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制卷人:姚智)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栖息(qī)应和(hé)蜷曲(quán)发髻(jì)B、黑痣(zhì)感慨(kài )威慑(shè)停滞(zhì)C、尴尬(gà)搓捻(niǎn )憔悴(qiáo)匿笑(nì)D、贮蓄(zhù)嬉戏(xī)脸颊(xiá)攥着(z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A、分歧瘫焕各得其所絮絮叨叨B、须臾祷告波光粼粼形影不离C、海鸥惭愧晃然大悟鸦雀无声D、诀别刹那洗耳躬听翻来覆去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为了防止意外伤害事件不再发生,学校要求各班加强安全教育。

B、能否取得优异的成绩,刻苦学习、讲究方法是关键。

C、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虽然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

D、“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4、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种感觉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形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引用)B、天色渐黑,我忽然发现不远处好像闪过一个人影。

(比喻)C、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拟人)D、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反问)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省:三次进行自我检查。

)C、待君久不至,已去。

(去:离开。

)D、尊君在否?(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6、诗文默写(10分)(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论及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7)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7、名著阅读(2分)《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

阅读下面这则寓言,说出它的寓意。

马和驴某人有一匹马和一头驴。

在旅途中,驴对马说:“如果你肯救我一命,请分担一点我的负担。

”马不听。

驴精疲力竭,倒下死了。

主人把所有的货物,连同那张驴皮,都放在马的背上。

马哭着说:“真倒霉!我怎么这样不幸?我不肯分担一点点负担,却驮上了这全部的货物,还加上这张驴皮!”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综合实践活动。

(6分)学校将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活动。

清你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1)请结合活动的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宣传标语以营造气氛。

(不超过20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对自己的母亲说一两句感恩的话,要求句子中能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你打算以怎样的具体行动感恩母亲。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42分)(一)咏雪(10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9、解释下列词语(4分)(1)内集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________________(3)拟 ___________________ (4)因 _______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2分)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2、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2分)(一)春(11分)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3、选文第①段和第②段分别是图和图。

(2分)14、选文第①段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

(4分)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15、“密密地斜织着”一个“斜”字不仅在写春雨,而且也写了。

“黄晕”是写色彩的,与选段中写色彩的和两字呼应。

(3分)16、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仔细揣摸下列语句,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2分)(三)民工父亲的“幸福”(12分)(1)刚刚搬入新居不久。

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

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

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2)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3) “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4) “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

”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5) “什么事?你说吧。

”(6) “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

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

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7)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8)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9)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

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10)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

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11)“换上吧。

”我热情地说。

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

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

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12)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

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

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13)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

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

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

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

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

(14)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

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

”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

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15)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16)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17)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18)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17.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写出两点即可)(2分)18.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开篇描写新居“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其用意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15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