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文化,如果用比较简单的词句来形容它,你会用哪些词句来形容它。
武术,医药,禅宗。
通常用如果我们讲到一个佛教文化,通常把禅放在前面,而你第一个讲到的是武术,然后是医药,会不会你觉得少林这个品牌,跟禅有点远不是这样,武术和医药更接近大众,而禅人们了解的不多,所以它们借用这样一种载体,让人们逐步的接近它,这是一种传播的手段。
比较轻盈的,让大众可以接受的,然后最后把禅放上去。
我不接受,少林寺的武术,是影视和民间传说构建的,医药的,我不知道证据从哪里来的,少林寺禅宗地位也并不突出。
我觉得寺现在它用比较入世的手法来,这个和现代许多公司来承包经营寺庙是一样的,它是一个少林寺公司,在西南很多地方很多寺庙就是被许多人来承包经营的。
承包经营这个说法来形容一个寺庙。
我现在没办法联想到一起,不过有人点头除了这种承包寺院,还有的在河南的很多地方,看到本村的村民来霸山头,村里面的人来负责寺庙的收费,而寺庙里面没有和尚,所以你觉得少林寺用这种比较入世的手法来讲,它反而没有办法让佛家的真正文化传达给人们,反而是一种扭曲的,一种变质的少林寺的这个公司,是少林寺办的,不是别人借它的品牌来办的,可能如果是别的公司会用它来经商,而少林寺恰恰是利用经济来发展壮大自己。
我是赞成的,少林寺能到今天,从八十年代开始,由一个破烂的寺庙到现在,从释进去开始,一步步到今天,应该有物质的支持。
它能够通过这样的武术,让全世界了解少林寺,同时让大家也接受,我认为,它卖的也不是一个什么寺庙,而是一种文化。
少林寺一直以来秉承的一种内省和觉悟的核心价值,它通过武术也好医药也好这些载体,让世界人民知道,这是少林寺的一种主张,我认为这是一种好事情他提到的关键点所在,在你的眼里解读出来的,少林寺用的这种手法,让人们可以顿悟,可以解悟,能够了悟,但是去的人,真的了悟了吗,还是反而更困惑了我觉得他刚刚说的这种观点,是有损我们文化的纯粹性,这样的传播方式,如果在世界传播的越广,那么说全世界对中国的佛教文化的认识,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即中国根本没有真正的佛教文化,佛教文明,而是一个虚伪的,一个以经济赚钱这种基本的人的贪欲方式来获取,比如说它卖一种产品,或以经济方式去兼并别的寺院,已经完全脱离了佛教文化的轨道,然后这个传播越大,带来的危害越大。
十年以前去少林寺,那时候少林寺非常好,还是一个以少林的武术文化和佛教文化本身为主旨的。
现在它是一个商业的地方,它的商业气息,比我们看到的有些自由市场之类的这种地方我赞成,宗教它本身是一个很纯粹的东西,心灵上没有其它杂念,我觉得少林寺做这些所谓的商业开发,不要他的方丈来做,他可以委托一些文化公司来做,来做推广,他自己应该去做很纯粹的东西,去研究它的宗教。
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不要方丈来做的时候,可能只是赚钱,撇开文化的东西,如果方丈来做时,可能会考虑把把文化多带一点东西,实际现在很多高校的教授来去做CEO了,那也是一个文化使者。
但是说少林寺你什么时候看它卖的是佛教文化呢,它卖的比如说是小说里的各种绝技,卖的是各种药,传说中的神功,你什么时候看它卖过和佛教文化有关的东西。
但是是这样的,我听说在汶川大地震后,少林寺派和和尚那边施药,带一些跌打丸一些东西,比如说坐飞机去,其实这些东西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做不到的。
曾经我们有很多显赫一时的寺院,白马寺也好,法门寺也好,大慈悲寺也好,它们都非常有钱,但是他们一旦脱离了皇家的这种财力的支持,它们很快就衰落了,这种方式对佛教的整个发展来说是不好的。
其实过去是依附在皇家的保护之下,而现在应该是依靠自己,让自己本身的价值得到体现,然后用这笔巨大的财力再去扶植这些佛教的发展,最近有四个,也就是刚才说的四个已经濒临倒闭的寺庙,被这个少林寺托管,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昆明四寺庙委托少林寺托管二十年。
