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绪论、疾病概论1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学科性质。
3掌握健康、疾病、原因、条件、死亡、脑死亡、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及相应的英语词汇;4熟悉病因的种类及其致病特点,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机制,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何为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有哪些?2.疾病、健康和亚健康三者之间有何联系?3.何为脑死亡?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有哪些?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仅供参考)1、掌握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及英文,2种脱水的病因, 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水中毒、盐中毒的概念及原因、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分类,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正常钾的代谢过程。
3、了解正常水钠代谢,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防治原则,等渗性脱水,常见几种类型水肿,水肿的治疗原则。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重点和难点:高渗性脱水及低渗性脱水的概念,2种脱水的病因, 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仅供参考)1. 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与特点。
, SB和AB, BE, AG等指标的含义、正常值、相互2. 掌握血液pH值, PaCO2之间的关系和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及其意义。
3. 掌握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特征和机制。
4. 掌握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四种代偿公式对双重酸碱平衡紊乱做出正确判断。
5. 熟悉酸碱平衡紊乱对机体的影响和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特点与分析判断方法。
6. 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和种类、酸碱图的应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重点和难点:1. 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方式和血气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Henderson-Hassalbalch方程式。
2. 几个重要概念:酸碱平衡紊乱,阴离子间隙(AG),肾小管性酸中毒(RTA),反常性碱性尿,反常性酸性尿等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的分类概念。
3. 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
4. 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以及代偿公式的应用和判断原则,注意代谢性双重混合型酸碱失衡的判断公式△AG↑ △HCO3-↓的应用。
5. 肺、肾调节进展,二重、三重酸碱失衡。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反常性酸性尿和反常性碱性尿的发生机制是什么?2.简述慢性呼吸性碱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机制。
3.某患者癔病发作1小时后,测得血浆pH7.52,PaCO23.2kPa(24mmHg), [HCO3-]24mmol/L,BE -2mmol/L,出现呼吸浅慢,手足搐搦。
问: ①患者有何酸碱平衡紊乱?根据是什么?②分析患者呼吸浅慢,手足搐搦的发病机制?第五章缺氧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概念及英文词汇2、掌握四种缺氧的原因和机制(难点),血氧变化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
3、掌握缺氧时机体的变化4、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及其防治重点和难点:缺氧的概念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及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及机制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试述低张性缺氧引起组织缺氧的机制。
2.试述贫血患者引起组织缺氧的机制。
3.失血性休克产生什么类型的缺氧?血氧指标如何变化?4.试述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
5.试述急性低张性缺氧引起肺水肿的机制。
6.实数急性缺氧致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机制。
7.急性缺氧时心排血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8.试述急性低张性缺氧引起脑水肿的机制。
9.缺氧时组织细胞有哪些代偿反应?10.急性与慢性缺氧时机体代偿反应有何不同/11.对缺氧患者的基本治疗是什么?效果如何?12.缺氧可分为哪些类型?各型的血氧变化特点是什么?试述碳氧血红蛋白血症。
第六章发热教学目的与要求:1. 熟悉体温升高的概念及分类2. 掌握发热及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EP)的概念3. 掌握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与性质(尤其是内毒素的性质)4. 熟悉EP 的细胞来源、种类与性质(尤其是IL-1的性质)5. 熟悉体温调节中枢部位6. 熟悉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7. 熟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8. 掌握发热体温调节的方式9. 掌握发热各期机制、临床表现及热代谢特点10. 掌握发热时物质代谢的改变及生理功能改变11. 了解发热时防御功能改变12. 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和难点:1. 概念:体温升高、发热及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EP)。
2. 内毒素与IL-1的性质比较。
3. 体温调节中枢部位、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尤其是OVLT)、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4. 发热体温调节的方式(信息传递、中枢调节、效应部分)。
5. 发热的分期、各期机制、临床表现及热代谢特点。
6. 发热时物质代谢的改变及机能变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发热与过热的区别?2.EP的作用途径有哪些?4.中枢介质的种类有哪些?第九章应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应激和应激原的概念。
2. 掌握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3. 熟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
4. 了解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和难点:1. 应激的概念、应激原的概念及分类。
2.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概念及各期特点。
3.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组成、中枢效应及外周效应。
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的组成、中枢效应及外周效应。
5. 热休克蛋白(HSP)、急性期反应蛋白(AP)。
6. 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什么是心理应激?2、什么是生活事件?3、自己在应激时习惯如何应对、防御?会出现那些反应?4、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负荷和自由基的概念,钙超负荷的发生机制,钙超负荷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以及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2.熟悉:活性氧、PH反常、氧反常和心肌顿抑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自由基的损伤作用,以及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原因和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中的作用。
3.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高能磷酸化合物减少的原因,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重点和难点:重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难点:自由基、钙超负荷、白细胞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为什么会生成增多?2.缺血—再灌注时大量生成的自由基对细胞有何损伤作用?3.细胞内钙超载的发生机制是什么?4.细胞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什么?5.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自由基与氧自由基,活性氧,呼吸爆发,钙超载。
第十一章休克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休克的概念。
2. 熟悉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3. 掌握休克的分期,各期微循环变化的原因、特点、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4. 熟悉休克的细胞代谢障碍。
5. 掌握休克时器官功能障碍(肾、肺、心功能及脑功能)。
6. 了解休克时消化系统及肝功能障碍。
7. 掌握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概念(见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8. 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重点和难点:1. 休克的概念。
2. 正常微循环的调节特点。
3. 休克各期微循环的特点及机制、对机体的影响、临床表现。
4. 休克细胞、休克肾、休克肺、心功能障碍、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为什么休克早期血压可以降低不明显?机制是什么?2. 休克早期患者脸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和尿量减少的机制?3.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和机制是什么?4. 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和机制是什么?5. 休克时心功能障碍的机制是什么?6. 休克与DIC的关系如何?7. 何谓多器官功能衰竭?它与休克的关系如何?第十二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2.熟悉DIC的诱因、分期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即临床表现);3.了解DIC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原则。
重点和难点:1. DIC的概念2. DIC的病因和发生机制3.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4. DIC的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如何从凝血、纤溶和抗凝三系统的动态平衡来理解DIC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2.哪些疾病容易引起DIC的发生?3.组织因子有何作用?4.DIC时血液凝固性失常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
5.DIC与休克之间的辨证关系及其发生机制。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力衰竭、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的概念。
2.掌握心力衰竭的病因,熟悉心力衰竭的诱因。
3.掌握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了解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及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的机制。
4.熟悉心力衰竭时心脏本身和心外的代偿调节方式及其意义。
5.掌握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和难点:重点:心力衰竭概念、心衰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心肌收缩性减弱的机制;左心衰竭时出现肺循环充血所致呼吸困难的机制。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哪些病因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诱因有哪些?2. 心功能不全时心脏通过哪些方式进行代偿?3. 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为何引起心力衰竭?4. 简述心力衰竭时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的发生机制。
5. 肥大心肌为什么最终会发展成心力衰竭?6. 心衰患者为何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发生呼吸困难?7. 心衰患者为什么采取端坐位?8. 试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
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
2.掌握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血气变化特点。
3.掌握呼吸衰竭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4.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5.了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6.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重点和难点:1.呼吸衰竭的定义。
2.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弥散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
4.肺源性心脏病和肺性脑病的定义和发生机制。
5.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阻塞性通气不足中,不同阻塞部位出现的呼吸困难形成有何不同,为什么?2.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血气如何变化?为什么?3.什么是肺性脑病?试述其发病机制。
4.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什么?5.试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的血气变化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