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2017年高职院校单招考试文化考试普高类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2017年高职院校单招考试文化考试普高类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秘密★启用前
四川省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
文化考试(普高类)
注意事项:
1.文化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语文、数学、英语各100分)。

2.文化考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个部分,每部分分为第I卷和第II卷。

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3.选择题部分,考生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答在试卷、草稿纸上无效。

4.非选择题部分,考生必须使用蓝色或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试卷指定位置作答,答在草稿纸上无效。

语文
第Ⅰ卷(共20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煤炭协奏.曲(zhòu) 仗义执言英雄辈出
B.精简座佑铭瑕.瑜互见(xiá) 首屈一指
C.抉.择(jué) 一幅画嘉宾满座学识休养
D.沧海狙击手一筹莫展班门弄斧.(fǔ)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人( )
A.春的气息伴着清风扑面而来,春意盎然
....的美景令人陶醉,
B.面对记者无休止的提问,他不厌其烦
....地一一作答,谦和而又得体。

C.站在千万只翩然飞舞的蝴蝶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振聋发聩
....了。

D.人类智慧与机器人智能的角逐,促进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的发展。

3.下列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A短篇小说重新焕发活力,是在生活节奏加快、读者的阅读需求更为广泛的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可喜变化。

B.《竹宴》由16名少女辅助演奏、童声旁白颂唱、男女两人使用竹琴演奏领唱构成,充分演绎了竹海的地方文化。

C.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课堂上就会出现死记硬背横行、“满堂灌”,乃
至于以考代教、以考代学。

D.虽然古代四川交通闭塞,但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很大一部分来自四川,这已经被
史料以及诸多考古文物得到证实。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5分)
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第4小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
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
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
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选自
《后汉书张衡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
B.中有都.柱都:大
C. 施关发.机发:拨动
D.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特征
第II卷(共80分)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三、(本题共2小题,第5题6分,第6题4分,共10分)
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可以横绝峨眉巅。

(李白《蜀道难》)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距离与美
朱光潜
①北方人初见西湖,平原人初见峨眉,即使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

但对于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来说,除了以居近名胜而自豪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也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往往都觉得眼前的景物件件值得玩味。

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②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常羡慕种田人。

竹篱瓜架旁的黄梁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味,旁观者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

③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

本来是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甜美的回忆。

我小时候住在乡下,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

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怀恋。

④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
⑤这全是态度和观点的差别。

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精致。

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风景,都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⑥持实物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只能引起欲念和嫌恶。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有删节)7.第①段列举“北方人”和“平原人”看景的感受有何作用?
8.“距离与美”中的“距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8.作者在第⑥段中提出“无所为而为”的观点,对增强职业幸福感有什么启示?请结合上文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和要求写一篇作文。

木人和泥人是一对刚结识不久的朋友。

这天,他俩在河边玩耍,为了给对方一丝清凉,木人调皮地向泥人身上泼水,泥人吓得连滚带爬的逃走,没命地喊:“杀人了,救命哪!”木人生气地冲着泥人的背影抱怨道:“这人真怪,不过是跟你开个玩笑,泼一点水在身上算得了什么?怎么就喊啥救命哪?”第二天晚上,两人又在河边见面了,天气有点冷,它们便走到篝火前,泥人担心对方受凉,抱起木人就往火边放,木人吓得魂飞魄散,失声喊道:“杀人了,救命哪!”泥人赶紧把木人抱离篝火,不解地说:“你这人也太难处了,怕你冷,抱你烤火,真不识好人心!”
木人和泥人就这样不欢而散了,此后俩人见了就远远地躲着对方,它们心里给对方永远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这人太难相处了!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五、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40分)
秘密★
四川省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B [解析] A项,协奏曲(zóu) ; B项,座佑铭——座右铭; C项,学识休养——学识修养
2.C [解析]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用在这句话中不当。

3.A [解析] B项,动宾搭配不当,“演绎”与“地方文化”搭配不当: C项,缺少宾语,应该是“出现……的现象”: D项,“这已经被史料以及诸多考古文物得到证实。

”句式杂糅。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5分)
4.D [解析]征:应验
三、(本大题共2小题,第5小题6分,第6小题4分,共10分)
5.[解析]参考译文: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

(1)西当太白有鸟道(2) 徘徊于斗牛之间
(有错别字、漏字、多字,该小题不得分。

)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7.(1)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起下文,引出下文作者所要阐述的内容。

8.这里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时间和态度两个方面。

(1)时间越久远,记忆越模糊,过去的事情越趋于完美。

因为“看过去”,已不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所牵绊,所以,之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心酸苦楚,随着时间的流逝,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2)从实际世界跳出,用客观的态度,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对待自己及周围的人、事和景,也能感受到美的存在。

9.(1)“无所为而为”简单来说就是尽力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去计较得与失。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会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将这种态度和精神运用在工作中,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计较得失,这样在工作中很容易得到幸福和满足。

有利于增强职业的幸福感。

(2) 距离产生美。

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能够让人发现美的存在。

童年的心酸和痛苦,在成年之后,往往变成了美好的回忆;跳出自我,不受切身实际的利害所牵绊,用客观的态度去审视周围,你会发现其实你的周围和别人一样,从来不缺少美。

(言之成理即可。


10.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