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广州市绿道选线示意图,通过 绿道建设连接重要的生态保护 区及生态通廊。
误区三
只建车道,不管配套
为方便珠三角城乡居民及外来游客能够便捷、有效、安全 的使用绿道网资源 ,结合绿道需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以 提供休憩、指示、停车、换乘、卫生、安全等服务 。否 则绿道将无法正常使用。
只有车道,无相关配套设施
×
误区四
过于人工化,不生态
原土路面
彩色沥青路面
如图所示:可以利用现有土路的尽量不重新铺设等级较高的硬质路面。
绿道案例(美国金门国家游憩区)
新加坡的乌敏岛生态绿道
新加坡的乌敏岛生态绿道
(三)、几个焦点
1、绿道建多宽?
• ■绿廊 • 通过绿道建设专项规划确定。从生态、城镇发展 等方面论证;落实上层次规划、总体规划相关要 求。 • 与水利、环保等部门专项规划协调。如水利河堤 退缩与建设要求。 • 没有具体规定的:绿化缓冲区宽度控制
2、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的 规划建设工作,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规划建设可 参照本规定执行。
(三)总体要求
• 3.0.1(上层 次规划要求) • 绿道建设应落 实《珠三角绿 道网总体规划 纲要》 (2009-2020) 的要求,并与 城乡规划、土 地利用总体规 划、交通规划 等相关规划充 分衔接。
4号绿道:广珠生 态休闲绿道
2号绿道:东岸山 海休闲绿道 3号绿道:珠三角 文化休闲绿道 1号绿道:西岸山 海休闲绿道
广州绿道网建设规划方案
• 区域绿道:深化落实《纲要》 的1至4号区域绿道,使选线更 加合理。 • 城市绿道:结合广州实际,与 区域绿道衔接,起到补充与完 善的作用。
方案
广东绿道 GD GREENWAY
• 分级目的:划分事权, 省级、市级、区县 (社区) • 近期重点是区域绿道 建设 • 通过区域绿道带动城 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建 设、通过珠三角带动 广东绿道建设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对广州市的指引
确定6条区 域绿道,与 广州相关的 有4条,广 州范围内主 线长度340 公里。
佛山 东莞
中山
4
绿道的分类
•不同分类建设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廊道控 制\慢行道\配套设施等方面
■ 生态型绿道: 生态型绿道指主要位于乡村地区,以保护城市生态 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欣赏自然景致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 郊野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指主要位于城郊地区,以加强城乡生态 联系、满足城市居民郊野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 都市型绿道: 都市型绿道指主要分布在城区,以改善人居环境、 方便城市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为主要目的的绿道。
(一)制订基准技术规定的目的
1、明确基本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 2、规范建设行为,保障建设质量和建设效果 3、确保区域绿道(省立)使用安全
注:基准规定仅为珠三角绿道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各地应根据实际不 断深化绿道建设内容,充分发挥绿道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应。
(二)编制依据与适用范围
1、编制依据
•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 《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试 行) 》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 届六次全会的讲话 • 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公园、道路、桥梁、图 形符号、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的规范)
区域绿道
• • 总长度396km 1号区域绿道:佛山—沙面—珠江前后 航道—大学城—莲花山—亚运村—黄山 鲁—南沙湿地—中山,长度161km • 2号区域绿道: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流溪河—帽峰山—天鹿湖—东江—东莞, 长度169km • 3号区域绿道:佛山—滴水岩、大夫 山—长隆—余荫山房—莲花山—东莞, 长度36km • 4号区域绿道:芙蓉嶂水库—新街河— 巴江河—沙面—滴水岩、大夫山—佛山 顺德,长度30km
• 3.0.2(建设原则) • 绿道建设应满足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 化的原则,充分体现地方自然和人文特色。
• 3.0.3 (绿廊 系统)
• 绿道建设应 划定绿廊控 制线,并与 绿道工程项 目同时规划、 同时实施、 同时验收。
• 3.0.4(慢行系统) • 绿道慢行系统应 尽量避开生态敏 感区,串联城乡 聚居区、重要的 自然和人文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设 施,确保城际衔 接点的畅通。
类型 宽度(m) 郊野型 ≥100 生态型 ≥200
国外沿河绿道绿化缓冲区宽度控制多在100-200m
国外沿河绿道绿化缓冲区宽度控制多在100-200m
• ■慢行道 • 考虑人流量、类型、区位,依据道路设计规 范综合确定。 • 最低要求: 步行道:生态、郊野型1米,都市型2米 自行车道:单车道1.5米,双车道2.5米 综合慢行道:生态型2米,郊野型3米,都市型 6米
(二)、几个误区
误区一
绿道=自行车道 ——长距离借道城市道路和公路的非机动车道
×
如图所示,长距离 借用某条城市主干 道的非机动车作为 绿道是不符可绿道 建设要求的。
误区二
只建车道,不划廊道
有些城市将绿道简单理解成为 单车道,其实绿道除了为人们 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活动场所 外,还有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 功能是生态功能。我们希望通 过绿道建设将珠三角地区具有 关键作用的生态过渡带、节点 和廊道保护起来,为都市地区 提供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
