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先回顾了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重大影响和特点,浅析危机的直接因素,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危机的本质原因,从而获得启示。
【关键字】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原因;政治经济学一、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美国次贷危机,即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危机。
美国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第一类优质抵押贷款,第二类次优抵押贷款,第三类则为次级抵押贷款,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贷危机的发生,一方面是随着2006年美国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另一方面是随着利率水平升高,许多处于还款中后期的次级房贷借款人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只能选择违约,使得不良贷款迅速积累,从而引燃危机。
应该对此次危机负责的人可以归纳为如下:次级贷款借款人、经纪商、信用修复公司、贷款公司的信贷员、投资银行、证券评级机构、投资机构。
《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写到:“如果你签了一张本票,心里却想着‘我承诺支付’的声明不过是一个可选项,而非强制要求,那么,你就是一名货真价实的次级贷款借款人。
”次贷借款人是想买房而买不起的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他们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还款额与收入比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超过了85%。
为了骗取贷款,经纪商通常隐瞒借款人的重要资料,比如隐瞒债务数据,夸大房产估值。
通过经纪商,最初贷款不够格的借款人获得了资格,信用不足的人获得了良好信用,贷款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逆向选择。
篡改信用是专门的信用修复公司提供的服务,可以将信用报告改头换面,也可以选择信用强化——通过向信用优良的人支付一定费用,从而取得信用优良的人的授信账户。
贷款公司用尽一切可用之法,来增加对借款人的贷款额。
信贷员通过很多营销手段来混淆和误导借款人,如从15%的首付到零首付、再到两年后付,而这种蒙骗实质上是自掘坟墓。
投资银行购买这些次级贷款,然后把这些次级贷款打包成证券进行销售,形成了次级贷款二级市场,这又促进了一级市场的发展。
这种证券化还将危机发生产生的后果放大,一旦借款人违约,多米诺骨牌效应连带多个利益相关者出现支付问题。
为了让投资者购买银行打包的证券,完全依赖评级机构。
评级机构将这些证券评估为投资级,推动了证券的销售。
没有评级机构的客观分析,投资机构就无法了解到购买这些产品真正的风险,全世界很多金融机构乃至政府都参与了次级贷款打包证券的购买。
整个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如《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所说“经纪商操纵贷款,贷款公司向不合格的借款人提供贷款,投资银行打包高风险抵押贷款,评级机构为这些证券化产品成为投资级产品盖章放行,所有行为加在一起引发了这场‘完美风暴’。
”危机的发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美国的房价比过去上涨了近1倍。
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业绩,大力鼓励人们买房,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购买力不足的现象时,便把没有支付买房能力的人也牵扯进来。
房地产市场出现购买力不足,说明房屋已经供大于求,按经济学原理房价应该下跌。
然而一旦房价下跌,就会危及到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开发商为了追逐利益,维持高房价,对没有支付能力的人下手,从15%的首付到零首付,再到两年后付,信贷员用了很多营销手段来混淆和误导借款人。
于是,大批的没有支付能力的人借款买了房子。
银行手里拿着这么多级别很差的贷款,他们明白其中的风险,于是便把这些贷款设计成金融债券。
由于这个债券风险很大,基本卖不出去,银行找到了投资银行,投行胆大妄为,买回了那些金融债券,这样使本该下跌的美国房市继续高涨。
然后投行又想出了赚钱的好方法——资产证券化,金钱的诱惑下,在美国房市高涨的行情下,不少投资者知情或不知情地买入。
刚开始两年是贷款公司帮次贷借款人还贷的,两年之后没有支付能力的人还是没有支付能力,根本还不起房贷,银行也没有办法偿还投行买下的金融债券,投行买的次级房贷债券最多,证券化后的资产又卖给全世界的保险公司、各种基金、银行,使得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波及了全球。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和特点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继续阻碍生产的增长。
房价呈两位数下降将使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问题已经在其他消费者债务上显现出来,如信用卡违约率正在上升,贷款机构很可能面临更加棘手的局面。
特别是在股市持续下滑的情况下,随着住房拥有者感到自己越来越穷,消费者支出必将受到抑制。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大。
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不仅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而且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此外,次贷危机加大了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
