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他第一个提出了“庶、富、教” , 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 ,第一个提出了“为政教民” , 第一个提出了“启发诱导” , 第一个成功地实践了“因材施教”。
他是我们教育的先师,他的教育思想无比精湛、丰富, 两千多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教育, 并对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对东亚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倡导儒学,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智慧对我们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今天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了解孔子和他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一)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经济方面,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井田制开始崩溃,经济发展迅速。
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壮大。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室无法控制局面,诸侯国之强大者,四出征讨,以图霸业。
与经济、政治变化相伴而行的,便是在思想文化上由西周的“皆原于一,不离于宗”的官学形态向多元化发展。
当时“诸侯力政,百家异说”,“处士横议”,思想家们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阐发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百家争鸣。
(二)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这时期,“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虽然礼崩乐坏,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但文化教育仍然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称作“官学”,广大平民被拒之于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
而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
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它大致有两类代表性的解释:第一种解释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人无论其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第二种解释是认为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主要代表有魏人何晏和梁人皇侃,何晏说:“类,种类也。
言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皇侃说:“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
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换句话说,也就是说“进行教育没有对象的区别。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历来都把这句话解释为“只要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把“束脩”解释为十条干肉或腊肉。
李泽厚先生所著《论语今读》中的解释颇有新意:“凡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收教的。
”并注: 束脩,谓束带修饰。
郑玄注《论语》曰,谓年十五以上也。
这与孔子所讲“十五而志于学”相应,只要达到可“志于学”年龄的,孔子都愿意收教。
孔子教学生到底收不收学费?现在已无法考证。
孔子在仕途方面并不顺利,始终没得到统治者的重用,生活因此而窘迫。
如果一点学费不收,他和一大群学生如何维持每日的生计?但如果一定要每个弟子交十条干肉作见面礼,那孔子就没机会收到自己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了,因为颜回贫穷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的境地。
子贡应该是孔子学生里最富有的一个,大家的开销多由他来负责,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守孝三年,而子贡独守六年,这当然和他的财力有关。
看来,学费不是必要的入学条件,孔门中的弟子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层次参差不齐,最大的学生秦高,只比孔子小四岁;最小的学生公孙龙,竟小孔子五十三岁。
另外,还有父子二人同居孔子门下的,比如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与其父颜路,曾参与其父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
《论语》中还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而当地的一个童子问学于孔子,孔子受而教之,门人不解。
孔子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述而)))这就是说,应该容许别人进步,改正错误,应该发展地看一个人。
在孔子看来,人皆可教,有错能改,既往不咎,这就是品行差异性的“有教无类”。
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歧视某些学生,甚至若有学生丢了钱物,首先怀疑的就是那些平时表现不好学习不好的所谓“双差生”。
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个宽泛的概念,孔门弟子成分甚为复杂,可谓良荞不齐。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记载,孔子设教授徒,弟子三千余众,有的来自齐鲁大地,有的来自秦晋高原、吴楚东越以及中原的宋卫陈蔡,几乎遍及当时主要的诸侯国,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夷夏之分。
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家庭贫富不等,性格特点、才华特长也各不相同,品德素养亦有高下之别。
有鲁国当政贵族子弟孟彭子、南宫敬叔及宋国贵族司马耕,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的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瓮煽、捉襟见肘的原思,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和“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 有“性鄙,好勇力”性格急躁者的子路 (《先进》);有秉性邪辟的子张。
有聪明过人者如“闻一以知十”的颜回,“闻一以知二”的子贡;也有天资较差者“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的子羔;有北方卫人子夏、陈人子张,也有南国吴人子游。
……总之,无论出身贵贱、品行善恶、资质聪鲁,只要是立志于学的人,孔子都不会因其缺陷而歧视他们,而是充分给予他们受教育、提高修养的机会,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纲领。
在他眼里,教育对每一个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而且也应该成为知仁明礼的人。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更广泛的阶层,使新兴地主阶级有机会进入“仕”阶层,冲击了原有的官爵世袭制度。
同时,也使更多的人获得学习的机会,并影响其他有名望的学者带领门徒四处讲学,可以说,其后战国时代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的“有教无类”颇有渊源。
但是,孔门弟子中没有发现有奴隶身份的,也没有见到一个女弟子。
当时奴隶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哪能有上私塾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呢?男女地位也极不平等,男尊女卑,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不可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些客观情况,就必然决定了“有教无类”实际上是有限度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告诉了我们这些:首先,它表明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可以说,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其次,它体现了教师平等博爱的精神。
孔子对所有愿意求学的人,不问贵贱尊卑,一律施以教诲。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在课堂上,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对差生却漠不关心;在课堂外,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学子,不管他是不是你的学生,只要他在学习上有迷惑,我们应该要耐心地为他解惑。
面对学生,自始至终都要有无私奉献之心、关怀爱护之意。
再次,它蕴涵着激发学生潜能的因素。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他从不以出身论优劣,而是以品德和学业为标准衡量评价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潜能,敏而好学,择善而从。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不能凭主观印象和喜怒好厌评价学生,应当吸取孔子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案,量化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使学生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行为指向,在公平的评价体系下发展自我。
4、学思并重,以学为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
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
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
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
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5、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诵下来。
而在政治措施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用,那就算自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
据《雍也》载,季康子间:“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间,"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