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中的数学文化欣赏文学与数学的同一性来源于两种基本思维方式——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同一性。
文学是以感觉经验的形式传达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而数学则是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人类的感觉经验。
文学是“以美启真”,数学则是“以真启美”虽然方向不同,实质则为统一。
文学艺术与数学冒似两条路上跑的车,实则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请看几位大师的论断:雨果说:“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
”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会合。
”完全脱离数学的文学艺术如同少了筋骨,而没有了文学艺术这个舞台,数学也必然少了许多风采。
经典文学中的数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十分深厚。
古圣和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诗、词、曲、赋、传奇、小说、散文中,名句佳作如林。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间往往嵌着数。
诗文中的数字又似点睛之笔,犹如夜空的星辰熠熠闪光。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中写过近百首气势磅礴、流韵千古的诗词,他的诗词概括了中国半个世纪的革命岁月,体现了伟人的心路历程。
在中国毛主席的诗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毛主席在诗中最喜欢用的却是一个“万”字。
在公开发表得37首诗词中竟然出现了25次之多。
一个“万”字,尽显毛主席广阔的胸怀、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不畏强暴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
“万”字正是主席诗词中一颗明珠。
沁园春长沙 1925年“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敌军围困万千重”采桑子重阳 1929年10月“寥廓江天万里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 月“十万工农下吉安”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1930年7月“百万工农齐踊跃”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万木霜天红烂漫、二十万军重入赣”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到1935年“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 1935年十月“万水千山只等闲”念奴娇昆仑 1935年10月“飞起玉龙三百万”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屈指行程二万”沁园春雪 1936年2月“万里雪飘”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950 年10月“万方乐奏有于阗”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万里长江横渡”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年7月1日“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春风杨柳万千条”七律答友人 1961年“红霞万朵百重衣”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961年11月17日“玉宇澄清万里埃”七律冬云 1962年12月26日“万花纷谢一时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963年1月9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唐诗宋词千古流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以至欧美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而这些诗词中的数字常常起着关键的作用,出神入化,令人遐想无穷。
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春望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渡津门送别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黄鹤楼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百云千载空悠悠”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早春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江南春绝句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赤壁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渭城曲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示儿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横溪堂春晓虞似良“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春日朱熹“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游园不值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登鹳雀楼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望庐山瀑布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下江陵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满江红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送崔珏往西州李商隐“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山行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泊船瓜州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赠汪伦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题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风二首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妇犹饿死”蜀相杜甫“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阁夜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充满智慧的数学诗著名作家秦牧在其名著《艺海拾贝》中有“诗与数学”一节,他认为数字入诗,别具韵味,充满智慧,“情趣横溢,诗意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人们的传说中,与数相关的故事很多,卓文君的“数字情书”可谓是千古佳话。
汉代蜀中才子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踏入仕途,后官拜中郎将之职。
地位变化了,他渐渐产生休妻的念头,想抛弃结发之妻卓文君,所以五年不曾有书信回家。
妻子卓文君忠于爱情,朝思梦想,翘首望长安,恋情戚戚。
忽一日,有人从京里送来一信。
文君惊喜交加,展开书信看去,只有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文君十分聪明,马上明白了司马相如的含意。
心中无“亿”,即“无意”于我了。
悟之丈夫已经变了心,她十分悲愤,马上写了一首句句嵌有数字的情书交给来人。
信中写道:一别之后,二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接到书信,感到卓文君情真意切,被她的九曲回肠感动,自感羞愧难当,于是有了悔过之心。
他亲自回乡把妻子接到任上,遂后夫妻相敬如宾,百年偕老。
文君的情书,用正序和逆缀的方法展列了从一至万和从万至一的数字,让丈夫看到了妻子出众的才华以及纯真的爱情。
一首诗挽救了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成为千古绝唱。
中国古代关于数字诗的佳作很多。
诗中充满的智慧令人赞叹不已。
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十三个数字被诗人巧妙地运用到诗中,表现出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下面介绍一些精彩诗作。
五言绝句朱绍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家巧妙运用十个数字,描绘出一幅旅途风光,展示了一幅朴实自然的乡村风俗画。
咏雪郑板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这首诗前三句平淡无奇,如稚童在数数,但最后一句,却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一新,只见大雪与芦花融为一体,大地一片白茫茫。
无题陈秋舫一帆一浆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此诗呈现了一幅渔翁在秋江月下荡舟独钓,怡然自得的生动画面。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擅作数字诗,她写过一首“一”字诗。
诗中用了十个“一”,但不让人感到丝毫重复。
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深秋僧人夜归的山林晚景图。
天意山中月夜独坐(清)易顺鼎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唯一月,山中惟一人。
仅仅四个“一”字,山中月夜独坐的一幅水墨画已跃然眼前。
还有一首诗为唐诗名家集句而成,分别以一至十起头,很有特色。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三军大呼阴山动(岺参)四座无言星欲稀(李顺)五湖烟水独忘机(渔庭筠)六年西顾空吟哦(韩愈)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八骏日行八万里(李商隐)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十鼓只载数骆驼(韩愈)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也写过一首数字诗:登山(明)唐伯虎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
这首诗前两句淡如白开水,后两句却意境鲜明,使此诗骤然生色。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也写过一首这样的数字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一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此诗头两句十分粗俗,正可品出朱元璋出身贫寒,来自底层的“原子原味”,后两句却气度不凡,颇有帝王诗风,可感到有一股英雄情结在胸中。
妙趣模生的回文诗对称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渗透在文化、艺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中的回文诗与数学中的镜反数,还真的体现了对称的核心思想,并蕴涵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数倒读之后所得的数,称为原数的“镜反数”,原数和“镜反数”是相互的对称的关系.如37896—>69873即互为镜反数.而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却能诵读的诗.这种诗形式变化无穷,十分活泼,能上下颠倒读,顺读,倒读,斜读,循着一定的数学规律去读,都是一首优美的诗篇.苏轼曾有一首回文诗,水平很高:《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把这首七绝由后向前读,就有了与原诗意境相同的另一首优美的七绝.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远迢迢。
轻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首诗十分奇特,读之成韵,回环往复,令人荡气回肠,是中华文学中的奇葩.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原动力,学科的发展进步、不同学科的交叉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理工科的一般长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而学人文科学的惯于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
直觉与逻辑是科学思维和创造的两翼,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车轮。
爱因斯坦曾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像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像力是无限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曾强调:“追求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和均衡,是人的创造力的本能。
数学与文学艺术具有相当紧密的血缘关系,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
大力弘扬数学文化,对于大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养的提高裨益良多,意义十分深远。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