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散文阅读总复习整理

高三散文阅读总复习整理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高考散文阅读一、定义: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重点的真谛、哲理,真挚的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1、形散神聚(构思、线索)2、写景状物、写人记事——抒情说理三、考点:主旨构思语言技巧主旨(阅读理解的过程)类型化,做有心人。

注意:①关注文题。

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

②抓住议论、抒情的语句,段中关键句、中心句、主旨句等。

这些语句常常是开篇提出问题、结尾点题或明确主旨的。

③在整合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层意,概括出的语言就是主旨。

构思《考试说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什么是作品的结构?把握作品的结构就是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or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类型:时地人物事、感情、观点等作用:参照作用题;强调贯穿全文,使结构集中紧凑2.层次梳理(整体感知类)《太阳梦》《过岭》《阳光》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除对段落本身内容的思考外,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⑴结构上: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领起下文,为下文某内容作铺垫;三与结尾是否呼应;四是否线索。

⑵与主体内容、主题的关系;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写景);设置悬念⑶艺术效果:手法;激发读者思考、阅读兴趣等4.散文“转”的作用参照作用题;特别关注:行文顺序;与上下文素材、议论抒情的关系;揭示or升华or深化主旨5.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要点: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三是渲染氛围,奠定基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四是在结构上与上文呼应、为下文铺垫。

(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6.分析全文构思(阅读:内容、结构)1、整体感知2、研究线索3、把握关联(准确切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思考各层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过渡)以《上善若水》为例语言一、常见题型1、理解词、句的含义(本意——含蓄、哲理)2、分析词句的作用3、赏析文章或语段表达特色关注词句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

【答题方略】(关照两个方面)1.层面:理解词语的表面义,还要结合文章思想内容,体味其深刻的内涵,即语境义。

具体表现为:⑴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

⑵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

⑶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⑷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⑸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2.步骤:看看是否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步骤一),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步骤二),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主题等(步骤三)。

【高考回放】06年湖南卷:方令孺《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

(4分)语段信息: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

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

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思路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应不是作者故乡,而是鲁迅的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另,只要求答含义,且是填空题,所以未设置步骤三(换成理解试试)。

答案:①本义指鲁迅的故乡。

②“故乡”一词运用象征手法,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友情提醒】1.如果需要理解的词语用到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那么在解释词义之前要先点明手法,做到“手法先行”。

2.即使是语境义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层面,回答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

【常考语句类型】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特殊手法的词重要的代词含义丰富的词(取决于语境)2.抓逻辑关系:句子各分句之间关系怎样;本句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关系。

【因果、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注意点】综合运用、灵活处理、关注语境1.想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是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确定解决问题的空间。

2.想到句子在结构上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等)。

3.想到时代背景、作者思想、文章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有些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就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

【友情提醒】1.点明手法。

2.句子毕竟较长,不能面面俱到,要注意落实句子的关键词语,做到有针对性。

法;③作用(结构+内容)1.句中某词换成另一个行吗?(问该词句的作用,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①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②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提醒】:若有某种手法一定要注明。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顺序的作用)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句式运用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富有音乐美、结构美多用整饬的句式(对仗排比):效果见修辞类4.词语运用(炼字):如“叠词的运用”等(诗歌的典型题型)常用角度:选取材料;描写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用词、句式、语言特点、表达方式)——效果(对象、特点、情感)技巧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材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也有修辞运用方面的技巧,每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作用及效果。

1、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描写:①细节描写②渲染,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感染读者③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语言朴实。

抒情: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记叙:①倒叙②插叙2、表现手法象征:含蓄,留有想象空间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虚实结合:实景是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感。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或以动衬静)多种感官感受相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使得感受更加丰富。

远近结合:使图景富有层次感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

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更加突出所扬(或抑)的内容。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修辞手法比喻:①形象生动②通俗易懂③增强趣味性拟人:①鲜明、形象②亲切自然、富有人的情感对比:①强调一方②深化主旨反复:①突出内容②强化感情③加强语气,反语:贬词褒用——含蓄、幽默褒词贬用——讽刺排比:①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中心②节奏鲜明: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对仗: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②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用典:①丰富文章内涵②增添文采和趣味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谋篇布局文首: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形成呼应;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手法+解析+作用或效果、情感或态度。

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