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情趣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趣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趣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情”即感情,情境;“趣”即兴趣,趣味。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乐学、上进必须做到以趣激趣,粘住学生;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两件法宝。

以趣激趣,粘住学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骄傲。

”的确,每一位教师都想把课上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怎样才能使课堂产生吸引学生的巨大魅力?首要的问题是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它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

”教师要能够以有趣的课堂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课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如阅读课文就让学生分组抢答。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课外去补充更多新知识来应变老师可能要提出的问题,增强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丰富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口语能力,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表演艺术性强的课文,通过学生们以话剧形式来表演,演唱形式等让学生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

这样即使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有让学生领会到了其中的知识内容。

因此,方法的新、独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粘住”学生。

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刘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辍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到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所以要求在备课时,“披文以入情”,常常包含感情,去寻求自己感情与课文的契合点,律动点,让自己的感情随着课文感情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角色”。

如果教师备课时的心弦未被扣动,那么上课时就很难以情感人,很难打动学生。

教师一旦寻找到感情的突破口,便紧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感情思维”,把它作为全篇文章的契合点和文眼。

如教学《鸿门宴》抓住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教学《阿Q 正传》抓住“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找到了感情的突破口了。

形象化教学可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内部动因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要用形象多样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强化语文学习的动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听语文课。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清代王筠则指出:“人皆寻乐,谁肯寻苦?”在教学中,利用课文的语言因素,采取多种富有形象性,情感性的手段,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再现课文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感性形象,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教学方法新颖,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什么形象化教学方法可引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构成形象的重要因素是形式,具体的东西之所以美,离不开它的形式。

激发兴趣可以用形象去征服学生的直觉,通过形式的窗口进入到文章内在的意蕴中去。

线条、色彩是形式,音响和节奏也是形式,食物的色、香、味也是形式。

在教《诗经·蒹葭》
一文时老师为学生放唱了一首《在水一方》的主题曲。

让学生慢慢陶醉,唱完后老师诠释它的歌词就是取自于《诗经·蒹葭》,接着老师又把这首诗深情地背诵出来,学生即刻对《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而且,这兴趣还持续转移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中情趣法还表现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过:“艺术感然力的深浅决定于感情的独特性,感情传达的清晰和真挚的程度。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在培养学生的神圣任务中能否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情感的锤炼。

具体表现在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胸中有教材,不只是就一篇课文,一堂课而言,还包括注意从教材的整体出发。

这个整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握教材体系,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二是对每节课,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个学期乃至一学年完成怎样的教学任务,如何去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教师的心中都该有一个明确的总体概念。

这样,在使用教材时才不至于去注重课,注重晓理,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上,而是胸中有数,积极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入情”进而主动地“晓理”。

眼中有学生,就是说语文课不是只在课堂上,还要着力教到学生的心上。

只有教到学生的心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比较迅速地掌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增长知识才能。

这样在教学中就会自觉地沟通课文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把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生动活泼地再现给学生,就会主动地启发、点拨、开窍,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灵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