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此次次贷危机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显著特点:首先,政策导向性。
《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的作者理查德•比特纳在书中举例说:原本通不过贷款审批的卡特夫妇,属于高度次贷级别——几乎没有什么信用,信用记录不良、是大额待偿债务账户并且只有普通水平的收入,这一切意味着贷款风险非常大。
2005年,因为有了更宽松的贷款审批标准,次贷行业通过了对卡特夫妇的贷款申请。
理查德•比特纳查看了投资者指导文件,想要找出错误所在。
结果让他很吃惊,没有任何环节出错,贷款不存在任何人为操控或欺诈嫌疑——从收入证明到资产评估,所有步骤都很到位,但是最终仍然无法还贷。
由此理查德•比特纳就认为美国的次级房贷市场出现了问题,在没有人为操控或欺诈嫌疑的情况下,次级房贷都存在问题,所以到后来出现大量人为操控或欺诈的情况下,问题便更加严重地显现了。
其次,高度欺骗性。
整个贷款过程各个方面都会出现问题:经纪商、借款人、卖家全都会假报信息,理查德•比特纳说到“贷款申请欺诈、虚假评估、伪造就业证明,如此种种。
”“所有经纪商提交进行审批的贷款文件里,有超过70%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带有欺骗性。
”高达70%的欺骗性,金融行业的诚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值。
第三,错综复杂性。
次级贷款行业的危机是由多种不当因素错综交织的结果。
通过金融创新,把这个行业所涉及的次贷借款人、经纪商、信用修复公司、贷款公司、投资银行、证券评级机构、投资机构等各个环节捆绑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结构复杂、设计精巧。
正如理查德•比特纳所说“这些投资工具让人迷惑的天性意味着,买下它们的基金经理根本不知道他们在买什么。
正因为如此,评级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起着攸关生死的作用。
没有评级机构的客观分析,投资机构就无法了解到购买这些投资产品的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的结果是,各利益相关者都没有获益,可谓多败俱伤。
第四,严重破坏性。
美国次贷危机破坏了整个美国金融业的秩序,波及范围相当广,影响到了全世界,使全球对美国的金融产品的信用发生了质疑。
这次次贷危机使金融界最注重的诚实、守信、公开、公平、公正等基本道德遭到了肆意践踏。
全球经济不得不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回归,金融形势恶化。
三、次贷危机的直接因素从危机的发生过程、影响、特点可以看出,金融行业参与者的欺骗“功不可没”,当然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也是引发因素之一。
而导致金融监管缺失的,是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其旨在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
此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法案,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的所谓金融创新、金融投机等打开方便之门。
在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国华尔街的投机气氛日益浓厚。
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
家庭的高杠杆只是一个方面,银行的高杠杆也在这次危机中备受诟病。
银行吸收了资产的几十倍资金,高杠杆率在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对银行系统带来了高度的系统不稳定性。
当房地产泡沫破碎时,银行的损失比真实经济中更加惨重,高杠杆实际上放大了危机的影响规模。
四、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危机的本质原因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整个信用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是由于生产超过了社会有支付能力需要而产生的经济活动紊乱,这里的社会需要不是绝对意义的需要,而是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因此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
货币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可能形成债务链,一旦债务链某个环节中断,会使一系列商品流通中断。
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将导致生产中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相对过剩。
当这种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社会范围内的危机。
所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从根源上来说,是相对过剩的危机,起源于生产能力与购买能力的不平衡。
在房地产购买能力下降时,房价就应该走低,使需求与生产自然平衡。
但美国的金融家们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制造了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有迷惑性的金融衍生品,正如理查德•比特纳所说“如果说次级贷款行业有什么艺术性可言的话,那就是‘无中生有’”。
当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为华尔街的金融业带来高额的利润率时,整个行业失去了理性,变得疯狂,使得这些对抵押贷款产品的需求欲望火上加油。
房地产的狂热取代了所有的理性思维,在金钱的诱惑下,人人都像着魔了一样。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的本性是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英国政论家登宁的话中曾说过:“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残酷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