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发展的走势,是一个先抑后扬态 势。以嘉靖年间(1522 ——1566年)为界, 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准备期;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后期为文学突变期。审美趣味急剧转向世 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
构成这种突变的主要背景有 :

一、 城市文化的形成 (明代文学背景之一)
二、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 (突变的思想基础) 三、俗文学的发展


李贽批本: 三国志序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 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 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 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书成,士君子之好 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 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主事豁然于心胸 矣。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 有所进益焉。 (明建阳吴观明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关羽主导的情节

(关羽所主导的情节为25个 ) 征讨黄巾军、温酒斩华雄、虎牢关三战吕布、北海 解围斩管亥、许田射猎愤权奸、徐州袭斩车胄、轻 取王忠、策马刺颜良诛文丑、封金挂印、千里独行、 过五关斩六将、擂鼓斩蔡阳、古城聚义、火烧新野 白河放水、华容道义释曹操、取长沙、刀下留情不 斩黄忠、独镇荆州、单刀赴会,取襄阳威震华夏、 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战徐晃吕蒙袭后、败走 麦城、父子归神 。
返回
二、张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突变的思想基础)

1.王学兴起和禅学渗透(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王学 王学左派 禅学 2.肯定人欲

返回
三、俗文学的发展






(一)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与繁荣 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 。 出现了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 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古典名著。 在文学理论上,小说、戏曲评点大量涌现 。 (二)明代戏剧是沿着杂剧、传奇两条线发 展的。 传奇是戏剧的主要成就。
义绝


1.按照社会正义或者道德规范的要求,应当 采取的行动。《曹孟德许田射猎》 2.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张辽义说关云长》 3.恩义。《关云长义释曹操》知恩必报、恩 怨分明 。
关羽形象的另一面

勇,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展示的关公 非凡品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温酒斩华雄,刺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 将,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 夏。
思考题


1.明代文学的城市文化背景 2.明代文学的哲学背景 3.明代俗文学的成就 4.明代雅俗文学的交融
返回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 成书、作者和版本



一、章回小说大概 (一)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主要的、完 美的、甚至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 首位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二)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 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 故事,并以次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 美学理想和历史评判。 (三)发展过程:章回小说是从宋元讲史话本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
毛批本: 三国志演义序

余尝集才子书者六,其目曰《庄》也、 《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 《水浒》也、《西厢》也,巳谬加评订, 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近又取《三国 志》读之,见其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 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奇又莫奇于 《三国》矣。
时顺治岁次甲申嘉平朔日金人瑞圣叹氏题

李渔批本: 三国志演义序

尝闻吴郡冯子犹赏称宇内四大奇书,曰《三国》 《水浒》《西游》及《金瓶梅》四种。余亦喜其 赏称为近是。 余兹阅评是传之文,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 不匮,章而不繁,诚哉第一才子书也!因再梓以 公诸好古者。是为序。
湖上笠翁李渔题于吴山之层园 (清两衡堂刊本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卷首)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 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 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第三节 人物形象


全书所写人物有四百多人,成功的有十几 人,性格最鲜明、特征最突出的是“三 绝”。 一、曹操 被称为古今第一奸雄。 1、奸 残暴、权术 2、雄。即英雄的一面,毛泽东评价说,曹 操是一个英雄。 (1)目光远大、识才重才。 (2)足智多谋。
中国古代文学 (四)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 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杂剧和传奇 汤显祖 明代诗文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关 公形象演变史上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小说 在大量吸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间传说 与讲史话本、影戏、戏曲等方面民间艺人、 书会才人的创作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进一 步的艺术加工,以浓墨重彩塑造出了关公 光彩照人的传奇英雄形象。



四、流派的繁荣
一、 城市文化的形成



1. 文人商人化。(文学突变的基础) 2.读者市民化(文学突变的内因) 3.艺术趣味世俗化(文学突变的方向) 在明代时兴着一种“世俗之趣”。这种艺 术趣味的基本特征: 其一,题材:重日常琐事,日用起居。 其二,语言:率真自然,俚俗明白。 其三,功用:供人爱玩、足资谈笑。
毛批本:读三国志法(毛宗岗)

古史甚多,而人独贪看《三国志》者,以古今人 才之聚(众)未有盛于三国者也。观才与不才敌, 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 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 一才之胜,则更奇。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 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 绝也。 《三国》一书,乃文章之最妙者。叙三国不自三 国始也,三国必有所自始,则始之以汉帝。叙三 国不自三国终也,三国必有所言终,则终之以晋 国。
(一)“义”的化身,“义绝”: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 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 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 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 谊重。”(毛宗岗《读三国志法》)
出场、兵器、非凡的英雄事迹。

清毛宗岗在其《读〈三国志〉法》中所说: “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 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 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 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 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 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 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 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 第一奇人。”

其一,章回小说之祖。《五代平话》、《京本平 话》、《宣和遗事》是章回小说最早的起源。作品 具有分卷分节的体例特征 。 其二,章回小说的雏形。《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 具有了分段标目的的特征。 其三,章回小说的成熟。以《三国演义》和《水浒 传》为标志。分章标双目。 其四,章回小说的繁荣。以《西游记》、《金瓶梅》 为标志 。 其五,章回小说的顶峰。以《红楼梦》为标志。
四、版本



1.嘉靖本: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 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 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2.李评本,全称《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 百二十回,实为嘉靖本每二则合为一回,将单句则 目改为双句回目,但多不对偶。评语系明万历、天 启年间叶昼假借李贽名义所为。又称“伪李评本”。 3.毛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清代毛纶、毛宗 岗父子在李评本的基础上辩证史实,增删文字,更 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并定书名为《三国演义》。


《三国》一书,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 其叙献帝,则以董卓废立为一起,以曹丕篡夺为 一结。其叙西蜀,则以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绵 竹出降为一结。其叙刘,关,张三人,则以桃园 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结。其叙诸葛亮, 则以三顾草庐为一起,而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其 叙魏国,则以黄初改元为一起,而以司马受禅为 一结。其叙东吴,则以孙坚匿玺为一起,而以孙 皓衔璧为一结。凡此数段文字,联络交互于其间, 或此方起而彼已结,或此未结而彼又起,读之不 见其断续之迹,而按之则自有章法之可知也。
第二节 情节和主旨


一、《三国演义》的情节 全书描述了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起,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此,其间一百余 年的战争风云、历史波涛和政治旋涡。全 书以蜀刘政权为中心,写出了魏、蜀、刘 三国盛衰历史。 二、《三国演义》的主旨 1、深刻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本质。2、歌颂 理想政治和健全人格。3、展示战争历史。
曹操 ——“奸雄”代表,“奸绝”: 奸诈残暴、嗜杀成性:




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 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 ○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梦中杀人:贴身侍卫 ○酒中杀人:扬州刺史刘馥。 ○借刀杀人:名士祢衡 ○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
二、关云长——“义薄云天”与“勇武盖世”
返回
四、流派的繁荣



1.集团林立、流派纷呈。 诗文方面有:以三杨(杨士奇、溥、荣)为代表的 台阁体;李东阳的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 安派、竟陵派、云间派。 戏曲方面有:临川派、吴江派。 2.观点偏颇、霸气十足。 其一,明代文学流派的形成特征,主要是“主张型” 的。 其二,有强烈的革新意识。 其三,惟我独尊、霸气十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