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矛盾十分尖锐.(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贪污成风,巧取豪夺。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地租剥削等加重。
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1825年,英国经历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割香港(1842年)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58年《天津条约》、60年《北京条约》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95年《马关条约》,赔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赔4.5亿两。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派袁世凯镇压。
经济掠夺: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为通商口岸。
1862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845年,丽如银行(东方银行)是英国在中国开办的第一个银行。
文化渗透:办报等,宣扬中国为劣等民族。
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
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近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主权受到侵犯,主权受制于列强成为半殖民地社会。
同时,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政治,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第二、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第五、列强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
第六、人民受到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二)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由地主阶级变成资产阶级(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变成工人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有以下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强。
第二:它人虽少,但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它出自于农民,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三两大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一)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二)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为了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只有争取民族独立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一)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与英国侵略者斗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太平军重创外国侵略者等。
(二)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捷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二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一)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是最根本原因。
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 民族意识的觉醒1839年,林则徐《四洲志》。
1843年,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1895年,严复《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思想。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机关报为《民报》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1853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文件。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改革方案。
洪仁轩《资政新篇》,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第一、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在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第二节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弈诉是洋务运动的首领,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洋务新政的兴办:一是兴办近代企业。
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
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主要是三种——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具有依赖性。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第三节资产阶级的戊戌维新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维新主张:第一向皇帝上书,1895年,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论战。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改科举和兴学堂。
1898年6月11日,维新开始,1898年9月21日守旧派政变。
维新结束。
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时务报》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失败主要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守旧势力的反对。
其自身的弱点和局限:第四、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第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六、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第三章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推翻了清政府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华民国,是一次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
但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工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胜利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前,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四川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改革官制(2)改革兵制(3)改革学制(4)奖励工商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二、同盟会纲领及三民主义学说: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报为《民报》。
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恢复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包括“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包括“平均地权”。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四、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辩论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在《民报》和《新民丛报》上展开论战,以主围绕以下话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
五、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一)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
第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气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五、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第二、没有充分发挥和依靠民众。
第三、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一个清王朝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六、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一)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袁世凯“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2月15日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北洋军阀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等。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申明要称帝。
1912年到1927年中国被北洋军阀控制。
(二)反动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1913年7月,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人发动“二次革命”,史称“赣宁之役”。
以失败告终。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3月22日,袁取消帝制。
6月6日袁死。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
孙发动第二次护国运动,后失败。
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1914年6月28日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