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原子核核素主要内容:探讨了原子核的结构,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联系和区别。
先前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原子结构和原子表示符号的含义,掌握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等之间的数量关系,了解核素元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关系。
教法:问题推进法和多媒体教学结合教学过程:首先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启发式原则导入,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原子,继而提出问题“那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卢瑟福的a离子散射实验,就势提出联想质疑中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由实验现象得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请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阅读交流研讨并回答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接下来请学生完成迁移应用中的两个问题,加强对以上知识的掌握。
然后请学生回忆,元素的概念,明确元素的性质是由质子数决定的,提出问题“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也相同吗?”带着这一疑问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请学生比较三种氢原子的异同,从而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并板书。
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
课堂小结的时候,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一题板书设计: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内容:探讨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揭示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对原子结构的学习为本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的学习也为后续探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从教材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掌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探究。
教法:阅读指导法,讲练法,多媒体学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云的图片,并先学生提出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是怎么运动的呢?”接下来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规律?”带着这一问题请学生阅读6页的第四自然段,阅读完成以后,学生自己总结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补充,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①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②每层最多容纳2n2③最外层不超过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并板书: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以上规律,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同时板书,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有怎么的特点?,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我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然后请学生阅读7页中的1,2段,总结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和性质的关系,并请学生自行写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离子结构图。
接下来请学生思考交流和研讨的问题,进行知识巩固。
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
课堂小结的时候,我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对知识点加以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布置作业:课后2,3这样我便完成了我的整个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谢谢各位考官,我的说课完毕。
第二节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化学组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课题题目为(元素周期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教材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本课选自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中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一方面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以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节内容从教材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于这一知识属于基本理论,理解难度较大,因此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现代教学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接着分析一下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处于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加强,因此多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的机会,激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教法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采用的教法为:启发引导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法为了配合我使用的教学方法,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接下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导入新课环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采用启发式原则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就势把“联想与质疑”中的问题提出,接下来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首先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回顾,引出原子序数的概念并板书。
接下来进入教学主要环节“活动探究”,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请同学完成十一页中的表格,待学生完成以后,我将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正确答案,学生自行检查,以确保知识的正确性,这一环节将用大约八分钟时间。
然后将学生分为三组,将十二页中的三个任务分别布置给各小组,并要求大家利用八分钟的时间完成,在学生完成以后,我会请各小组同学推荐较好的作品,利用视频展示,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规律?”学生认真思考并讨论,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得出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的化合价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
在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和作图能力,又加强了合作交流能力,也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这一环节大约需要十五分钟的时间。
接下来引导学生利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知识,得出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板书。
使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最后结合历史回眸,开拓学生的视野。
这样便完成了新授环节。
在课堂小结的时候,我会使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使整节课的知识得以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为预习新课,元素周期表。
以上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设计。
第二节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变主要内容: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周期,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张元素周期表,同时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的有怎样的结构”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首先请学生阅读教材十四页第四行,思考划分周期和和族的依据是什么?小结并板书。
接下来请学生思考交流研讨的前两个问题,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并板书。
然后请学生阅读知识点击部分,了解镧系和锕系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结构特点。
接下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那几族?”带着这一问题请学生结合元素周期表阅读15页中的第一自然段,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出结论并板书。
接下来我将请学生结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测85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以完成知识的巩固。
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对知识点加以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布置作业,17页中的1,2.板书设计主要内容:介绍了第二主族,第五主族和过渡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第二主族,第五主族和过渡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导入,请学生回忆熟悉的元素有哪些?并举例谈一谈他们的用途,学生自由接下来请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将请学生阅读15页中的二三段,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二主族的元素有哪些性质?”然后请学生写出第二主族的名称,符号,和共有的性质,并板书。
接下来请学生演示试验,把氯化钙,硝酸钡,硫酸锶分别放在燃烧匙中灼烧,再将三者混合灼烧,请学生认真观察颜色。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然后请学生阅读1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第五主族的元素有哪些性质?”并请学生写出第五主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我同时板书,指出有非金属向金属过度。
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过渡金属有哪些性质?”主要内容: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地变规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利用原子结构初步解释。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利用多媒体把联想质疑中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新授环节。
在新授环节,我将首先请学生写出第三周期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然后提出“交流研讨”中的问题,接着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三周期的原子名称,符号,原子结构图。
并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得电子能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
提出问题“如何验证你的结论?”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请学生代表描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通过镁条和水的反应现象得出,钠的还原性比镁强,通过镁条和铝条与盐酸的反应现象得出,镁的还原性大于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