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1.组距=上限-下限2.组中值=(上限+下限)÷2 或下限+(上限-下限)÷23.计算开口组组中值(即有上限无下限)=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下限+相邻组组距÷2第三章综合指标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2.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3.比较相对数=总体中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数值=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7.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8.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9.简单算术平均法P6410.加权算数平均法P6511.简单调和平均法P6812.加权调和平均法P6813.简单几何平均数P7114.加权几何平均数P7115.组距数列确定众数P7216.中位数计算P7317.全距P7818.平均差简单平均法P8019.平均差加权平均法P8120.标准差简单平均法P8221.标准差加权平均法P8322.交替标志的标准差P84 成数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交替标志的标准差23.标志变异系数P86 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24.组内方差平均数P8925.组间方差P89第四章时间数列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0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13.相对指标和平均发展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P1044.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助其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5.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6.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7.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8.水平发展速度P1119.水平增长速度P114=平均发展速度-110.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方程式法P120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1.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2.年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P2463.城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乡村)÷总人口×14.城乡人口比例=城市人口÷乡村人口×15.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土地面积数(平方公里)6.性别构成指标=男性(或女性)人数÷总人口数×17.性比例指标=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8.少儿人口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总人口数×19.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10.总负担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到64岁人口数×111.负担少年人口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15到64岁人口数×112.负担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到64岁人口数×113.初等教育就学率=小学在校人数÷6到13岁人口数×114.中等教育就学率=中学在校人数÷14到19岁人口数×115.文盲率(含识字很少)=与识字很少人数÷15岁及以上人口数×116.人均收教育程度=∑(某种学制年限×受该学制教育的人数)÷∑受该学制教育的人数×117.人口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18.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出生人数÷育龄妇女年平均人数×1000‰(15到49岁)19.人口出生率=育龄妇女生育率×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的比重20.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21.年龄别死亡率(特殊死亡率)=,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年龄组的平均人数×1000‰22.婴儿死亡率=未满1岁的婴儿死亡数÷(2/3的本年出生人数+1/3去年出生人数)×1000‰23.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1000‰24.人口自然增长量=全年出生人数-全年死亡人数25.人口迁入率=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26.人口迁出率=一定时期迁出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27.人口总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28.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29.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机械增长量=(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入人数-迁出人数)=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30.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入人数-迁出人数)=年初人口数+人口增长量31.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初人口数×1000‰=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1=(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增长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32.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33.劳动力资源平均人数=(期末劳动力资源数+期初劳动力资源数)÷234.平均受教育年限=∑(某一受教育年限×该年限人数)÷劳动力资源总数35.劳动力资源的平均年龄=∑(各年龄组中值×该年龄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总数36.城镇(乡村)劳动力资源比重=城镇(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力资源总数37.劳动力资源可利用率=∑(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人数×1=经济活动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38.分年龄组(或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组(或性别)经济活动人口数/同一年龄组(或性别)劳动力资源总数×139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40.就业率=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数×1=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41.劳动力失业率=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数×142.劳动力资源可能潜力程度=16岁及以上在校学生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43.