)如果这四个寺庙已经没有钱支持了,虽然在佛祖面前可能提钱不大好,但是它们确实已经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少林寺给它注入大量的资金,救活了这四个寺庙,使这周边的这些信徒又有一个地方可以去了,这难道不好吗?商业化有错吗?这是市场经济在寺庙里优胜劣汰的体现,尤其是金融海啸的风波也吹到了寺庙里,寺庙也要经营。
其二,有人说,现在少林寺的和尚都很牛,开上奔驰,可是当年唐僧还骑白马呢,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现在的少林寺方丈应该坐飞机才对,这才是合情合理的。
我觉得作为个人来讲,我们要看他的言行是不是一致,作为寺庙来讲,我觉得也要看它的行动,它无论是不是商业化,只要它做慈善,做公益,只要它的钱都是用在对社会正面的有益的,就不用计较。
我反对,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它要有它宗教的教理教义,有它的教主,,这才符合一个宗教的基本要素,而在中国,也只有在中国,一个庄严肃穆的宗教场合,允许拍照,允许进行一些非宗教仪式性的娱乐活动,比如说整一帮模特,光着大腿,去寺庙里面去培训,这种行径和在天主教堂里面唱卡拉OK是一样的,而这种行为,在别的宗教寺院里面根本看不到。
对释永信的专访。
您好像是中国第一个经过MBA学习的一个僧人吧,经过这个学习,对您担任这个方丈,做这个工作有什么益处呢?我们从事寺庙的管理方面,我们除了传统的百丈清规的管理,我们也借鉴现代的一些管理模式,因为政府的管理模式肯定不适合我们,而非政府的管理模式呢我们还不成熟,我们认为企业的一些理念,一些精神,也适合现在从事旅游为主的这么一些寺庙来做帮助。
那您的这个学习对这些管理,其实您也就像是一个管理者吧。
是,有那么几百口的一个大家庭也需要管理。
您说您不是太入世,只是比较超前,这个就有人不太理解。
您这种超前指的是?这些年,我们从事寺庙管理为主,所以我们跟世界各地的接触,跟政府的接触,我们知道中国早晚会实行这个法治,会实行民主,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就着手的比较多一些,因此在八十年代初,我们就开始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到九十年代,我们就开始解决了一些商标了一些专利了等一些无形资产,这方面的注册管理,我们开始着手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这些工作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您曾说过您的理想是达到少林寺的中兴,那么从现在来看,这个理想达到了么?比起几十年前是好,跟几十年后比还说不清,您对几十年以后是有一个远景的估计吗我想像是好的,比历史上哪一个时期都是好的。
佛家是不是也很讲希望这东西?是,讲究发愿嘛,您不发愿,永远都去不了极乐世界,永远都不可能成佛。
刚刚释方丈的一个理念就是说少林寺是一个大家庭,它是学了MBA,他把MBA的这个概念带到了这样的大家庭,让它来壮大,来跟现实的生活来结合,这样难道不好吗?它是这样,我估计他们的意见是两个方面的,就是说他如果仅仅在内部的管理上,运用MBA的方法,包括使用电脑这些东西,可能没有意见,主要是他把这些东西,成立了公司以后或类似这种运作,表面上别人看到就是有意见的。
但是我还想提醒大家一点,就是说,少林寺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寺庙,或者是一个佛教寺庙,由于历史的原因吧,它里面带有武术文化,这个是个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这个是世界上中国以外的佛教是没有的,所以我觉得少林寺还有一个发扬光大中化武术文化的义务,它现在的很多商业动作也跟他推广武术文化有关,我觉得这是给少林寺它的佛教以外加了一些东西,但这是它不可推辞的一个义务。
