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生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如何通过最佳卫生服务把卫生资源和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分配并及时提供给全体居民,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卫生事业管理目的: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的健康3.卫生事业管理性质:政府实行的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福利政策)4.卫生事业管理奋斗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体系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5.卫生事业管理特征: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2、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3、适应外部环境的变革4、重视中医药的地位与作用5、不断深化城乡卫生改革6.我国卫生事业面临的挑战:1、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7.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1、逐步改善医疗条件2、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3、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4、加大农村卫生投入5、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6、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7、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8.研究方法:定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法)、定性9.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实施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10.公共政策五大要素:公共政策主体、客体、价值、内容和形式11.公共政策特征:政治性、强制性、普遍性、合法性、阶段性、层次性、价值选择性12.公共政策功能:导向、协调、控制、分配功能13.卫生政策分析方法:可行性分析、德尔菲法、投入产出分析、利益集团分析、微观政策图解法、政策网络分析、SWOT分析14.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出问题-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价政策15.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发展中西药;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6.农村工作“三大法宝”:1、农村合作医疗2、乡村医生3、农村三级预防保障网络17.卫生组织的分类:卫生行政组织、卫生事业组织、卫生非政府组织18.医疗保障制度概念:是公民因疾病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健康损害时,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其提供医疗服务并对医疗费给予经济补偿而实施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19.医疗保障制度特点:普遍性、均等性、复杂性、福利性20.医疗保障制度作用:1、维护社会稳定2、促进经济发展3、调节收入分配4、保障基本生活21.医疗保险模式: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救助模式22.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免费型或福利型医疗保险)如:英国特点:国家直接举办医疗卫生事业;通过税收筹集医疗保险基金;财政拨款维持公办医院运行;全民享受免费医疗服务优点:全体公民可享受免费的综合医疗服务;保险覆盖面比较广,体现了卫生保健的公平性;该模式落实卫生费用计划性好。
缺点:医疗服务的成本较高、效率低下;医疗供需矛盾较大,病人看病、排队等候时间长。
23.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如:德国特点:国家立法强制社会成员参保缴费;非营利性保险机构统一筹资、核算、给付,“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合同医院提供约定范围的免费医疗或收费服务;保险机构向医院结算付费或给参保患者报销垫付的费用。
优点:重视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强化社保意识;实行个人收入的横向转移,具有共担风险的职能,体现社会公平原则。
缺点:现收现付的筹资方式使资金没有积累,不能应对老年化带来的卫生费用的增长;24.医患双方缺乏费用意识,导致卫生费用的快速增长。
改革:适当提高个人自付25.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如:美国特点:社会成员自由选购保险机构与医保项目;保险机构的合同医院提供约定医疗服务;保险机构大多为营利性;保、患双向选择。
优点:国家不承担或很少承担卫生费用,财政负担低;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能满足人们对高水平的卫生需求。
缺点:公平性差,不同收入人群的保障程度差别大;费用上涨快。
26.储蓄医疗保险模式如:新加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强制性医疗储蓄基金;“纵向”自我积累,自由就医,自主付费;强制性储蓄基础上,自愿参加“横向”共济性保险。
优点:.强调个人对健康责任,有效应对老年化社会的需要;通过大病保险的模式解决互助共济的保险基金的来源,体现了社会公平;保障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需求,有效控制卫生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27.社会医疗救助模式特点:1.政府承担主要责任;2.医疗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 3.对象主要是社会弱势人群4.救助方式主要是国家举办的医疗机构直接向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5.按照规定条件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28.我国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9.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属性:公益性、福利性、经济性、保障性、互助共济性30.医疗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缺乏费用控制意识,造成卫生资源浪费;缺乏有力法律支持,管理机制不够;没有稳定的医疗经费来源;医疗保险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个人负担过重。
31.改革内容:加强医疗基金、医疗服务的管理;基本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32.坚持“低水平、广覆盖”,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33.合作医疗制度恢复时期几种模式:福利型合作医疗;初级合作医疗;风险型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保险。
34.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刻不容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3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国家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与,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3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特点:1.保障对象:农村居民2.筹资机制上,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3.保障内容上,强调大病统筹和贫困救助4.监管机制上,以县为单位统筹。