丧丧失劳动能力系数=丧失劳动能力人数/劳动力适龄人口数(16岁以上人口数)×144.劳动生产率指数=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基期劳动生产率=生产量指数(产值指数)/劳动力人数指数45.人均指标=产量(产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人口数46.生产发展超前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大于或等于1保持协调反之...)47.消费发展超前系数=某种消费品支出的增长速度/平均人口增长数度(同上)第十章国民财富统计1.土地垦殖率(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2.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3.林木蓄积量=平均每株的材积量×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株数×森林面积(立方米)4.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5.森林密度=森林覆盖面积/森林总面积×1=林木株数/相应的林地面积6.矿产资源保有量=年初保有储量/年末保有储量±年内因普查勘探重算等原因增减数-开采量-损失量-其他原因减少量7.矿产储量动态指标=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18.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9.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产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10.固定资产磨损率(固定资产磨损系数)=固定资产磨损额(累计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值×111.固定资产有用率=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原值×112.固定资产动态指标=报告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 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113.固定资产利用指标=一定时期生产成果价值/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平均价值1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额/流动资产平均价值15.流动资产周转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平均价值÷生产经营收入额16.资产产值率=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17.在资产负债表中,(1)各机构部门之和=合计(2)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3)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自有资金)(4)项目来源合计=项目使用合计(5)国内金融资产合计=国内负债合计(6)国内对外的金融资产=国外部门负债(7)国内对外负债=国外部门金融资产(8)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储备资产=各部门资产与负债差额之和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1.标准实物产量=∑(实物产量×折算系数)折算系数=某产品的实际规格或含量/标准品的规格或含量2.农业总产出(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总产出+林业总产出+牧业总产出+渔业总产出+其他农业总产出3.农业总产出=∑(某农产品当年实际总产量×该种农产品的单价) 产品法4.本期生产成品价值=自备原料生产的产品数量×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5.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6.建筑工程产值=报告期已完成施工产值+期末期初未完施工产值差额7.建筑工程已完施工产值=∑[ 实际完成工程实物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率)]×(1+计划利润率)×(1+税率)8.运输产业产出=铁路运输总产出+公路运输+公路养护+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9.邮电通信业总产出=邮政业务收入+长途电信业务收入+市内电话业务收入+地方国营通信收入-市话初装费10.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出=按销售价格计算的已销售商品价值-按购进价格计算的已销售商品价值-运输费和邮电费=本期流通费用(经营费用)+本期税金+本期利润-运费和邮电费11.金融业总产出=营业收入+经融机构往来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支出12.房屋开发经营企业总产出=销售收入-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13.服务行业总产出=营业收入+附营业务净收入14.总产出=劳动者报酬+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公务费+修缮费(扣除零星土建工程费)+业务费+其他费用+预算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15.国内总产出=农业总产出+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非货物性服务部门=货物性生产部分总产出+货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非货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16.国内生产总值=C+V+M C是固定资产折旧V+M是新创造的价值17.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生产法18.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分配法19.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支出法20.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21.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者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2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23.国民生产净值(国民净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2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2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26.累计完成计划百分比=自期初至报告期止的实际完成数/全期计划数×127.时间进度指标=自期初至报告期止的已过时期(月或年)数/计划的全部时期(月或年)数×128.计划完成百分比=本期实际完成数/本期计划数×129.实际增加的产量(产值)=本期实际产量(产值)-本期计划产量(产值)30.国内生产总值价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3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报告期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基期现价国内生产总值P333 P336 更多有关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公式请翻书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流通统计1.商品库存保证销售天数=期初商品库存量(额)/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量(额)2.商品周转次数=商品销售额/平均商品库存额3.商品周转天数=核算期天数/商品周转次数=平均商品库存额/商品销售额×核算期天数=平均商品库存额/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额4.