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


2)第一次分配 ①确定各路段的零流路权(如图4-1所示)。 1.75 1.6 1.29 1.29 1.71 1.75 2.14 1.07 1.71 1.88 1.78
1.6
图5-1
表 5-1 OD点对 C-A C-B C-D D-A D-B D-C
短路线(如表5-1所示)。 OD点对 A-B A-C A-D B-A B-C B-D ③分配OD量。 最短路线节点 号 4-7 4-5 4-5-6 7-4 7-4-5 7-4-5-6 最短路线节点 号 5-4 5-4-7 5-6 6-5-4 6-5-4-7 6-5
1)分割OD表
表4-1
D O A B C D A 0 480 600 600
B 480 0 480 720 表4-2
C 600 480 0 480
D 600 720 480 0
D O A
B
C
D
A B C D
0 320 400 400
320 0 320 480
400 320 0 320
400 480 320 0
一、课程设计题目 基于兰州市局部路网数据的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分析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将课程中所学的几种非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和实际路网抽象、 小区划分等结合起来,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 实践的综合能力,并加强和巩固交通分配部分的知识点。 三、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设计 要求、工作量要求等) 3.1 原始数据 兰州市局部区域道路网几何构造及土地利用特征; 所选局部区域的虚拟OD对及OD交通量。 3.2 技术参数 3.2.1 路阻函数 采用路阻函数理论模型计算路段行驶时间,为简便起见忽略 交叉口延误。 其中机动车道单车道实用通行能力假定为300(pcu/h),多车道通 行能力按多个单车道通行能力之和计算,零流车速U0可结合道路等 级、设计车速等查定。 3.3.2 边界条件 所选路网规模节点数不小于9,虚拟OD作用点不少于3个,虚拟OD 对个数不小于9,虚拟OD交通量qij不小于800(pcu/ h). 3.3.3 分配模型 0-1分配法;容量限制-增量分配法;多路径概率分配法 3.3 设计要求 1)以三人为小组,选定兰州市一局部区域进行调查,获取局部 路网几何特征和区域内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情况; 2)将选定的局部路网抽象为有向网络并加以说明,标出路段长 度等参数,指出每个节点和弧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如果有些节点为 OD作用点,需说明原因。 3)根据局部区域的土地利用及人口分布特征,划分交通小区并 说明划分的依据和原因。 4)对选定的局部路网,虚拟OD对及OD交通量。 5)将虚拟的OD交通量分配至抽象的道路网络中,分别采用0-1分 配法、容量限制-增量分配法和多路径概率交通分配法实现,并对结 果进行比较分析。 6)若采用计算机编程实现,需画出程序流程图并附程序。若以 手工计算完成,则需给出完整计算步骤。
60
1
1
1
1200
40
0.8
1
0.7
600
40
0.8
1
0.7
600
60
0.8
1
1
600
60
1
1
1
600
60
0.8
1
1600ຫໍສະໝຸດ 800.81
1
900
2- 万 0.48 次 5 新 南 路 5- 万 0.80 次 8 新 南 路 3- 和 0.48 次 6 平 路 6- 和 0.48 次 9 平 路
40
0.8
2400 1800
1.最短路(全有全无)交通分配方法
最短路交通分配一种静态的交通分配方法。在该方法中,取路 权为常数,即假设车辆的平均行驶车速不受交通负荷的影响。每一 OD点对的OD量被全部分配在连接该OD点对的最短路线上。其他道路 上分配不到交通量。
1)确定路段行驶时间
路段行驶时间t(i,j)=路段长s/路段零流车速U0 ,而 零流车速U0= 时间如下图 1.75 1.6 1.29 1.71 1.75 1.07 1.71 1.88 1.78 图 3 1.6
目录
一.引言 二.交通小区划分及网络的抽象 1.划分原则 2.抽象网络 三.非平衡交通分配方法 1.最短路(全有全无)交通分配方法 1)确定路段行驶时间 2)确定最短路线(如图3所示) 3)分配OD量 2增量分配方法 1)分割OD表 2)第一次分配 3)第二次分配 3.多路径交通分配方法 1)以A小区为终点的OD交通量的分配 2)以B小区为终点的OD交通量的分配 3)以C小区为终点的OD交通量的分配 4)以D小区为终点的OD交通量的分配 5)多路径交通分配的结果 四、 三种方法分配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五、 总结 参考文献
