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2.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4.管理的二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管理自然属性;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管理社会属性。
5.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6.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7.21世纪的发展趋势: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本化8.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第二章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萌芽: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劳动分工理论,“经济人”查理·巴贝奇:“边际熟练”原则,深化劳动分工原理,提出“管理的机械原则”罗伯特·欧文: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观点: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管理经验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内容: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⑤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3.对泰罗制的评价:积极性: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由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局限性: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把人看作纯粹的“经济人”,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他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
4.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了解):技术/经营/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职能5.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资本主义管理学家试图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职员的新手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
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人群关系论的内容: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⑵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⑶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⑷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X、Y理论、超Y理论、Z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论点:①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②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这类因素对职工的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
十项: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极大不满六种: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X理论: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胸无大志,必须强制、监督、指挥、惩罚Y理论:人并不懒惰,愿意承担责任,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本能和创造性超Y理论: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Z理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6.“管理科学”理论的特点:①生产和经营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②使衡量各项活动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食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和方针的做法③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④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模型“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①管理就是决策。
②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第三章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2.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管理的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系统管理的要点: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3.人本管理的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基本目的。
人们对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作用的认识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要素研究阶段、行为研究阶段、主体研究阶段职工参与管理的途径:①高度集权、从严治厂②适度分权、民主治厂4.责任原理:⑴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方法:①职责界限要清楚②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③职责要落实到每个人⑵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一个人对所管的一定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权限、利益、能力。
⑶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能力5.效果:指由于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效果的数量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6.效益的评价:首长评价有一定的权威性,全局性掌握得较好,其结果对组织的影响较大,但不够细致具体群众评价一般较公正客观但可能要多花费时间和费用专家评价一般较细致,技术性强,但可能只注重直接效益而忽视间接效益市场评价与市场发育成都有很大关系,越是成熟规范的市场,评价结果就越客观公正7.效益追求的规律:①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②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③追求局部小亦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④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⑤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第四章1.20世纪西方学术界对伦理道德的经济、管理意义的解释:理想类型论(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矛盾论(丹尼尔·贝尔)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分离与背离最好动力论(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谋利或经济活动是最强动力,道德是最好动力竞争力论(查尔斯·汉普等-特纳)“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2.功利主义道德观: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
两个要义:⑴所谓的“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⑵核心是“有用性”3.权利至上道德观: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基本权利就是人权。
4.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是指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
5.社会契约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契约有很强的情境特征,与合理性无关)6.合乎道德的管理的特征:⑴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是做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⑵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⑶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⑷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⑸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去的卓越的成就⑹具有自律的特征⑺以组织的行为作为行为导向7.影响到的管理的因素: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性、组织结构道德发展阶段:8.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⑴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⑵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⑶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⑷设定工作目标⑸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⑹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⑺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⑻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第五章1.管理方法的一般分类: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2.法律方法:概念:指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
内容: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实质: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特点: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正确运用: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因为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3.行政方法:概念: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具体性、无偿性正确运用: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管理效果为管理者水平所制约。
信息在运用过程中至关重要。
把行政方法和管理的其他方法特别是经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经济方法:概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实质: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特点: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正确运用: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教育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注意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不要迷信重奖重罚的作用,防止依法代管的倾向。
5.教育方法:实质:按照一定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地活动。
特点:强制性、示范性、群体性、个体性、自主性6.技术方法:概念: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的管理方法。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控制技术。
实质: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①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运用不同的技术②在了解各种技术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
特点:客观性、规律性、精确性、动态性正确运用:①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②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是不能只依靠技术方法③要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性,并让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发挥长处,弥补不足。
☆第六章1.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