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住区建设标准

绿色住区建设标准

CECS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绿色住区建设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s(征求意见稿)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绿色住区建设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Green Residential Areas主编单位: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3年×月×日前言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标协字[2012] 127号《关于印发〈2012年第二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编制基于主编单位的《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规模住区人居环境评估标准研究》科研课题成果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标准共分七个章节。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可持续建设场地;2、城市区域价值;3、住区交通效能;4、人文和谐住区;5、资源能源效用;6、健康舒适环境;7、全寿命住区建设。

主要涵盖了开放街区、步行交通、商业布点、人文创新、住区多样性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等绿色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并对绿色住区相关的名词释义进行整理。

本标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归口管理,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际执行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北京百万庄住建部南配楼505室,邮编100835,邮箱rjwyh@)主编单位: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参编单位:北京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朗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圣象集团江苏元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开彦王涌彬朱彩清张建陈喆王笑梦秦铮周静敏徐怡芳靳瑞冬毛钺韩秀琦丛军吕高奇万育玲彭春芳王萌目次1 总则 (2)2 术语 (3)3 可持续建设场地 (5)3.1 保护农田 (5)3.2 保护自然栖息地和公共环境用地 (5)3.3 水和雨洪基础设施的规划效能 (5)3.4 场地整合(选址) (6)3.5 场地生态保护 (7)3.6 场地可持续性开发 (8)4 城市区域价值 (9)4.1 住区多样性 (9)4.2 城市设施利用 (9)4.3 街区设置 (10)4.4 区域价值 (11)5 住区交通效能 (12)5.1 交通效能 (12)5.2 步行交通 (13)5.3 替代交通 (14)5.4 低碳交通 (15)6 人文和谐住区 (15)6.1 社区开放性 (15)6.2 开发强度 (16)6.3 住区空间 (16)6.4 住区公众性 (19)7.1 最低能效性能 (20)7.2 能源与环境保护 (20)7.3 水资源和节水 (22)7.4材料资源和再生 (24)8.1 住区环境舒适保证 (26)8.2 室内环境品质评估 (28)8.3 装修材料污染控制 (34)9 全寿命住区建设 (36)9.1 住区节能系统试运行调试 (36)9.2 全寿命质量管理 (36)9.3 住区建设质量管理保证 (38)附录本规范用词说明 (40)条文说明 (41)11 总则1.0.1绿色住区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是绿色建筑的延伸和扩大。

为配合城镇化进程的需求、高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目标,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城市新建住区、产业园区及生态城建设。

城市更新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的绿色生态建设项目也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本标准除涵盖《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编号)规定内容以外,对城市住区建设中的绿色规划要素:场地整合、城市价值、绿色交通、开放住区、步行街道、人文传承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以提升城市住区的建设品质、引领社区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

1.0.4本标准把引领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作为绿色住区建设主导方向。

列入了绿色生活方式、城市价值共享、资源能源效率最大化、绿色交通模式、材料循环利用、健康舒适生活等内容作为重点。

1.0.5本标准的执行强调被动式绿色设计理念、强调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广泛采用成熟技术、易行技术、传统技术,力争把绿色成本降低到最小。

强调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会贯通、实施技术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绿色技术的应用、以及绿色的建造方式。

1.0.6绿色住区开发建设中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材料设备生产、维修改造以及运营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以外,还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相关条文的规定。

22 术语2.0.1 绿色人居green human settlements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实现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阶段。

2.0.2 绿色住区green residential areas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延展。

在城市住区中,实践绿色人居理念,体现绿色社会的发展目标。

2.0.3 开放性住区opening residential areas开放性住区对应于传统有围墙的封闭住区。

开放性住区与城市共享城市资源、城市空间、城市设施;同时住区的建设也可完善城市功能。

开放性住区强调住区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营造有活力的城市氛围。

2.0.4 可持续住区sustainable residential areas指住区的开发建设“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他人和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为此住区规划应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

2.0.5 全寿命住区life cycle residential areas是住区及其居住组团在从建设到拆除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包含规划设计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施工建造、使用运营、维修改造、终止拆除等全过程的绿色建筑理念及原则体现。

2.0.6 可持续场地sustainable site指通过合理的规划对建设场地的土地、物种、水系、管网、文物等资源采用综合整理、保护、利用和改造,使建设场地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减少各种建设活动对建设场地及周边环境的破坏。

