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朗读指导有效教学论文

小学朗读指导有效教学论文

小学朗读指导的有效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情感;注重方发的指导与评价激励相结合,进行有效地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朗读指导;氛围;兴趣;方法;评价;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70-01
一、创设多种有趣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适时运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教学《烟台的海》一课中描写冬天的海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我让学生观看描写海浪的那段录像片段。

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内心的体会,读出烟台冬天海的凝重而壮观的景象。

2、精心创设语言意境,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
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描写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保卫大堤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为
了行走快捷,索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同学们,捧起书来,让我们用感情的朗读再现他们的英勇行为吧!”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调动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和热情。

二、重视教师示范朗读,诱发学生的朗读情感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

老师如能经常地给学生以正确的、动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读书的兴趣和朗读的能力。

教师范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的范读。

教师这时范读,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浓烈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例如:学生听教师范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许多学生都被肖邦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对他的英年早逝流露出痛惜之情,这样通过教师的范读,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二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中的范读。

教师这时的范读,一般是对文章的关键语句、重点段落感情较强烈的地方进行范读。

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及文章的中心。

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船长》中哈尔威船长组织船员救援乘
客时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感情色彩强烈,教师进行了饱含感情的范读,这对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一生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品质提供了感性的理解。

随后学生在自读时便能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文本中,读得字字千钧凝重,句句铿锵有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方法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句子含义,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里“感悟”、“理解”的前提是朗读。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强调了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

但我们在阅读中仍存在这样的误区,重讲轻读。

有些老师认为只有把课文的内容分析通透,学生才能理解,才算完成教学任务,朗读则是安排课前进行;即使是课堂上的朗读,很多时候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或者是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下泛泛的读,真正留给学生在课堂练习的时间较少,忽视了朗读对理解的作用。

我们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例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描写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的动人场面。

文中分别描述了“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三个场面,叙事生动感人。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采取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表情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读自练,品味领悟,读出真情:通过学生的齐读“大堤抢险”,读出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通过学生个体的自读、品读,再现黄晓文的铮铮“铁汉本色”;通过学生分角色的动情朗读,表现出“勇救群众”中军民的鱼水深情……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了人民子弟兵在
洪水巨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四、发挥评价激励作用,树立学生的朗读信心
教师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其评价具有不可怀疑的权威性。

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绝对主体的权威性,使得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进行感悟朗读时,失去了自我。

依据教师的理解去理解,用教师的感受去朗读。

新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朗读训练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

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再次朗读的愿望,建立朗读的自信。

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

我们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发挥朗读对感悟内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有效性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