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湖北省龙泉中学、潜江中学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0届湖北省龙泉中学、潜江中学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龙泉中学潜江中学 2020届高三年级12月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的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这个分别最重要。

先分析语言的节奏。

它是三种影响合成的。

第一是发音器官的构造。

呼吸有一定的长度,在一口气里我们所说出的字音也因而有限制;呼吸一起一伏,每句话中各字音的长短轻重也因而不能一律。

念一段毫无意义的文字,也不免带几分抑扬顿挫。

这种节奏完全由于生理的影响,与情感和理解都不相干。

其次是理解的影响。

意义完成时的声音须停顿,意义有轻重起伏时,声音也随之有轻重起伏。

这种起于理解的节奏为一切语言所公有,在散文中尤易见出。

第三是情感的影响。

情感有起伏,声音也随之有起伏;情感有往复回旋,声音也随之有往复回旋。

情感的节奏与理解的节奏虽常相辅而行,不易分开,却不是同一件事。

比如演说,有些人先将讲稿做好读熟,然后上台背诵,条理尽管清晰,辞藻尽管是字斟句酌来的,而听者却往往不为之动。

也有些人不先预备,临时信口开河,随临时的情感兴会与思路支配,往往能娓娓动听,虽然事后在报纸上读记录下来的演讲词,倒可能很平凡芜琐。

前一派所倚重的只是理解的节奏,后一派所倚重的是情感的节奏。

理解的节奏是呆板的,偏重意义;情感的节奏是灵活的,偏重腔调。

照以上的分析看,语言的节奏全是自然的,没有外来的形式支配它。

音乐的节奏是否也是如此呢?旧乐理学家的答复似乎是肯定的。

英国斯宾塞和法国格雷特里(Gretry)都曾经主张音乐起于语言。

自然语言的声调节奏略经变化,便成歌唱,乐器的音乐则从模仿歌唱的声调节奏发展出来。

所以斯宾塞说:“音乐是光彩化的语言。

”瓦格纳的乐剧运动就是根据“音乐表现情感”说,拿无文字意义的音乐和有文字意义的诗剧混合在一起。

这一派学说近来已为多数乐理学家所摈弃。

德国瓦勒谢克(Wallashek)和斯通普夫(Stumpf)以及法国德拉库瓦(Delacroix)诸人都以为音乐和语言根本不同,音乐并不起于语言,音乐所用的音有一定的分量,它的音阶是断续的,每音与它的邻音以级数递升或递降,彼此成固定的比例。

语言所用的音无一定的分量,从低音到高音一线联贯,在声带的可能性之内,我们可以在这条线上取任何音来使用,前音和后音不必成固定的比例。

这只是指音的高低,音的长短亦复如此。

还不仅此,我们已再三说过,语言都有意义,了解语言就是了解它的意义;纯音乐都没有意义,欣赏音乐要偏重声音的形式的关系,如起承转合、比称呼应之类。

总之,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

诗歌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留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就音节而论,诗是“相反者之同一”,像哲学家所说的;自然之中有人为,束缚之中有自由,整齐之中有变化,沿袭之中有新创,“从心所欲”而却能“不逾矩”。

诗的难处在此,妙处也在此。

想把诗变成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声音组织,那是无异于斩头留尾,而仍想保持有机体的生命。

音乐所不能明白表现的,诗可以明白表现,正因为它有音乐所没有的一个要素——文字意义。

现在要把它所特有的要素丢开,让它勉强去做只有音乐所能做的事,无论它是否能做得到,纵然做得到,也不过使它变成音乐的附赘悬瘤。

我们并非轻视诗的音乐成分。

不能欣赏诗的音乐者对于诗的精微处恐终隔膜。

我们所特别着重的论点只是:诗既用语言,就不能不保留语言的特性,就不能离开意义而去专讲声音。

(摘编自朱光潜《诗与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言的节奏受到发音器官、理解因素和情感因素三个方面的影响。

B.斯宾塞所说的“音乐是光彩化的语言”是基于音乐起源于语言的观点。

C.音乐的音有一定分量,语言的音无一定分量,音乐比语言表现更丰富。

D. 诗的“难处”与“妙处”正在于音乐和语言的相辅相成、彼此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以阐明情感的节奏与理解的节奏的差异。

B.文章对比新旧乐理学家关于音乐起源的观点,廓清对音乐节奏的认识。

C.文章比较语言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论证诗歌重视语言特性的必要性。

D.文章论证音乐和语言的根本不同点,是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人们念任何一段文字,都会抑扬顿挫,是由于人是感情的动物,受情感和理解的影响。

