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0-2995(2001)05-0056-08R&D 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机制研究①骆品亮,向盛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与一般的产品竞争不一样,R&D 竞争存在外部性。
首先分析了R&D 外部性(溢出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其对R&D 激励的损害;接着考察了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着重探讨如何通过专利保护、合作R&D 、政府补贴及特许权经营等方法将R&D 的溢出效应内部化。
最后,讨论对我国企业R&D 激励的启示。
关键词:技术创新;外部性;内部化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1,2]。
随着竞争的日益全球化,R&D 对于现代企业培养核心能力、提高竞争优势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WT O 在即,R&D 的激励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意义深远。
市场结构(准确地讲,是市场竞争度)是影响企业R&D 动力的首要因素。
尽管Schum pter 于1942年在其经典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指出,垄断性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技术变革的发动机[3]。
但这一论断更多的是基于直觉的判断,尽管有为数不少的追随者为其寻找论据[4]。
半世纪以来,更多的研究表明,竞争比垄断更有利于激励企业的R&D 活动[5-7]。
直观地,垄断企业的创新动机最多是为了巩固其对市场的垄断地位,提高垄断地位,尖刻点讲,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在“自我替代”;而竞争性企业“白手起家”,从事新技术的开发活动则是以囊括整个市场利润为目标。
然而,R&D 的外部性使得竞争性市场结构对R&D 的激励效能大打折扣。
由于技术知识具有公共品(Public G ood )的部分特性,当缺乏严格的制度保护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工艺R&D 的成果,很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此即溢出效应(S pill Over E ffect )。
事实上,Mans field 等人发现60%的专利在四年内被模仿[8];而Levin 有同样的感叹:三年时间内过半的创新产品被模仿[9]。
R&D 的溢出效应产生了信息经济学所讲的(正)外部性问题,即一个企业收稿日期:2001-04.基金项目:①本文受复旦大学“三年行动计划”文科科研基金项目(00QNY B031)资助.作者简介:骆品亮(1969-10),男(汉),福建泉洲人,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培训咨询部主管,博士,副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向盛斌(1967-05),男(汉),湖南长沙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第22卷 第5期 科 研 管 理 V ol.22,N o.5 2001年 9月 Science Research M anagement Sep., 2001的工艺(或产品)R&D 的努力给其它企业也带来部分利益,甚至增加了竞争对手的实力,这种现象在产业链中表现尤其突出;换句话说,R&D 企业的私人收益小于R&D 的社会收益。
正如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所表明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Failure ),R&D 的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竞争性企业进行R&D 活动的积极性,导致R&D 竞争蜕变成一种“等待博弈”(Waiting G ame )———企业不思自主R&D ,唯求“搭便车”(Free Riding ),坐享其成。
为重获竞争性市场在激励R&D 方面的优势,研究R&D 的外部性及溢出效应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重视。
最早研究技术创新外部性的是MacD ougall (1960),他注重的是对外直接投资所导致的技术转移[10]。
该领域后来受到Caves 等经济学家的进一步研究[11]。
80年代,以Das 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重点研究了在竞争市场中的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他们仍以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技术转移为研究对象,发现了“免费搭车”对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本身的影响[12]。
然而,这些研究大都是实证分析,未能实质性地分析R&D 外部性的本质,更未能系统地研究R&D 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
本文将运用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技术,从理论上研究R&D 外部性的产生机理;并构建R&D 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作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本文还探讨其对构建我国企业的R&D 激励机制的启示。
2 技术创新外部性的产生机理考察以下R&D 投资决策博弈:市场上有2个同质企业i (i =1,2),R&D 成本为C ∈[0,1],假设任意一个企业可以无偿享受R&D 的收益,企业i 从R&D 中获得的收益为θI 2,其中θI 为[0,1]上的均匀分布。