37.农村合作医疗的四大要素:筹资、补偿与支付的方案设计、管理、卫生服务提供38.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措施:加大宣传;加快立法进程;加大监察管理;完善新农合制度的筹资机制;科学管理合作医疗基金。
39.卫生规划的含义:卫生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确立一定时期内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全局性战略,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的一系列综合性活动。
40.卫生计划制定原则:以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为中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综合平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公平与效率兼顾;成本与效果统一。
41.卫生计划制定依据:当地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水平及卫生资源状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卫生规划;国内外卫生发展理论及趋势。
42.卫生计划制定程序: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制定卫生策略--确定实施具体措施--编制活动预算--监督和评价43.主要内容??44.药品监督管理:是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维护人民健康,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价格、广告等各个环节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实质是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45.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保证药品使用的合理性;保证药品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药品市场的法制化、科学化46.药品质量:指药品能满足需要和规定要求的特性、特征的总和。
47.药品的质量特征: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和经济性。
48.药品质量管理内容:新药管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的分类管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上市后的市场监督。
49.疾病控制管理内容: 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地方病管理、职业病管理等50.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特点:社会性和效益性,政策性和法制性,专业性和多学科性,计划性和时效性,系统性和协调性51.传染病的范围:法定传染病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甲类包括鼠疫,霍乱.52.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要求: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控制、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的方针,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53.传染病的管理对策与措施: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办法及其实施办法,依法加强监督管理②因病制宜的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
③分类管理,“三早”防治④采取有主导环节的综合措施。
⑤相关部门紧密协作54.我国慢性病控制管理面临的挑战:1慢性病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慢性病患病率呈持续上升、快速增长趋势。
3危险因素水平不断上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年加重。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卫生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合理)55.慢性病控制的策略和措施: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认识。
2贯彻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三级预防3建立健全机构,确保慢性病防治措施的落实4开展慢性病检测工作(死因检测、患病检测、行为检测)5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干预措施56.地方病是指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
57.地方病流行特点:1病情重、范围广、危害大2病因单一,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3防治难度大4季节性,易反复58.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
59.妇幼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生殖健康服务,婚姻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60.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辅助妇幼卫生工作决策;监督评价妇幼卫生计划和项目的实施;妇幼卫生服务评价。
61.. 妇幼卫生检测系统管理:孕产妇死亡检测系统、5岁以下儿童死亡检测系统、出生缺陷检测、三网合一的妇幼卫生检测系统。
62. .医政管理: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医疗服务、及其相关领域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医政管理的对象:指为社会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及其执业活动。
医政管理任务:为民众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基本属性:法律强制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和时效性63 .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应遵循公平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及性原则、分级原则、公有制主导原则、中西医并重的原则。
64.医疗卫生机构准入管理:医疗卫生行业准入管理,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准入管理,医疗卫生技术管理,医疗机构药品准入管理65 医疗急救特点:社会性,协调性强;随机性,应急性强;条件制约性我国医疗急救组织模式:指挥调度型、依托型、院前急救型、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自救互救系统、指挥调度系统、通讯联络系统、医疗监护运输系统、医疗救治系统、急救信息系统。
医疗急救管理的主要任务:合理配置医疗急救资源;制定医疗急救工作规划、规程、标准;建立医疗急救组织网络;组织指挥重大医疗急救工作;调度医疗急救力量;收集医疗急救信息,控制管理医疗急救质量;组织开展教育调研工作,研究分析医疗急救运行状态及未来发展66医疗事故争议泛指医患双方就医疗结果或导致医疗结果的原因持不同意见而发生的纠葛,在没有确定为事故或不是事故之前,均为医疗事故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