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 刘华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 刘华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刘华
摘要:本文对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有针对性
地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制定应预案、利用雨水集蓄、保护水源
地以及重点防治面源污染以及点源污染等内容,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饮水安
全问题。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对策
一、农村饮水安全总体状况
采用我国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标准对我国的农村饮水安全状况进行统计,我们
发现,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非常严重,饮水不安全人口在农村人口总数当中
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在这些人口当中又有三分之一的人属于饮水保证率、方便程度以及水量不达标。

饮水水质超标一共包括两种情况,也就是人为水污染
导致的水质超标以及天然水质超标,人为水污染造成的水质超标主要包括地下水
水质超标以及地表水水质超标,天然水质超标主要包括饮用水中的铁锰、苦咸水、高砷以及高氟等物质的超标。

农村饮水不安全的人口在我国的主要分布为:东部具有最少的绝对数量,西
部次之,而绝对数量最多的则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具有最小的相对数量,中部
次之,具有相对数量最多的是东部地区。

我国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格局以及资
源递减的时空分布等都与之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我国农村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
(一)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分布
首先,天然水质超标导致的饮水安全问题的分布地区。

第一,高氟水。

人类
如果长期饮用高氟水,则容易引起氟中毒,不仅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危
及生命安全。

第二,高砷水。

不仅短期内引用高砷水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若
是长时间饮用高砷水,甚至会引起人体的恶性改变,如癌变等,目前我国的内蒙古、江西、吉林等地区的农村存在饮用高砷水的现象,湖南、内蒙古等地区较为
严重。

第三,苦咸水。

人类长期饮用苦咸水,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
而在我国的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区都有苦咸水的存在,宁夏、新疆、甘肃等地
区的农村饮用苦咸水问题较为严重。

其次,人为原因引起的污染导致水质超标,这类水则属于污染水,对人体危
害非常大。

我国的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属淮河以南地区,许多农村的村民饮
用的水都是污染地表水,所以这里人们的身体健康都存在极大的隐患。

我国饮用
污染地下水的地区大多分布在华北的部分地区以及中南地区,例如:北京、山东、广东等地区饮用污染水的人民较多。

最后,部分地区缺水现象严重。

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高原地区的水资
源较为匮乏,所以这些地区的农村在水量、方便程度等方面都得不到较好的保障,除了这些高原地区之外,我国的辽宁、广西等地区的用水量也达不到充足的标准。

(二)关于饮水安全问题的分析
首先,地区间饮水安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造成用水不安全的因素有许多。

我国饮水安全问题在空间的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造成饮水安全主要
源于气候、资源多少、经济条件、水文条件等多个因素引起的。

例如:我国的高
氟水地区,多数是因为氟盐的溶解;高砷水地区,主要是与地质构造的结构有关,有色金属的矿体多有砷元素的伴生,而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砷元素就会溶解,
渗入到地下水中,形成高砷水;苦咸水可能因为海水倒灌形成,也可能因为地理
环境、气候条件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其次,水污染是比较常见的影响饮水安全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排污能力不断加强,但是我国并未对排污做出有效处理,所以导致我国的水资源
等受到严重的污染。

最后,我国缺乏相对较为完善的饮水安全监测体系。

供水过程中,对水质进
行及时监测,有利于发现水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人们饮用不安全水的概率。

三、改善饮水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饮水意识
应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安全饮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三位一
体的宣传,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安全饮水的意义、政策、目标、任务,切实提高居
民对饮用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在水源地保护区,要让群众
充分认识到,保护水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同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自觉保
护水源的责任意识,把保护水源纳入村规民约,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人人自觉
保护的浓厚氛围。

(二)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
坚持以深井取水改善水源,加强财政对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的支持工作,合
理解决改水工程资金短缺问题。

加快饮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大现有供水工程改造
和管理力度,加强施工质量和运行安全管理,尽量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有条件的
地方,应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调整出水源地机井所在区域的耕地,划出保护区
进行保护。

对仅凭水费难以维持运营的供水企业,给予适当补助,确保企业良性
运转。

大力提倡和推进城乡集中供水,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三)加强结构调整,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生活对水源的污染和影响,治本之策在于调整产业结构,
控制种养比例,实现生态平衡,循环发展。

主要是在种养结构上充分考虑各乡镇
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因素,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严格控制水源流
域的过度开发行为。

结合实际,认真编制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和污染治理规划,综
合考虑沼气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禁养、限养、可养区,杜绝盲目发展的养殖行为,做到可控制、可利用、可受益。

(四)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水源检测监管
水源地保护,重在监管与整治。

要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管理办法、水源保护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工业项目环境评价办法,提高准入门槛,对于污染
性项目坚决制止。

建议由县水利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水质检验队伍,加强监督员网
络建设,常年巡回乡村,以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对辖区的饮水工程定期、定时检测、通报,接受社会监督,切实改善饮水环境,保证人民健康。

(五)加强执法监管力度
需要完善实施细节,必须进一步加强水源保护中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各项法律
法规建设,使水源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全面
实行排放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切实解
决污水防治问题,保护环境。

(六)制定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和预案,建立健全有效监测网络
将饮水安全的突发事件管理纳入应急管理体系,根据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
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总体预案,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的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其具体措施包括:对水源地有威胁的工厂企业
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应急预案,实施风险设计,完善应急设施;对于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饮水水源匮乏事件,应把地下水作为后备水源和应急水源,切实保护地下水水质,限制对超采区和深层开采,保证饮用水的后备水源。

建立
健全对供水全过程的系统监测网络,进行水源水质动态监测,为水源地保护管理
提供实时信息。

农村地区应优先建立巡回水质监测网或在一个地方建监测中心,
附近区域实行取水样送检的方式,以提高监测水平,完善监测网络。

四、结语
要想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就必须要充分的重视饮水安全的保
障性工作,对水污染进行严格的防治,从而最终使饮水安全得到充分的保证;同
时还要以饮水安全的分布差异为根据选择先进的技术设施和合理的技术方案予以
解决;最后要将应急机制及预案建立起来,并且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亮,冯国庆,时绿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9)
[2]张舜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分析[J].知
识经济.2016(17)
[3]王慧琼,李亚维.关于湖州市吴兴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探讨[J].山西建
筑.2016(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