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读书报告刘明轩(2015级人文科学试验班10120152202610)一、书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荷马史诗·奥德赛》二、作者(古希腊)荷马著,赵越、刘晓菲译三、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四、页数《荷马史诗·伊利亚特》:541页、《荷马史诗·奥德赛》:392页五、内容概要《伊利亚特》集中描写了特洛伊战争中第十年里的五十一天的事情,本书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由于阿开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而被特洛伊人击退,在连连溃败后阿基琉斯因为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战死而出战,击退特洛伊人的进攻并杀死赫克托尔,最终以其父亲赎取赫克托尔尸体并举行葬礼结束。
《奥德赛》则描写了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还乡途中的惊险故事以及奥德修斯家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后父子联手惩治求婚人并最终使伊萨卡获得和平昌盛。
两部史诗在内容上既是各自独立的,也是互有关联的。
六、读后心得与报告《荷马史诗》堪称西方文学史上的传世经典之作,其中的生动情节以及反映的社会状况等给予了我深深的震撼,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自己对本书的看法1:(一)作品之文学性在我看来,《荷马史诗》的文学性有以下几个特点:11.书中的语言表述极具文学性。
一方面体现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上,作者十分善于描写风、浪、田野、山脉等的自然景观,如在《伊利亚特》中有‚在迫降的南风的推动下,涌起来对着突出的峭壁冲击,这些突兀的岩石,躲不过卷起的涛峰,而各种风向的大风有对它们兴波助浪‛、‚因为我带在身边的这东西,像清风一样无用‛等语句,我认为这跟荷马本人是一个盲人有关,他通过感觉对风、浪的把握达到了运用娴熟的地步,同时,我认为《奥德赛》中对于奥德修斯回家途中海上的种种场景,如山脉、峭壁等的大量描写绝非仅凭盲人的想象可以得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证明荷马史诗却非荷马一人所作,或者荷马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身居地中海周边的岛屿,有着对生活环境强烈的体会,海洋、山脉、狭小的平原,都在书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作者的表现手法上,荷马应该十分擅长运用比喻。
在书中,作者常把勇士比作狮子,而把弱者比作羊和鹿,也喜欢把英雄比作大树,而英雄的战死则比作大树的倾倒,如‚他砰然倒地,像一棵屹立山顶上的树,被铜斧砍倒,柔嫩的枝叶四处飘散‛,将风的声势比作众人的呼吼和大部队的厮杀,将特洛伊人对墨奈劳斯和墨里俄奈斯的追击比作猎狗追击受伤的野猪,等等众多的比喻,使得《荷马史诗》读起来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画面感,也让我不得不佩服以为盲人是如何写出如此生动激烈的文字的,同时也使得史诗不仅是单纯地罗列事件,更成为了文学作品之经典。
同时,两本书都以荷马向缪斯女神祈求英雄的故事为开端,也反映了叙事史诗的行吟模式吧。
2.全书的叙事结构和表达方式、技巧都处理得非常巧妙。
首先,《荷马史诗》中出现了大量的程式化词语2。
其中一个就是大量的修饰词,如阿特柔斯之子、民众的国王阿伽门农,神一样的阿基琉斯,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这些仅对于古希腊英雄的称谓在我看来有些类似中国人对于皇帝的谥号,体现了对英雄的尊敬和对荣誉的重视)等等,这也许是作为一个行吟盲诗人的特点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史诗的语言更加恢弘,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叙事诗。
其次,书中还有许多重复的场景描写,如当“那有着玫瑰色手指的黎明女神呈现时”、作者对于战争前的描写、对于宴会场景的描写、对于死亡的描写(作者常用一股黑雾笼罩死者的身体)同样也是程式化的语句。