首先我是一个普通人,我不是很信佛,少林寺不是在“做”什么,它只是它自己一直在发展,我们现在满大街看到的素餐馆也好,武术馆也好,都是在做一种民族文化,或者气氛的宣扬。
我们现在总是讲专业的文化要通俗化,那么少林寺把它的文化整体传播在大众当中,那么多人在信佛,在吃素斋,那为什么不可以说,让它以这样一种形式,让更多人去了解,并不是深入的研究,所以我想这个叫商业化可能有点过分,应该是叫气场的一个宣扬。
你就认为说过去大家宣扬佛教的方式可能说太传统,会让人觉得说束之高阁,有一段距离,连门都没打开,是不可能吸引人的,所以他只是打开了一扇门,之后是修行在个人。
是的,我是觉得喝酒吃肉也好,但只要悟道了,也是在接触佛教,所以这个运作的事情,我们只是为了要发场佛教,而不是去看它商不商业化。
我倒是认为现在少林寺的商业化,有的地方做的太过头了,比如说它的香火钱,你说一个普通人,可能拿几个月的工资才能购一炷香,你能说这是一种虔诚的宗教吗,所谓的说众生平等,或者说一善念能造一菩提之类的,我觉得这种差距太大了,它本身造就了这种不平等,你怎么说去普渡众生。
本来现实中已经看不惯这个社会分为三教九流,去寺庙是要去佛门清静一下,但是一去看到一炷香还分等级,就更不舒服了,更气愤了,本来要追求一种平常心,但是更不平常了。
西游记里面写,唐僧去取经的时候,开始是给他一个无字的空经,原因是什么,是他没有给钱,后来它讲到说佛祖讲了一场经,给了他三十三斗黄金,佛祖还嫌少了,但是你现在说一炷香还没有到三十三斗黄金,是吧,所以这里面我说不一定要刻意的去说一定要这样,或者一定要这样那样,而且特别是中国人很多,少林寺又那么一个小地方,所以需要有点门槛,才能保证他不至于说被挤破了。
少林寺现在之所以能够说被我们许多人认可或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就利益于他们的商业化,特别是在1978年的时候,没有人,几乎没有人知道少林寺,恰好是在1979年的时候,有日本的少林寺拳法联盟上少林寺来观光旅游,第一次把少林寺推向国外,而香港发现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商机,于是推出了一部商业片《少林寺》,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看,我们在反对少林寺商业化的同时,没有不去迎合他的商业化,不去看这部影片。
我觉得他的观点非常地不正确,因为它少林寺这种文化不是说一种产品,而是一种信仰,我们拿我们的信仰来要别人的钱,这是一种抢劫的行为,它是在绑架我们的信仰,绑架我们的心灵。
就我刚才听释永信说的特别搞笑,他说他在念MBA,我觉得一个和尚去念MBA也就他一个人,MBA本来是个舶来品,它是做企业管理的,实际上你作为少林寺,你百十来号人,你不用去念MBA,你一样可以把它管理好,之所以他要突出自己是MBA出身呢,实际上就是给自己贴了个金,打个广告,因为现在MBA很牛嘛,一谈到MBA,大家觉得你很有本事,也相信你,实际上我们现在又看到少林寺它这个牌子,他通过对武术的推广,远远不如我们知道的李小龙,少林寺它真正在国际上,他跟国际大师PK 过吗?没有,它纯粹的把武术的武,改成跳舞的舞了,我是这样理解的,谢谢。
等一下,我要告诉你,你刚刚说释永信大师说他在进修MBA,他很牛,实际上我告诉你现在很多寺庙的很多法师都在是在进修的,因为现代很多知识。
休息片刻,回到现场,我们认识一个经济学的硕士,他懂经济,他懂历史,他也懂得佛家慈悲为怀的意义,他是一个经济学硕士的法师。
在金融海啸的时刻我发现,在过去的2008年当面中很多人都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在于比较之心,在于我们发现我们口袋里的东西少了,而这个时候恰恰是宗教文化给我们提供一个心灵上最好的慰藉,这个时刻我们需要是什么样的真正的宗教文化和它的的价值核心,让我们在金融海啸当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避风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