适合发达国家。

3 解决的主体不同庇古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能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即政府征税或补贴,即政府为主体。

科斯认为,市场失灵并不是政府干预的充分条件,政府干预不一定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惟一方法,政府干预同样需要巨大的成本,要求对政府干预持谨慎的态度。

市场失灵仍得靠市场机制。

这也就是说,社会资源能否得到最大利用,产值能否最大,不在于外在因素,而在市场机制本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