其次,《荷马史诗》的叙述结构和2表达方式也很有特点。
史诗诗人也应着意于一个完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故事,而不应像历史那样编排事件3。
以《伊利亚特》为例,作者从阿基琉斯的愤怒讲起,完整地叙述了特洛伊战争在最后一年发生的事情,同时荷马没有单纯地像历史课本一样叙述,而是充满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
以同样阿基琉斯的愤怒为线索到最和与阿伽门农的和解,在天神的意志下如何与特洛伊人对战,同时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有倔强为荣誉而战且又强大的阿基琉斯、有让人读起来愤怒的阿伽门农、有婧善谋略又英勇善战的奥德修斯等等,使得在我读完后这些人物形象依然历历在目,而且每一个人物的语言又十分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以奥德修斯为例,他在战场上有:‚懦夫!贪生怕死的窝囊废,在战场和公民大会上都一无是处!‛在面对多年未见的妻子时有:‚你呀真怪,为什么如此着急要我现在就对你讲述?好吧,我决不隐瞒,这边对你通报。
‛荷马将人物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且有充满了立体感。
同时,史诗的摹仿通过叙述进行,因而有可能描述许多同时发生的事情——若能编排得体,此类事情可以增加诗的分量4。
以《奥德赛》为例,史诗采取了中途倒叙的方法,描写了两条不同的线索,在本书一开始先写天神恩准奥德修斯返家,又描写了家中求婚人的纠缠不休,其子特勒马科斯外出寻父,随后插入奥德修斯对返程经历的回忆,最后两条线索即父子相遇共同惩治求婚人,结局美满,整本书在读的时候情节环环相扣,过程令人期待,故事性十分之强,读到最后不仅令读者大为感叹作者思路的精妙以及悬念设置之巧。
其实不光是结构安排,荷马在叙述时的角度也非常巧妙。
诗人应尽量少以自己的身份讲话,因为这不是摹仿者的行为5。
例如,在《奥德赛》中描写其回家时的经历是以奥德修斯的口吻叙述的,这样以第一人称的讲述使得故事更加真实,仿佛我们在与奥德修斯共同经历途中的磨难、伙伴的丧生以及与家人团圆的感动,读起来十分生动。
而且荷马在写作时多地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是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同样,在《奥德赛》中父子联手共同惩治求婚人的描写安排也十分之妙。
当我们读完之后会发现其实紧靠他们四人之力加上雅典娜的帮助完全可以战胜求婚人,但是作者并没有在奥德修斯回家之后便直接除掉求婚人,而是经历了一番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译者:陈中梅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3页。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译者:陈中梅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68页。
5波折,从拜访牧猪人到隐姓埋名化为乞丐打探情况,到父子相认共同设计,这远比直接惩处要精彩曲折得多,也增加了史诗的故事性、可读性,这也便是《荷马史诗》最终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吧。
(二)从《荷马史诗》窥见古希腊之社会历史背景《荷马史诗》可谓是古希腊社会的百科全书,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所学知识我大致发现了以下几个现象:1.战争起因:史诗描述的为迈锡尼文明时期(20—12cent,BC)希腊联军前往小亚细亚同特洛伊进行的一场战争,关于战争的起源,书中说因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骗走了阿卡开亚人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为由,卡开亚人讨伐特洛伊。
而从史书中可以看出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掠夺特洛伊的财富,摆脱本土各邦的社会危机,虽然最后取得胜利,但以迈锡尼为首的联军元气大伤,从此迈锡尼文明也走向衰亡6。
我想这也便是荷马的叙事史诗同史书之间的差别了吧。
