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报告书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报告书

城建学院《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 《城市交通规划》题目: 某地区交通需求预测专业: 交通工程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开始时间: 2013 年06月 24 日完成时间: 2013 年 06 月28 日课程设计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河南城建学院《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1.设计任务 (1)2.设计方案的拟定及说明 (2)3. 交通生成预测 (3)3.1交通生成总量预测 (3)3.2发生与吸引预测 (4)4.交通分布预测 (8)4.1理论知识 (8)4.2计算过程 (9)5.交通方式划分 (14)5.1换算基础资料 (14)5.2计算过程 (15)5.3划分结果 (15)6.交通分配预测 (16)6.1理论知识 (16)6.2计算过程 (16)6.3预测结果 (21)7.设计小结 (22)7.1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2)7.2对城市交通规划及交通需求预测的认识及看法 (22)7.3设计收获及感想体会 (22)参考文献 (24)1.设计任务首先对任务书中提供的数据进行交通现状分析;然后选用原单位法、增长率法或交叉分类法对出行产生和吸引进行预测;接下来采用增长系数法或重力模型法对交通分布进行预测;对于交通方式划分只需按照提供的出行比例等相关数据将出行转化为标准交通量(单位:pcu );最后的交通分配预测可以选择最短路法或多路径交通分配法进行。

1、交通现状分析;2、出行产生和吸引预测; (1)交通生成总量的预测可供选择的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或者利用研究对象地区过去的交通量或经济指标等的趋势法和回归分析法。

(2)发生与吸引预测:可供选择的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等。

3、交通分布预测;利用调查的现状交通数据,任选一种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设定收敛标准%3=ε)、底特律法(设定收敛标准%3=ε)、福莱特法(设定收敛标准%3=ε)、无约束重力模型法并计算未来时段的分布交通量。

4、交通方式划分;按照提供的出行比例等相关数据将出行转化为标准交通量(单位:pcu ) 5、交通分配预测; 采用非平衡模型中的一种。

6、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2.设计方案的拟定及说明1、交通量预测(1)交通生成总量的预测选择的方法:原单位法。

计算出将来生成交通辆。

(2)发生与吸引预测选择的方法:原单位法。

经过计算与调整得出各小区的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并使之和等于交通生成量。

2、交通分布预测利用调查的现状交通数据,选择平均增长系数法(设定收敛标准%3=ε),通过迭代计算、收敛判定得到未来时段的分布交通量。

3、交通方式划分:按照提供的出行比例等相关数据将出行转化为标准交通量(单位:pcu ) 4、交通分配采用非平衡模型中的容量限制交通分配方法。

3.交通生成预测3.1交通生成总量预测3.1.1理论知识交通生成预测市交通需求四阶段预测中的第一阶段,是交通需求分析工作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其目标是求得各个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即交通生成量,进而在总量的约束下,求个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交通生成预测与土地利用、家庭规模和家庭成员构成、年龄和性别、汽车保有率、自由时间、职业工种、家庭收入等因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预测时,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的作用。

交通生成总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原单位法、增长率法、交叉分类法和函数法。

除此之外还有利用研究对象地区过去的交通量或经济指标等的趋势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

本报告中采用原单位法对交通生成总量进行预测,根据人口属性,用居住人口每人平均交通生成量来预测未来的居民出行量。

单位出行次数为人均或家庭平均每天的出行次数,由规划基年——2012年的居民出行调查结果统计得出。

预测不同出行目的交通生成量可采用如下方法:∑=k TT(3.1)∑=lE klk NaT(3.2)式中:T——研究对象地区总的交通生成量;kT——出行目的为k时的交通生成量;k——出行目的;l——人口属性(常住人口、就业人口、工作人口、流动人口);kla——某出行目的和人口属性的平均出行生成量;EN——某属性的人口。

3.1.2计算过程此次规划的对象为某地区,划分为5个交通小区,如图3-1所示。

图3-1 某地区交通小区划分示意图设定此次交通规划为中长期规划,规划年限为10年,规划基年为2012年,即规划期为2013年到2027年。

表3.1是各小区现状的OD 调查结果,表3.2是整理后的各小区现在的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