B. 音乐的音阶是断续的,人们欣赏音乐就是要将声音联系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

C. 那种把诗歌变成音乐的想法,是因为对诗歌的文字意义的精微之处有着深刻的理解。

D.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了解语言的特性是理解诗歌的必要条件,并非轻视诗歌的音乐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整个着陆过程没有来自地球的无线测控和遥测数据支持,全部依靠自主控制。

“嫦娥四号”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会在着陆后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传回地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李春来和同事利用这些图像对“嫦娥四号”的着陆轨迹进行了重构。

根据降落相机和“玉兔二号”巡视器传回的影像图,“嫦娥四号”着陆在一个退化撞击坑的缓坡上,距离北边一个直径25米的撞击坑边缘很近,且着陆点周围共有五个撞击坑。

随后,作者根据另一台导航相机拍摄的图像,精确计算出“嫦娥四号”的着陆点为东经177.5991°,南纬45.4446°,高程-5935米。

该研究为将来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自主着陆(比如在小行星表面着陆)提供了依据。

(摘编自《重构“嫦娥四号”着陆轨迹》)材料二:长久以来,我们经常会听到关于月球背面的各种传言: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的基地;月球内部是空心的,里面是外星人居住的巨大城市……我们从地球上观测月球时,看不到月球背面绝大部分区域,那里一直是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

月球为什么会有正面和背面?月球的运动可分为质心的运动(公转)和环绕质心的转动(自转)。

我们通常将月球和地球近似视为全部质量集中在质心的质点,且只有相互的引力作用,构成地月系统。

从惯性坐标观察,地月系统的公共质心绕太阳公转,月球和地球又分别绕着公共质心作相互转动。

根据二体运动理论可知,月球围绕地球质心作平面椭圆轨道运动。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自转,所以天体都是东升西落。

月球也不例外,我们看到的月球东升西落,实际上反映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而月球还在围绕地球公转,因此,如果我们每天在同一时刻观察月亮,会发现它在星座间自西向东移动。

月球绕地球一周历时27天7小时43分11.47秒,称为“恒星月”,即月球从某颗恒星的近旁出发,又返回到该星附近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

月球在自己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02千米/秒,平均每天东移13°,因此月球每天升起的时间不同,月亮平均每天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升起,一个月之后,恢复原来的升起时间。

月球背向地球的半球离地球较远,受到的地球引力较面向地球的半球小,即月球的腹背受力是不同的。

如果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不相等,那么月球上同一部位受到的地球引力是随时间变化的,这将导致月球不同岩层之间的摩擦,逐渐减慢自转的速度,最终使得月球自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即月球被地球的引力“潮汐锁定”,从地球上看,就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摘编自郑永春《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材料三:在距离地球40万公里之遥,人类视线不可及的月球背面,“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外天体登陆,成就了人类又一个梦想——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这具有决定性的一步,给了人们足够的信心。

尽管人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登上月球,但对月球的了解仍然浅显,抵达月球背面实地探究,是全世界科学家长久以来的向往。

“嫦娥四号”的着陆区,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不像对着地球的那一面受到各种无线电干扰,月球背面可以说“风清月朗”,拥有绝佳的天文观测和宇宙信号接收环境,能为未来对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期”的探索打下基础。

科学探索同时是富有挑战的探险之旅。

面对重重困难,中国探月人大胆创新、努力攻关,将设想化为现实,体现出科技实力和创新底气,以及将科学梦想转换为现实的执着。

四五十年间,从第一颗卫星上天到拥有了卫星导航系统,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三十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时间的标尺不断丈量出梦想的距离。

(摘编自余建斌《让月球为我们的梦想转身》有删节)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嫦娥四号”探测器依靠自主控制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内着陆,整个着陆过程没有来自外部的无线测控和遥测数据帮助。

B. 李春来和同事根据降落相机和“玉兔二号”巡视器传回的影像图,以及另一台导航相机拍摄的图像,计算出“嫦娥四号”的着陆点。

C. “恒星月”,指的是月球从某颗恒星的近旁出发,到达另一颗恒星附近位置的时间间隔,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47秒。

D.“嫦娥四号”着陆点位于一个退化撞击坑的缓坡,该区域被认为是太阳系内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利用降落相机拍摄的影像图来重构“嫦娥四号”着陆轨迹的研究,为将来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自主着陆(比如在小行星表面的着陆)提供了依据。

B. 月球被“潮汐锁定”,而减慢自转速度,导致月球不同岩层的摩擦,使得其自转周期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从地球上就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C.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嫦娥四号”探测器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地外天体登陆,成就了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的梦想。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嫦娥四号”为将来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自主着陆以及对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期”的探索提供依据,打下基础。

6.以上三则材料,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五九[注]老舍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

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