通过求解上述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BNE )而获得企业的投资战略S I (θI ):1表示投资;0表示不投资。
注意到,企业i 从事R&D 投资当且仅当θi 2-C ≥θi 2Pr ob{S j (θj )=1}其中,等式的左边表示投资收益,右边表示不投资但通过溢出效应的收益。
上式等价于θi ≥[C 1-Pr ob{S j (θj )=1}12]=θi 3但,由对称性:P{S j (θj )=1}=1-θi 3,得θI 3=[C/θj 3]1/2,所以θ13=θ23=C 1/3;进而,BNE 为{S 31(。
);S 32(。
)},其中S 3I (θI )取值为1,当θI ≥C 1/3;否则,为0。
反观只有一家企业(垄断性市场结构)的情形,R&D 投资当且仅当θ2I ≥C ,不投资的概率为√C 。
在两家企业下,虽然两个企业均不投资的概率为θ3×θ3=C 2/3<√C ,但每个企业投资的可能性小于只有一家企业的情形,原因就在于“搭便车”。
上述模型可用以下图解法直观解释。
假设市场上有两个厂商,它们生产同质或相近的产品,且在同一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产品。
其边际成本曲线分别为MC 1和MC 2,边际收益分别为MV 1和MV 2。
此时他们的均衡产量分别为Q 13和Q 23(见图1),获得的效用分别为U 13和U 23,该系统的总效用为U 0=U 13+U 23。
现在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1投资C 从事R&D 且获得成功,于是可降低其边际成本或增加其边际效益。
仅考虑降低边际成本的情形,设MC 1降低到MC 1′,此时厂商1的均衡产量为Q 10,获得的效用为U 10。
如果厂商2未从厂商1的R&D 中获得好处,即厂商1・75・第5期 骆品亮 向盛斌:R&D 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机制研究不对厂商2产生外部性,则这一系统的总效用为U 1=U 10+U 23-C 。
一般情况下,U 10-C >U 13,即系统通过R&D 得到Pareto 改进。
图1 技术创新外部性的产生机理如果厂商2也采用了厂商1的技术成果,则其边际成本曲线变为MC 2′(MC 2′<MC 2),此时厂商2的均衡产出为Q 20,获得的效用为U 20。
于是系统总效用为U 2=U 10+U 20。
显然U 2>U 1,因而系统又得到了一个Pareto 改进。
在这一系统中,厂商1投入资金C 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获得技术成果,而厂商2没有投入任何资金,无偿地使用了厂商1的成果,我们称厂商2为“免费搭车者”。
尽管厂商2的免费搭车对整个系统是一个Pareto 改进,但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由于厂商的决策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且厂商对市场的占有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并加上其他市场条件的影响,即使厂商2愿意在厂商1研究成功后适当地补偿厂商1的投资费用,获得成果的合法使用权,对厂商1来说也不一定是合算。
(退一步说,即使厂商2愿意补偿厂商1的全部利益损失,但这种利益损失的估算是困难的,或者是两厂商的估算结果很难获得一致,存在讨价还价的交易成本)。
因此厂商1有对自己研究成果保密的激励。
一旦研究成果无法保密,则任一厂商都会失去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除非成果很难被模仿)。
所以,技术创新陷入到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创新成果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另一方面,在竞争市场上,技术创新的成果又必须由研究企业独占,才能产生技术创新的激励。
3 内部化机制如何激励企业从事R&D (技术创新),一般认为是一个制度问题,即设计一种制度,消除外部性,保证创新企业的利益,从而激励企业开展R&D (技术创新)。
3.1 专利制度专利制度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技术创新进行激励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对从事技术创新的主体从产权的角度出发进行激励的制度[13]。
・85・科 研 管 理 2001年如图1所示,厂商1投资C 从事技术创新且获得成功,如果他的创新成果获得专利的保护,即不对厂商2产生溢出效应,此时,厂商l 可以以更低的边际成本(MC 1′)生产更多的产量(Q 10),因而可以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样,专利制度就给厂商从事技术创新带来了激励。
如果专利保护是相当完善的,即厂商2无法从厂商1获得任何溢出效应,那么厂商2将遭遇到这样的两种命运。
命运之一是退出这一市场。
因为随着厂商l 创新技术的成功,生产成本的降低,他会制定某些竞争策略(如降低价格)迫使厂商2退出。
命运之二是追加技术创新投资,进行技术开发,降低自已的边际成本,形成与厂商1相抗街的力量。
然而,关于专利制度,有几点值得关注。
一方面,它有可能引起垄断。
J.T irole 认为,专利创造的垄断即使有严格的专利保护,也只是暂时的,因为新技术不断地被发明以取代老技术[6]。
熊彼特(1943)称之为“创造性毁灭的过程”[3]。
但是,在某些产业中,相对新技术而言,旧技术的沉淀成本十分高昂,垄断性企业有可能购置新技术的专利而阻碍新技术的应用,这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显然是不利的。
Arrow 发现,垄断企业来自创新的所得要少于竞争性企业,因为垄断者的创新是“自我替代”,一个垄断者总是容易“吃老本”,这种特性被称作替代效应[5]。
另一方面,专利保护措施引起技术创新的重复投资。
这是显而易见的。
在相互竞争的企业中,一个企业获得的专利权会激励其竞争对手加速创新(否则会被逐出市场)。
由于竞争对手在创新过程中会分析或吸收专利产品的一些特性(其目的是使产品更“新”或更有差异),因此投资的重复程度并不十分严重,乐观地看,这也促进了技术的更替进步。
实际中的专利保护措施并不是十分完善。
正如引言部分所说的,Mans field 和Lewin 等人发现,在三至四年内,就有一半以上的专利或创新产品被模仿[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