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框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框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部分教育知识与应用一星为考纲要求了解内容,二星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三星为运用内容。

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1、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产生于殷周时代。

2、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学院内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1986年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有成绩有不足。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1、基础性: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人才、少年儿童一生发展2、全民性:广义面向全体人民,狭义面向全体适龄儿童3、义务性: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特点: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4、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每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5、活动性:6、趣味性:7、启蒙性:表现在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一、学校管理概述(一)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为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务行政管理3、教学工作管理(核心)4、总务工作管理(四)学校管理的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五)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1、学校管理的原则:方向性、科学性、民主性、教育性、规范性、系统性、效益性、动态性、责任性2、学校管理的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六)学校管理的目标和途径:学校绩效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沟通时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二、我国小学的组织与运行(一)学校组织:包括定义、特点、结构模式(直线型、智能型、直线-智能型、矩阵型、事业部型)(二)基本形式(行政类和非行政类)(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校长负责制)(四)小学组织机构及运行(五)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第三节课程一、课程概述内涵: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西方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价值》和博尔特的《课程》,后者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是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定义:几种课程定义意义与作用:类型:从课程固有属性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从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开发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表现形式分为显性和隐性(观念物质制度心理性)特点:普及型、基础性、全面性二、课程编制(一)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泰勒的目标模式: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二)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征。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其组织方法有逻辑式、心理式和折衷式。

课程资源(三)课程目标:内涵、依据、三维课程目标(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六)课程结构(内涵、特征、主要内容)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三个阶段、改革理念、目标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二)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四)加强课程综合化(五)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六)课程法制化第五节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概念、性质、原则、特点、对象、意义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研究课题、教育文献研究与综述、制定研究计划、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三、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教教育叙事研究第六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概念、属性、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的功能二.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第七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道家、《学记》(二)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三、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卢梭、康德、佩斯泰洛齐、洛克(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杜威、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三大流派、发展趋势第八节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水平、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九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内涵(概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思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全面发展的概念2、旧时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六、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现我国教育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第十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由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三部分组成)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1、1902壬寅学制是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并未实行;2、1903癸卯学制是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标志着封建传统教育的结束,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3、1912壬子癸丑学制由蔡元培修订,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也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4、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分段法(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新中国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2、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3、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两重”5、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

6、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7、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三、我国当前的学制(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二)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四、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1965年保罗.朗格朗提出,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形式多样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特点)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十一节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及发展历史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发展历史:非职业阶段:原始社会(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奴隶社会(学在官府以吏为师)职业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私学教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

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世界最早的示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1681年,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南洋创立南洋公学,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示范教育。

专业化阶段: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职业应被视为一种专业,教师职业开始走向职业化道路。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性质、对象、过程、任务、手段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更新、教育机智)(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影响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的劳动价值)(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厚生省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和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其示范性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决定,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时间上空间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因教育分段进行,每一阶段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几乎都是上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教师的个体劳动劳动最终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六)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教师的认知特征:(教学认知能力、操操作能力、监控能力)、教师的人格特征:(职业信念(教学效能感和教学归因)和职业性格)教师的行为特征:教学行为和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四、教师专业发展:概念、内容五、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一节心理学与个体身心发展一、心理学概述:内涵、诞生、研究对象、实质、方法和原则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育: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与教育、心理发展的特征与教育三、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二节小学生个体差异一、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差异:感知觉过程、主注意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想象过程、言语过程二、小学生情感和意志发展三、人格差异与教育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第三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实质和类型;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三、认知派学习理论;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节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指导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三、学习指导: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主要内容、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指导第五节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教育一、品德的实质与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皮亚杰、柯尔伯格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五、影响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六、品德的形成与培养七、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第六节小学德育与美育一、小学德育:概念、意义、我国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小学德育的原则、小学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二、小学生的美育心理与美育工作:小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美育的方法和策略第七节小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小学生医疗保健、小学生卫生保健、小学生常见传染病预防、安全教育第八节小学生心理辅导一、心理健康概述;二、心理辅导概述;三、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四、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第三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概述一、班级与班集体;1、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