本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本地产品购进量(额)/全部商品购进量(额)×1= 本地产品销售量/全部商品销售量×15.外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1-本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6.人均某种消费品生活消费量=某种消费品的购买量(消费量)/城乡居民平均人数7.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期初结余的商品购买力=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期末结余的商品购买力8.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商品供应量)9.本期全部商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商品供应量10.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供应总额-本期商品购买力总额11.商品供需比率=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112.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本期商品购买力×1=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购买力×1=商品供需比率-113.出口合同履约率=实际交货数/同期应交合同数×114.进出后贸易差额=出口总值-进口总值15.进出口比价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0016.出口商品盈亏额=出口商品销售收入外汇×银行外汇牌价(买入价)-出口商品总成本17.出口商品盈亏率=出口商品盈亏额/出口总成本×118.进口商品盈亏额=进口商品国内销售收入-(进口商品外汇支出×银行外汇牌价(卖出价)+各项费用)19.进口商品盈亏率=进口盈亏额/进口总成本×120.进口1美元商品的赔赚额=进口盈亏额/进口商品国外进价(美元)21.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单位出口商品总成本(RMB)/单位出口商品外汇收入(美元)22.对外支付的保证程度=外汇储备资产/商品和劳务进口用汇2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外汇/当年出口商品与劳务收汇×124.按美元计算进出口值=按其他外币计算的进出口值×其他外币折合美元的折算率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分配统计1.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经营转移收支净额=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2.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国民净收入+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3.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4.机构部门可支配净收入=初次分配收入(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5.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总消费+总储蓄6.财政预算外收入额=属地方财政的预算外资金收入额+属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额+属国营企业和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额7.财政预算外支出额=属地方财政的预算外资金支出额+属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支出额+属国营企业和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支出额8.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9.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额/ 财政收入×110.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期财政收入/本期国内生产总值×111.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2.财政收入的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13.财政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本期财政支出额/本期国内生产总值×114..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5.财政支出的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16.报告期内存款周转次数=(报告期初存款余额+报告期内存款收入发生额)/报告期内存款平均余额17.报告期内存款周转天数=报告期日历天数/报告期存款周转次数18.报告期储蓄率=报告期城乡居民储蓄增加额/报告期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额×119.报告期人均储蓄率=报告期城乡居民储蓄平均余额/报告期城乡居民平均人数20.储蓄存款平均储存天数=本期平均储蓄余额×本期日历日数÷期内储蓄存款付出总额21.贷款累计发放额=期内每日实际发放贷款累计额22.报告期贷款平均余额=报告期内每日贷款余额/报告期日历日数之和23.报告期贷款周转次数=报告期贷款累计回收额/报告期贷款平均余额24.贷款周转天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报告期贷款周转次数25.报告期贷款产出率=报告期某产出指标值/报告期平均贷款余额×126.现金收入总额=各项现金收入合计额+现金投放额27.现金支出总额=各项现金支出合计额+现金回笼额28.现金收支比例系数=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期内现金收入合计额29.现金回笼率=(期内现金收入合计额-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期初流通中的货币量+期内现金支出合计额)30.货币供应量一般被定义为3层次M0 M1 M2 M0 =现金(流通中的货币)M1 =现金+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 M1+城乡居民定期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财政金库存款+汇兑在途资金等31.期末市场货币流通量=期初市场货币流通量+本期现金投放总额-本期现金回笼总额32.报告期货币流通次数=报告期社会商品零售额/同期货币平均流通量33.报告期货币流通天数=报告期日历日数/同期货币流通次数34.现金归行次数=期内银行现金收入总量/同期货币平均流通量35.现金归行天数=期内日历日数/同期货币归行次数第十四章国民经济使用统计1.国民经济使用总量=国民经济生产总量+货物服务进口-货物服务出口-损失2.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社会集团零售额)+农民自给性物品消费+居民生活服务部门的营业收入+自有住房折旧费3.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居民本期全部收入-城镇居民本期非消费支出4.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本期纯收入+各种再分配收入-(各种再分配支出+各种积累性支出)5.政府消费支出总额=行政事业部门总产出-(售给企业等单位用于生产过程的产品收入+售给居民等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收入)6.政府消费支出总额=[(行政管理费+国防经费+科教文卫经费+社会福利经费+城市维护经费)-其中用于固定资产购置的投资性支出]+行政事业单位转移性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虚扣折旧7.消费率=最终消费总量/国民经济最终使用量×18.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 总额/平均人数9.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品购买(消费)量=购买量/平均人数10.农村居民消费的购买性程度=购买性商品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111.