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向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

面向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

1998年第5期 No.5,1998  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 IA YIN G UN IV ERSIT Y(SOCIAL SCIENCE)面向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段 杰【摘 要】 本文探讨了在新形势下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契机,并针对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几个基本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同时指出人文地理学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迎来新世纪的科学曙光。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发展 基本问题Ξ 一、新形势下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契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均已达到惊人的地步,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各类学科内涵不断更新,边缘交叉学科不断涌出,各学科的发展都必须日新月异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长期以来,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当今大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桥梁、交汇的作用。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具有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传统学科中独具一格。

而人文地理则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着重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探讨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状况。

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表层存在着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探究其间的因果关系,提示其空间分布,以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等,正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因此,人文地理学理应成为研究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

研究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否顺应时代,即要看其基础的进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也要看它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理论体系完善,研究方法先进的学科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

当今世界人地关系日益紧张,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发展要求人文地理学能为缓解这一矛盾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且目前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复杂多样,促使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也要求人文地理要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化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人文地理学也正在适应时代的要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出现了几个新的特征: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重视感应与行为的作用,日趋社会化和技术化,定性描述和定理分析相结合等。

在此前提下,人文地理学要与自然、经济、社会等学科密切合作,着重研究区域环境保护、人口的合理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开发与整治,乡村发展与城镇化,区域经济分析与决策研究等问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推动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革新。

尤其是在协调人地关Ξ本文于1998年5月4日收到。

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存环境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步入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文地理工作者只有抓住机遇,调整知识结构,强化自身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才能使人文地理学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二、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步入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革新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明确自身发展的地位和方向,才不至于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当前关于科学的分类仍普遍采用二分法,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种分类法对于地理学来说很难有一个合适的地位。

一般地理不被笼统地划归为自然科学,其分支科学自然地理学显然属于自然科学,而另一大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属性则难以定论。

既名为人文地理,则不能划归自然科学,而这又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相矛盾,所以,这种矛盾关系影响了人们对人文地理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而且也阻碍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大量边缘、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情况下,简单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二分法体系已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这种僵化的二分法使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无所适从,难以归类,阻碍了它们的健康发展。

因此,现在有必要对整个学科体系进行一次更加完善和准确的合理划分,以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健康成长。

其实,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相互之间也可以协同配合。

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早期的人文地理诞生于自然地理学,而后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日益广泛,自然环境因素逐步弱化,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关系被人为割裂,二者少有相通之处。

人文地理学也被定性为一门社会科学。

但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必然要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的共同配合,所以,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

而追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融合的大科学体系,则是今后人类科学的整体研究方向,因此,不应简单地用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来束缚人文地理学的思维、方法及研究领域。

(二)理论的革新———人地关系和谐论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地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人地观,由最初的天命论到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然后是景观论、生态论等,直到本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才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应当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

由此谋求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的人地关系和谐论,逐步在全世界得到确认,并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一大革新。

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人文地理学和谐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

传统的经济发展一味追求增长速度,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结果使发展与环境间的矛盾激化,使生态平衡失调,生活质量下降。

据和谐论的观点,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改善生态条件,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环境质量紧密配合,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从而构成一个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

(2)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和谐论所追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实质上也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经济充分发展才能为环境的治理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持,只有生态环境稳定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二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

(3)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合理利用资源,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持和谐共生。

对土地、水、森林等可更新资源要限制在生产承载力限度内,并促进其再生产,而不可再生资源则要综合开发,提高利用率,维护其永续利用。

(4)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传统发展模式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紊乱,功能衰退,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和谐论主张经济的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引导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内容很丰富,归结起来就是要支配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现代人地关系和谐论较经典的人地关系论前进了一大步,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人文地理学的现实课题———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概念理论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即PRED关系链),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源开发模式和经济运作方式,是21世纪的主流趋势。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领域,涉及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从地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优化和调控人地关系,为人地关系的研究开拓了一条新思路,所以说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现实课题。

全球《21世纪议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中国21世纪议程》则是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和蓝图,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人文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研究领域。

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的内涵也不同。

PRED关系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正是人地关系矛盾差异性的表现。

只有基于不同地域单元协调PRED,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地域单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关键环节,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需要通过在不同区域的推行来体现。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由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

要将“PRED”关系链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他们之间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的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优化模型。

人文地理学以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主线,又有区域研究的悠久历史,必将对可持续发展研究作出积极贡献。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人文地理学乃至整个地理学在人们心目中一直难以摆脱“描述性”的色彩,使得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及其实际存在价值令人质疑。

人文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以实地察看、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为主,近几年随着地理学的计量革命也引入了一些数学方法,研究方法有所深化。

但总体来看,其研究方法和手段仍然较为落后,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尤其在中国,研究方法落后的问题更为突出,在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时,许多专家学者仍然主要依靠主观经验来作出判断,没有相应的理论模式作有力依据;高校的人文地理学仍然侧重现有知识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科研工作中,科研人员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引进缺乏热情,不利于教学的发展。

而且由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文事象包罗万象,其研究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人文地理必须大大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在信息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今世界已步入信息社会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取主动权。

本世纪60年代,将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引入到地理学领域,实现了地理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彻底变革。

计量地理学的发展,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精确的计量手段,使其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提高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但也必须认识到,计量方法只有同科学的定性方法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同时将具有现代科学思维的“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引入人文地理学,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拓宽了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其理论得以更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