在常住人口原单位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原单位法预测其将来的出行生成量。

表3.1 2012年现状OD 调查结果(万人)O D 小区A 小区B 小区C 小区D 小区E 合计 小区A 0 43 52 65 39 199 小区B 52 0 47 52 79 230 小区C 63 73 0 73 59 268 小区D 72 42 57 0 48 219 小区E 36 75 65 39 0 215 合计2232332212292251131表3.2 各区现在的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O D 小区A 小区B 小区C 小区D 小区E 合计 现状人口 将来人口 小区A 199 117.500 209.330 小区B 230 122.600 203.150 小区C 268 121.200 199.760 小区D 219 124.100 197.916 小区E 215 123.400 207.056 合计2232332212292251131608.8001017.212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得:现状出行生成量1131215219268230199=++++=T (万次/日) 现状常住人口N=608.800(万人)将来常住人口M=1017.212(万人)常住人口原单位T/N=1131/608.800=1.858(次/(日·人))因此,将来的生成交通量X=M ×(T/N)=1017.212×1.858=1890.0(万次/日) 3.2发生与吸引预测 3.2.1理论知识与交通生成总量的预测方法相同,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方法也分原单位法、增长率法、交叉分类法和函数法。

本报告中仍采用原单位法对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进行预测。

利用原单位法预测发生与吸引交通量时,首先需要分别计算发生原单位和吸引原单位,然后根据发生原单位和吸引原单位与人口、面积等属性的乘积预测得到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值,可用下式表示。

⎭⎬⎫==j j i i cx D bx O(3.3)式中:i O ——小区i 的发生交通量;b ——某出行目的的单位出行发生次数(次/(日·人));x ——常住人口、白天人口、从业人口、土地利用类别、面积等属性变量; j D ——小区j 的吸引交通量;c ——某出行目的的单位出行吸引次数(次/(日·人)); i ,j ——交通小区。

当个小区的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之和不相等,且各小区的发生交通量或吸引交通量之和均不等于交通生成总量时,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根据区域的交通生成总量对推算到各小区的发生量进行校正。

假设交通生成总量T 是由全人口P 与生成原单位p 而得到的,则:P p T ⋅= (3.4)如果交通生成总量T 与总发生交通量∑==ni i O O 1有明显的误差,则可以将i O 修正为:i i O OTO ⋅=' ()n i ,,2,1⋅⋅⋅= (3.5)为了保证T 与总吸引交通量∑==nj j D D 1也相等,这样发生交通量之和、吸引交通量之和以及交通生成总量三者才能全部相等,为此,需将j D 修正为:j j D DTD ⋅=' ()n j ,,2,1⋅⋅⋅= (3.6)3.2.2计算过程假设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原单位不变,由表3.1中计算得到的结果对将来的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进行预测。

1)求现状发生与吸引原单位。

小区A 的发生原单位:199/117.5=1.694(次/(日·人)) 小区A 的吸引原单位:223/117.5=1.898(次/(日·人)) 同理,可以计算其他交通小区的原单位,结果如表3.3所示。

表3.3 现状各小区发生与吸引原单位(单位:次/(日·人))OD小区A 小区B 小区C 小区D 小区E 合计小区A 1.694 小区B 1.876 小区C 2.211 小区D 1.765 小区E 1.742 合计 1.898 1.900 1.823 1.845 1.8232)计算各交通小区的将来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小区A的发生交通量:209.33×1.694=354.605(万次/日)小区A的吸引交通量:209.33×1.898=397.308(万次/日)同理,其他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计算结果如表3-4所示。

表3-4 各小区未来的出行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单位:万次/日)OD小区A 小区B 小区C 小区D 小区E 将来小区A 354.605 小区B 381.109 小区C 441.669 小区D 349.322 小区E 360.692 将来397.308 385.985 364.162 365.155 377.4633)调整计算。

由上面的结果可知,各小区发生交通量之和不等于其吸引交通量之和,所以,需要进行调整计算。

调整的目标是使上述两者相等,即满足下式:∑∑=i ijjO D(3.7)调整方法采用总量控制法,即使各小区发生交通量之和等于其吸引交通量之和,且都等于将来交通生成总量。

根据总量控制法的基础公式可推导得到:∑⨯='iNi i i O T O O / (3.8)∑⨯='jNj j j D T D D / (3.9)按上式的计算结果如下:090.355400.1887/0.1890605.354'=⨯=A O 630.381400.1887/0.1890109.381'=⨯=B O 273.442400.1887/0.1890669.441'=⨯=C O800.349400.1887/0.1890322.349'=⨯=D O 185.361400.1887/0.1890692.360'=⨯=E O 289.397070.1890/0.1890605.397'=⨯=A D 967.385070.1890/0.1890985.385'=⨯=B D 145.364070.1890/0.1890162.364'=⨯=C D138.365070.1890/0.1890155.365'=⨯=D D 443.377070.1890/0.1890463.377'=⨯=E D调整后的结果如表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