2.0.7 区域价值regional value指住区及居住组团所在的地域在城市中所体现的价值。

包括住区建设对城市功能提升所创造的价值及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功能为住区所创造的价值。

体现在住区多样性、公共设施、开放住区、交通出行、就业机会、文脉传承等方面。

2.0.8住区交通效能residential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指住区交通规划和组织的高效性。

核心是住区规划应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提倡通过步行和公共交通的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32.0.11 住区公众性residential areas in public指住区能为不同的个体需求提供充分和多样的活动空间,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公共性。

使大众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2.0.12 基准耗能和系统能耗baselin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基准能耗是指规定时间段内,项目范围所有用能环节的各种能源消耗指数。

系统能耗是指在能源生产、运输等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指数,与设备效率、输送条件、运行技术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43 可持续建设场地3.1 保护农田3.1.1基本农田场址选择应遵循不占用国土资源部界定的基本农田的原则并符合当地政府的土地政策。

3.1.2 土地置换当建设场址占用基本农田时,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在相应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进行等质等量的补偿置换。

并保证这些补偿置换土地切实用于农业。

【条文说明】3.1 保护农田此项制定原则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3.2 保护自然栖息地和公共环境用地3.2.1保护性场地不应在下列保护性场地进行建筑、道路和停车场的开发建设:1)各地规划及水利部门界定的洪水最高水位线以下的场地。

2)国家或地方列出的受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森林覆盖地和文物保护地。

3)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界定的,包括湿地在内的水域及其周围100m内的保护带。

4)由控制规划确定的城市公园,绿地和绿化保护带。

【条文说明】3.2.1 保护性场地本条文的目的是为避免将建筑、道路和停车场等建在不适宜建设的保护性场地,以保护自然栖息地、湿地和绿地,降低住区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3 水和雨洪基础设施的规划效能3.3.1 基础设施利用住区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1)开发建设项目应首选在已有给水及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区域内,且区域内应具有避免雨洪侵害的基础设施。

2)住区选址应建造在有明确规定的市政设施、给排水管网规划可实施的区域内。

【条文说明】3.3.1基础设施利用绿色住区注重对既有资源设施的利用,以降低成本减少废弃物。

建设项目尽量选择在城市建设区内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原则。

53.4 场地整合(选址)3.4.1 开发强度住区开发的强度应合理,并贯彻紧凑型城市规划原则。

应利用原有城市基础设施,保护场地有价值的物种和文物。

1)通过城市功能分区确定开发强度,控制最低值容积率。

在城市中心区的住区开发应符合城市核心区最低容积率并不小于2.5。

2)住区开发用地应按城市发展规划实施紧凑型开发,并宜留足城市住区绿地和必要城市空间。

【条文说明】3.4.1开发强度(1)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城市规划地段(带),如历史文物保护建控地区必须根据具体保护规划规定情况执行。

(2)紧凑型开发是高效利用土地、合理利用市政设施、提高住区功能效率的有效手段。

原则上各地应结合本地条件,在满足日照、通风、防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紧凑开发,并考虑使用者心理可承受的开发强度,留出必要的绿地空间。

3.4.3 利用周边资源住区选址宜位于成熟社区内或与在建社区紧邻,应综合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

【条文说明】3.4.3 利用周边资源建设绿色住区,要求项目建设融入城市,能利用住区的综合配套与周边项目进行资源共享和互补,达到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的最大化。

3.4.4 提倡旧区改造住区建设提倡采取旧区改造的方式,减少由于用地的扩张带来的多重环境破坏。

在改造中应严禁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条文说明】3.3.4 提倡旧区改造旧区改造应以完善功能和提升品质为原则;采取拆建结合的方式,注重符合保持城市机理和文化传承的要求。

旧城改造所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应审慎对待。

3.4.5 污染土地再开发对于开发用地被评估为污染地或已被地方政府划定的污染地,应积极实施可居住性用地开发,同时相关部门应采取奖励措施:1、进行再开发之前,应采用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治理措施,对污染物清理处置,并经相关部门检验验收认定该场地再利用是安全的。

2、建设场地若选择在清理较复杂或建设较困难的污染场址,费用超大的项目可申请由政府提供的相应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性补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