管理设施
管理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 售卖点
商业服务设施 游憩设施 科普教育设施
类型 间距(km)
生态型 一级驿站 20-30 二级驿站 10-15 一级驿站 15-20
郊野型 二级驿站 8-10
类别 停车设施
项目 公共停车场 出租车停靠点 公交站点
生态型 一级驿站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级驿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绿道规划建设专题讲座
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规划设计一所 方正兴
二〇一〇年八月五日
绿道:从策划到实施
■ 2009.8向省政府提交《关于借 鉴国外经验率先建设珠三角绿道 网的建议》报告 ■ 2009.11制作《绿道》专题片, 向省、市两级政府进行绿道建设 的宣传 ■ 2010年1月,在广东省委十届 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 式将绿道建设纳入到今后三年珠 三角各市的城市建设计划中。
3 绿道分级 按照等级划分,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 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 (1)区域绿道是指连接城市与城市,对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体系建设 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2)城市绿道是指连接城市重要功能组 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的绿道。 (3)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 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社区居民服 务的绿道。
生态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
都市型绿道
• 5
其它相关概念
• 2.0.8 绿化缓冲区 • 绿化缓冲区是绿道的生态基底,主要由一定宽度的地带性植物群落、 水体、土壤等构成,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 2.0.9 绿化隔离带 • 绿化隔离带是慢行道与外围车行区域、周边建筑之间的安全防护绿 带。
• 2.0.10 综合慢行道 • 综合慢行道是指以自行车道为主体,兼具步行或 无障碍慢行功能的混行道。 • 2.0.11 驿站 • 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补给、换乘的场所, 为绿道配套设施的集中设置区。根据驿站的规模 和服务范围分为两级: • 一级驿站是《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确定的“区域级服务区”,主要承担绿道管理、 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的管理 和服务中心。 • 二级驿站是绿道沿线城市级服务区,主要承担售 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 服务次中心。
主要内容
一、绿道基本概念
(一) 、基本概念 (二) 、几个误区 (三) 、几个焦点
二、区域绿道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一) 、制订目的 (二) 、制订依据 (三) 、总体要求 (四) 、建设基本要素 (五) 、建设标准
三、小结
一、绿道基本概念与认识
(一) 、基本概念 (二) 、几点认识 (三) 、几个误区 (四) 、几个焦点
• 3.0.6(配套设施) • 绿道主要配套设施应采用驿站方式布局。驿站建设应优先 利用现有设施,严格控制新建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 • 一级驿站应依托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发展节点或绿道 沿线城镇及较大型村庄的服务设施进行建设;二级驿站应 依托绿道沿线村庄、公园服务设施进行建设。 • 生态型、郊野型绿道在现状无可利用设施进行改造利用的 情况下,新建驿站应符合表3.0-1的规定。
3号区域绿道 1号区域绿道
佛山
2号区域绿道
4号区域绿道
东莞
广州市绿道网规划图
中山
广州市绿道网 建设规划方案
5 城市绿道
• • • • • • • • • • • • • • • • • • • 共18条,长度360km。 增城市城市绿道 海鸥岛城市绿道 白坭河城市绿道 长洲岛城市绿道 龙头山城市绿道 大沙河城市绿道 环大坦沙城市绿道 浣花路城市绿道 萝岗区城市绿道 东濠涌城市绿道 新城市中轴线城市绿道 珠江前航道北城市绿道 珠江前航道南城市绿道 珠江前航道西城市绿道 花地河城市绿道 海珠涌城市绿道 沙河涌城市绿道 猎德涌城市绿道
汪洋书记提出:绿道建设要求
“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 三年成熟完善”,并将绿道建设考评
结果纳入各市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绩效考 核的指标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珠三角区域绿道建 设,3月初广东省建设厅委托广州市城市规 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珠三角区域绿道 (省立)建设基准技术规定》,目前已完 成正式成果,现将主要内容给大家介绍一 下。
(一)基本概念
(一)绿道基本概念
1 绿道的概念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 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 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 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 2 绿道的构成:1、绿;2、道;3、配套 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 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 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 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