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专题三考点四考点四鉴赏散文表达技巧(含语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石砌的史书——阿斯哈图张抗抗“阿斯哈图”是什么意思?阿斯哈图是蒙语,汉译为“险峻的山峰”。
阿斯哈图在哪里?阿斯哈图在天边。
去阿斯哈图怎样走?从赤峰启程至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然后再往北行三小时。
若是夏季,那将是一次绿色的旅程。
把绿色走到尽头,耸立的大山阻断了去路。
大山拔地而起,如同草原剽悍的巨人卫队。
换车上山,峰回路转,扬起一路烟尘。
山脚是一层层茂密的白桦原始次森林,沿途可见灌木草坡交替,已是一派高原风光。
抬头仰望,山顶嶙峋的巨石轮廓,似乎遥不可及。
是什么原因让你走那么远的路,去阿斯哈图?是因为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独一无二的“冰川石林”。
世上有很多冰川遗址和怪石奇林呵,为什么非要去阿斯哈图呢?我喜欢它那种宏伟的霸气、磅礴的气势和气度,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遗世独立的尊严。
在我曾经走过的地方,那些秀美的石林都太精致太诡谲了。
阿斯哈图的山峰终于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穿着什么颜色的袍子?我无法辨别它的颜色,因为它始终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灿灿斜阳直射之下,它是暖金色;背阴处却是中性的灰褐;远远的剪影是冷冷的黑;走到近前细细观摩,越发觉得它的调性难以确定,色块互相渗透融合,一抹赭红、一层青灰、一团麻黄、一片蓝绿;当它们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斑驳沉着的杂色,似一座巨大的露天矿藏。
阿斯哈图的岩石究竟是什么形状,能让人如此震撼?我无法描绘它的形状,因为每一座山岩的姿态,从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望去,都会变成另一种样子。
通常,它们会被牵强地解释成各种世俗的物体,被赋予某些象征性的意义,比如塔、鹰或是情侣。
但在我看来,阿斯哈图是一座史前古城堡的遗址,高几十米的城墙巍然矗立,陡峭的烽火台依然坚硬,石砌的通道在荒草中依稀可辨,奇巧牢固的防守工事潜藏在拐角的暗处……那是一个消失了的巨人王国,山峦间每一道高不可及的断垣残壁上,都遗留着当年的巨人营造城堡的痕迹。
若是从这一座砖墙走向另一座石壁,要经过开阔辽远的山梁与谷地。
在夕阳下眺望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四处散落的城堡废墟,我确信巨人王国是曾经存在过的。
唯因其巨,而不堪其重。
那么你见到阿斯哈图石林城堡中的巨人脚印了吗?我见到山坡上以完整的巨石铺就的巨人卧榻。
我看到山谷中岩石上烙刻的巨人手纹。
在荒凉的城堡石壁下,开满金红浅紫的野花,每一片战栗在风中的花瓣,都残留着远古的气息。
但我最终被阿斯哈图慑服,仍是因为阿斯哈图山巅上那些神奇的花岗石,每一块或方或扁,就像用锋利的刀斧削凿后打磨而成。
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它们被挤压成棱角浑圆的石块石板,边缘清晰、线条流畅、厚薄均匀,然后一层一层地重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犹如一页页巨型厚纸,最后被装订成了一本本重量级的大书,随意地摞在山峦的高地上。
我第一眼仰视它们的那个瞬间,有一种打开翻阅的冲动。
我想这石头的书页里定是藏有文字的,每一页都有葱郁的白桦树林、烂漫的山花作为插图,这是一座用石头史书垒砌的城堡,深邃的岩缝里刻录着历史的沧桑。
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
史书未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你走不出阿斯哈图了,这一座巨大的地质博物馆,真解不开你的种种迷思吗?回望阿斯哈图,我看见巨石峰尖上的冰山漂砾插入云层,将绚丽的晚霞温柔地撕裂。
想象着远古时期冰封雪盖的阿斯哈图,怎样在微弱的暖意中渐渐苏醒;高原隆升,顶开了巨大的冰盖,雪层崩塌;冰川融水,刨蚀浸蚀拔蚀冲蚀,终至水滴石穿水落石出。
克什克腾的阿斯哈图石林,是冰川馈赠给人类的珍贵遗产。
如此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手笔,超越了人类已有的文字记录。
后记:阿斯哈图纠正了我们以往对草原的肤浅认识。
其实,没有巨人也没有巨人王国,只有地壳运动所留下的那部石砌史书,从此将被人们一次次用目光抚摸,然后,记住。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中第一段巧妙设置三个问题,答案诗意浪漫,使读者在困惑和迷茫中揭开阿斯哈图的神秘面纱。
B.草原深处的阿斯哈图呈现出了令人感到惊异的地貌特征,冰川石林在平坦的草原地带显得格外突出。
C.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阿斯哈图巨石蔚然高耸的形象特征。
D.阿斯哈图,原来是一部巨人的史书,作者从中读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
【答案】B【解析】A.不是“困惑和迷茫”,而是“好奇和憧憬”。
C.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D.“读出了石林的执着悲壮”是夸大其词,文中没有具体体现。
2.作品在写法上有哪些明显特点?分别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阿斯哈图为线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好处是线索分明、逻辑清晰。
②以对话形式展开,一问一答,好处是主题集中,连贯晓畅。
③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好处是由表及里,既得其形,亦得其神。
【解析】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
首先,找到作品的写作对象和线索。
本文以阿斯哈图为中心,写了其命名、地理位置、特征、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采用了问答对话的方式,这也是散文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可从第1~7段开头第一句均是问句看出。
最后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本文主要是以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
3.从内容上看,删去尾段后记部分,作品更显简洁,作者为什么还要增加尾段后记部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以“石砌史书”照应标题,同时总结全文,使结构严谨。
②情感表现上,强调“抚摸,然后,记住”,再次强调阿斯哈图给人的震撼,升华情感。
③思想内容上,纠正“对草原的肤浅认识”,深化了阿斯哈图的人文内涵,凸显作品主题。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回答本题,可从作品艺术结构、情感表现、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此类题目,答案需要言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音乐赵丽宏①深夜。
无月,无风。
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
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上,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
静得使人想到死亡。
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
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 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
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
世界复又静寂。
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
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
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
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
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
月亮已经悄悄升起……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
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
”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
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
但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
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
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
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呢?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
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
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音。
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
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
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
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
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
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
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描写和议论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