前提和基础。道路交通流分布是出行者对出行路径选择的结果,出行者 对出行路径选择的分析主要是通过网络交通流交通分配来实现的。 网络交通流交通分配是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交通规 划的方法主要还是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式,即“四阶段”规划法。在整个 交通规划过程中,路网交通分配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未来出行的交通 分配得到路段交通量,才最终完成交通量预测。所谓交通分配就是把各 种出行方式的空间OD量按照一定的模型方法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 模拟出行者对出行路径的选择。通过交通分配所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 量资料,是制定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以及检验道路规划网络,管 理方案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交通分配方法以是否满足Wardrop原 理为划分依据,可分为平衡模型和非平衡模型两大类。由于非平衡模型 具有结构简单,容易理解,计算方便等优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 用。本文结合在兰州市局部路网规划中进行交通量预测时应用非平衡模 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二.交通小区划分及网络的抽象
1.划分原则
1)同质性——分区内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尽量使其一 致; 2)尽量以铁路、河川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界限 3)尽量不打破行政区的划分,以便能利用行政区政府现成的统计 资料 4)考虑路网的构成、区内重心可取为路网中的结点 5)分区数量适当,中等城市≤50个,大城市不超过100~150个 6)分区人口适当,约10000~20000人。 7)小区内的出行次数不超过全区域内出行总数的10%-15%。 8)对于已作过OD调查的城市,最好维持原已划分的小区。
交通运输学院
交通规划 课程设计
学 姓 成
院 名 绩
交通运输学院
班 学
级 号
指导老师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成 绩
字: 年
导师签 月 日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
所在系: 交通工程系 课程名称: (签名): 专业班级: 交通 学生姓名: 交通规划 学号: 指导教师
3)分配OD量
4000 3000
A
4000 3000
C
D
2800
2800
B
图4
2增量分配方法
增量交通分配是一种动态的交通分配方法,他考虑了路权与交通 负荷之间的关系,即考虑了道路通行能力的限制,比较负荷实际情况, 该方法在国际上比较通用。 采用增量分配方法分配出行量时,需先将OD表中的每一份OD量分解 成k部分,然后分k次用最短路分配模型分配OD量,每次分配一次,路权 修正一次,路权采用路阻函数修正,直至把K个OD分表全部分配在路网 上。 用以下模型作为路阻函数: 本题采用两级分配制,第一次分配OD量的60%,第二次分配40%。两 次分别分配的OD交通量如下:
1
0.7
600
40
0.8
1
0.7
600
40
0.75
0.75
0.7
600
40
0.75
0.75
0.7
600
3)交通小区间的交通量如下OD表所示 表2
D O A B C D
A 0 800 1000 1000
B 800 0 800 1200
C 1000 800 0 800
D 1000 1200 800 0
三.非平衡交通分配方法
v0 ∙r1 ∙ r2 ∙r3
计算得各路段行驶
2)确定最短路线(如图3所示)
表 3 OD点对 A-B A-C A-D B-A B-C B-D 最短路线节点 号 4-7 4-5 4-5-6 7-4 7-4-5 7-4-5-6 OD点对 C-A C-B C-D D-A D-B D-C 最短路线节点 号 5-4 5-4-7 5-6 6-5-4 6-5-4-7 6-5
段 路 长 路 v0(km/h) 正系数 正系 修正系 力 (pcu/h) 名 (km) 等 (r1) (r2) 数 称 级 (r3) 1- 安 1.40 主 2 宁 西 路 2- 安 1.60 主 3 宁 西 路 1- 枣 0.48 次 4 林 路 4- 枣 0.40 次 7 林 路 4- 建 1.40 主 5 宁 西 路 5- 建 1.60 主 6 宁 东 路 7- 银 1.50 主 8 安 路 8- 北 1.90 快 9 滨 河 路 60 0.8 1 1 1200
3.4 工作量要求 1)将虚拟的OD交通量,以三种方法分别在所选局部路网上进行 分配,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需完整,另外以表格形式对三种方法所 得结果进行分析。 2)路网数据的调查、抽象过程以及分配计算过程需以文字、图 表等形式详细阐述,形成思路清晰、可读性强的设计报告。 3)严格按照课程要求格式进行排版,形成的设计报告总页数不 小于20. 四、工作进度安排 1)4月9日,星期二,准备资料,实施调查; 2)4月11日,星期四,进行路网抽象、虚拟OD对处理等前期工 作,采用0-1分配法进行分析计算; 3)4月16日,星期二,采用容量限制-增量分配法和多路径概率 分配法进行分析计算,并比较分析三种方法所得结果; 4)4月18日,星期四,整理计算结果,撰写设计报告。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王炜,交通规划,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2]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 陆化普,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4] 王炜等,交通工程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审核批准意见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