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


第三节 审美与人生


补 充 强 调 几个 问 题
一、美学、哲学、文艺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 括和总结。也是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础。 美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 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一般具体的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 的哲学问题,故也称艺术哲学。它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 实际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也可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文艺学:系统地研究文艺各种现象从而阐明其根本规律 及基本原理的科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部门。包括文艺理 论、文艺史、文艺鉴赏和文艺批评。比美学的研究对象更 明确具体。

思 考 讨 论 题
1、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哪三种?
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如何? 3、如何理解审美主体的三种存在状态?
4、如何理解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5、对审美发生影响较大的几种观点是什么?
审美发生的条件和标志是什么? 6、简述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第三编
审美形态论
补充强调几个问题

美的创造:马克思说“人类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形”、 “劳动产生了美”。1、劳动创造的不仅是物质产品, 也是精神上的产品。2、人类的劳动不仅有意识、有目 的,而且自由、富有创造性。3、最理想的人生就是最 美的人生。艺术家是创造美的人,他必须:1、真实形 象地反映生活。2、深刻地反映自己主观灵魂。 3、顽 强地进行艺术实践。追求形式的完美与独创。
本编重难点
1、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2、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几个关系是难点) 3、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1)悲剧与喜剧 (2)崇高与优美(难点) (3)丑与荒诞(难点) 4、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1)中和(难点) (2)气韵(难点) (3)意境
第一章
审美形态概说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补充强调几个问题
澄明:光明、敞亮的境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 “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的一切遮蔽、晦暗 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亮无蔽的澄明之境、 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 总之,惊异、体验、澄明是审美主体三个主要的存在环 节,或者说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主体的基本存在形态。 它们体现了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思 考 讨 论 题
1、如何理解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2、简述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3、怎样理解西方审美形态? 4、怎样理解中国古代的审美形态?
第四编
审美经验论
本编重难点
1、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2、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关系为难点) 3、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与构成要素的对应为难点)
补充强调几个问题
二、审美三元:
1、对象:形式——意蕴——存在 2、主体: 快感——投入——行动 3、关系:静观——对话——境界 三者是互相包容、互为基础的,构成了审美现象 的三元。广义地说,审美现象还包含着对上述情况的 反思,即美的思考。

补充强调几个问题
三、真、善、美: 真:真实、真诚,与虚假相对,由认识论支配。 善: 慈善、良好,与恶劣相对,由伦理观支配。 美:美丽、美好,与丑陋相对,有审美观支配。 这三者都是人类尊崇追求的,经常相提并论,古时 甚至将三者等同,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分离出来。
补充强调几个问题
二、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审美需要:人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内 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属于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使人区别 于动物的重要表现,也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动力。 审美理想:又叫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 美的观念。它不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且是主体全部 人生实践的结晶。它所反映的不仅是主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 趣味,同时也是主体的人生修养和境界,反映出一定的民族 性、时代性和阶级性。

补充强调几个问题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中和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 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和鉴赏力是内在的,兴趣和品位这是 外在的。它既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社会 性,有高低好坏之分。 这三者共同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 根基和控制平台。只有人在自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审美需要 时,才为审美的历史发生逻辑起点注入一种活力;又只有审 美理想的召唤,才使自然需要变成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不 仅仅是一种走入现实并不断进步的欲望,还使人得以实现对 现实的超越;而在这个超越过程中,审美趣味则起着综合的 掌控作用。
面 向 21 世 纪 课 程 教 材

朱立元

主编
魅力风情呼伦贝尔
欢迎大家
第一编 导论 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
本编重三层次(三境界) 2、审美的历史性(位移、形式问题为难点) 3、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三者的含义和关系 4、东西方美学发展线索 5、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学科性质为 难点) 6、美学的哲学基础(难点) 7、美学的七个内在问题 8、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第一章
第一节
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 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


1、纷繁复杂的人生现象(三个世界) 2、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审美三元)
第二节
审美的历史性

1、对象实体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而有变化 2、更能体现审美历史性的是人们对审美现象的思 考与认同的变化(两个位移)
第三节

第三节 丑与荒诞
1、丑的产生 2、荒诞的产生 3、二者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一节 中和


1、基本内涵 3、审美特征
2、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 4、中和之美的双重意义
第二节 气韵


1、内涵及对中和的超越 2、审美特征 3、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体现和发展 1、基本内涵 2、审美特征 3、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 4、新变与回归
思 考 讨 论 题
1、“美”是什么?美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 2、为什么说审美现象是丰富多彩的? 3、简述中西美学发展线索(阶段、人物、流派、
观点)。 4、美学的主要内在问题有哪些? 5、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第二编
审美活动论
本编重难点
1、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趣味为难点) 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本己性思想交流为难点) 3、审美活动的价值(特殊性为难点) 4、审美主体存在的三个环节 5、审美对象的构成、性质(性质为难点) 6、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条件、标志(条件为难点) 7、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
补充 强调几个问题 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也 叫本体。 客体:也叫对象,指被认识者,即主体以外的客 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二者是紧密相关的,客体虽然依赖主体而独立存 在,但主体并非直观地反映与消极地适应课题,而是 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着客体。 主体: 指认识者,即有认识和实践的人,有时

第四节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方式
1、惊异 2、体验 3、澄明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线、形)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和开放性
第二节 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第三章
美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


1、构成
2、基本概念
第二节 美学的内在问题
1、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2、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 3、美与审美形态 4、艺术 5、美育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2、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第一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1、审美需要
2、审美理想
3、审美趣味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3、有限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2、共性 3、特殊性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第三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一节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1、历史回顾(游戏、生物本能、巫术、劳动)

2、基本问题和研究途径
第二节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1、时间推断 3、社会中介 2、基本前提 4、特殊标志
第三节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固定、非固定) 3、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雕刻、绘画、音乐、 舞蹈)
1、什么是审美形态
2、内涵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1、现实和历史根基 3、与语言的关系
2、与思维方式的关系 4、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第二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第一节 悲剧与喜剧


1、理论的历史回顾
2、审美特征
第二节 崇高与优美
1、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优美 2、作为审美形态的崇高与优美
四、感性、理性、知性、悟性: 感性: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 理性: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知性:一译“悟性”。有人说即是理性,有人则认 为与理性不同,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能力环节。
补充强调几个问题
五、美、美的创造:
美:(蒋孔阳先生的观点)1、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 具体形象。2、它有感情色彩。3、它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品质的本质 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 和喜悦感情的观赏形象。这一形象(视觉的、味感觉的、感 觉的、思想的)便是“美”。它一方面打动、感染我们,一 方面体现真与善的本质力量,让他们焕发为光辉形象,提高 人的精神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