2.时代的差异与反映:众所周知,荷马是生活在荷马时代(11—9cent,BC)的作家,而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年代则为迈锡尼文明时期,前后存在着时间差,这也使得在书中的一些对于社会现状的描写存在分歧。
(1)在社会关系上,《荷马史诗》所描述的是一种许多部落的联盟,参与作战的有阿开亚人、阿尔戈斯人、达奈人等等,而荷马时代所处的仍是父系氏族公社末期阶段,并不是迈锡尼文明的君主制,在战争中,民众的国王阿伽门农和阿基琉斯经常发生争吵,国王并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国王与臣下的关系并不很大,如诗中阿基琉斯说:‚阿特柔斯之子,贪婪的君主,宽宏大量的阿开亚人怎能再付你一份战利品?……啊哈!你这个无耻的人!你贪得无厌,利欲熏心!‛,此乃勇士同国王的对话,国王是一个军事首领,并没有专制的权力。
在《奥德赛》同时也反映出了这一点,当奥德修斯外出作战多年不归,求婚者竟公然向他的妻子求婚,此时奥德修斯是伊萨卡城邦的管辖者,而且也可以看出当时希腊不同地区都卷入了这场战斗。
在战争前,阿开亚人通常会召集士兵开会,在《伊利亚特》第二卷中,阿伽门农在做了一个梦后便召集长发的阿开亚人开会,做战前动员,使得士兵们无不热血沸腾,人们在会上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如《伊利亚特》中描写:‚塞耳西忒斯对着阿伽门农恶语相向:‘阿特柔斯之子,你还想要什么?6或缺少什么?……要不然,阿特柔斯之子,那天就是你的末日!’‛,这就如同是荷马时代的战前民众会,有部落全体成年男子(全体战士)参加,虽然这里体现了对英雄反抗后遭受压迫,但仍能体现出荷马时代的风貌。
当然,书中也反映出了奴隶制的存在。
在奥德修斯家中,有为他牧猪的欧迈俄斯,有为他牧牛的菲洛提奥斯,有忠心耿耿的保姆欧鲁克蕾娅,还有许多男仆和女仆,他们都是奥德修斯的奴隶,为其效忠,当然其中不乏背叛他的与求婚者在一边的女仆。
(2)《荷马史诗》在社会生活方面也有一定的表现。
一方面是关于城市建筑与布局的描写,如在《伊利亚特》中对普里阿摩斯宫殿的描写:‚宏伟的宫殿由光滑的石头建造,中间是深广的庭院,两侧是石头柱廊。
‛等等还有很多类似的描写,都可以看出荷马对迈锡尼时期的建筑描写仅停留在大体的外表阶段,而因为荷马时代的倒退,作者已无法想象出真正的迈锡尼时期宫殿的富丽堂皇与细节处的精细工艺。
而且在《奥德赛》中也可以大致看出当时城邦的格局:王者(奥德修斯)的宫殿居于中心,在其周围是大体的城市轮廓,而再周边则是田庄及农村,在书中城市和庄园的分界是很明显的,无论是牧猪人的田庄还是奥德修斯之父莱尔忒斯的庄园都在城市之外。
而在城邦之中则融合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这也不妨是荷马时代的城邦特点之一吧。
另一方面体现在荷马时代的生产力发展上,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铁器的使用。
在《伊利亚特》中有许多对于铁器的描写:‚接着,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又搬出一大块生铁,强壮的厄提昂生前把它当做铁饼投掷。
‛等等这些描写都反映了荷马时代铁器的使用,而冶铁术的发明和人工锻造的铁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小亚北部和亚美尼亚山区一带,当是政是赫梯王国的统治区域7。
赫梯灭亡后冶铁技术才首先在小亚得以传播,大概在公元前10—9世纪在希腊广泛使用,因而对于铁器的描写是属于荷马时代的特征,并非是迈锡尼时代。
同时,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描写。
比如当赫法伊斯托斯为阿基琉斯铸造新铠甲的盾面时,有描写到:‚他还铸上一片温暖富饶的田野,肥沃的土地,收过三遍耕犁的良田,众多的犁手正在来回翻犁……那里的农人们,正挥舞着锋利的镰刀,忙于收获庄稼,割下的麦子倒落在地……‛,这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不仅反映出荷马对农民生活的体验之熟悉,还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风貌。
铁器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当时7的人们已经发明了犁来耕作,还有运用稻草人等技术,种植着大麦、葡萄等的作物,使得史诗更加贴近生活,真可谓“艺术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