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金额/生活消费总支出金额×112.期末在建项目个数=期初在建项目个数+本期新开工项目个数=本期竣工项目个数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建筑工程投资完成额+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完成额+其他投资完成额14.报告期新增固定资产=建筑安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额+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累计完成投资额+属于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的其他投资(应分摊部分)累计完成额15.投资供给量≥投资使用量≥投资形成量≥投资财产形成量16.投资使用率=投资使用量/投资供给量×117.投资形成率=投资形成量/投资使用量×118.投资财产交付使用率=投资财产形成量/投资形成量×1第十五章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1.供求差率=经济存量总需求/经济存量总供给×1-12.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全部工业平均增长速度3经济结构年平均转换率P4404.最总产品率=社会最终产品产值/国内总产出价值×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总产出×15.资金产出弹性系数=资金平均增长速度/GDP平均增长速度6.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7.产业生产率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投入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投入增长率8.经济增长率=(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GDP发展速度-19.实际经济增长率=(1+名义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物价总指数-110.平均经济增长率P44411.需求拉动贡献度=(报告期最终需求量-基期最终需求量)/基期国内生产总值×112.需求拉动贡献率(拉动率)=需求拉动贡献度/经济增长率×1=最终需求增加量/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13.宏观经济效益=产出量/投入量14.中间投入率=总产出(元)/中间投入(亿元)正指标15.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元)/总产出(亿元)逆指标16.中间投入产出率=国内生产总值(元)/中间投入(亿元)正17.中间投入产出率=中间投入(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逆18.社会成本净值率=物质生产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元)/物质生产部门总成本(百元)19.社会成本利税率=物质生产部门上缴利税总额(元)/物质生产部门总成本(百元)20.社会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或总产出)/就业人员年平均人数21.社会生产物质消耗=国内生产总值/物质消耗总额(或固定资产折旧)22.资金产值率(或资金利税率)=国内生产总值(或全社会上缴利税额)(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百元)+全社会流动资金平均余额(百元))23.投资效果系数=报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元)/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百元)24.投资系数=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报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25.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报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元)/(报告年固定资产增长额元+ 报告年流动资金增长额元)26.国民经济效益总评价分数=∑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得分27.国民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某项经济效益指标报告其数值/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权数]÷总权数、28.单项功效系数=(指标的实际数值-该指标不允许值)/(该指标满意值-该指标不允许值)×40-6029.国民经济综合功效系数=∑(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的权数)/权数总和P458 45930.经济效益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指标数值-固定基期指标数值31.经济效益逐期增长率=报告期指标数值-前一时期指标数值32.经济效益序时平均数=各时期产出指标的平均数/各时期投入指标的平均数=分子数列的平均数/分母数列的平均数33.经济效益指标的发展速度=报告期经济效益指标数值/基期经济效益指标数值=产出的发展速度/投入的发展速度P46134.经济效益的平均发展速度P46135.中间投入产出率=中间投入率×国内生产总值占总产出的比重36.中间投入产出率指数=中间投入率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占总产出的比重指数37.社会成本利税率=社会总产值/总成本×物质生产部门GDP/社会总产值×物质生产部门利税总额/物质生产部门GDP=社会总成本总产值率×物质生产部门GDP占社会总产值比重×物质生产部门的利税总额占GDP得比重38.社会成本利税率指数==社会总成本总产值率指数×物质生产部门GDP占社会总产值比重指数×物质生产部门的利税总额占GDP的比重指数39.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技术装备程度×固定资产利用率=固定资产原值/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原值40.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技术装备程度指数×固定资产利用率指数41.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总产出/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42.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数=按总产出计算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占总产出比重指数43.经济发展速度对经济效益的相对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国民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发展速度44.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速度×就业人员发展速度45.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期社会劳动生产率-基期社会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就业人员数46.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率×投资效果系数=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上年国内生产总值×报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7.ASHA综合指标体系计算公式:ASHA=(就业率×识字率×人均GNP增长率×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48.强国公式M t=1/2 P (S+E) P=人口数S=钢产量E=能源产量M t= t时期的国力指标49.RS 克莱因国力方程P p=(C+E+M) ×(S+W)P p为国力,是看到的国力并非潜力C为基本实体(人口+领土)E为经济实力M为军事实力S为战略目标W为追求国家战略意志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