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开展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开展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开展评价?安岳县合义乡初级中学田敏(2012.06)【主题内涵】教学评价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作出终结性评价,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和分等,不带有选拔目的。

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了解学习成就、问题和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发挥评价的诊断与调节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发挥其强化和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开展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个体,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

要强调质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重视儿童在生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案例描述与评析】一、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

案例1 思想品德学科评价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学科评价,我们主要采用书面考查为主,结合学生平时行为表现来进行。

我们设计的考查题型主要有填空题、是非题、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

每一类题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形式,例如,填空题有纯文字填空;看图填空,设计与学生道德知识有关的图形,让学生填写名称;读后填空,读一则小故事,让学生填出读后获得的道德认识;理解填空,将读过的课文抽象出几点道德知识,让学生填出关键字词;选择填空,设计一组相近似的道德概念,让学生正确选出,说明某个道德现象。

此外,我们还创造了游艺式试题。

例如:设计的“金钥匙”栏目中有“默写名人名言”、“算一算节约帐”、“把下面的儿歌写完”等;“信息窗”是测试时事新闻;“英雄谱”栏目是看图填写英雄的性命和他们的主要事迹,或者写出自己最崇敬的几位英雄,并说明崇敬的原因。

我们的测试重理解和应用,少机械记忆,多结合学生实际,少抽象概念。

评价是一项不断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和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活动。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具体包括(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相比,虽然也提到重视学习态度、能力、方法,但在评价方面基本没有明确的要求。

新课程将这些列入评价目标,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从两个案例的评价指标来看,评价的内容有着根本的区别。

思想品德学科评价主要采用书面考试的方法,重点评价的是学生品德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以及不同情景下运用品德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基本上不涉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评价,重学习的结果,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关注学生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评价方法。

品德课程的评价按照阶段性课程目标实现状况的角度设立了评价指标,尝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方法的评价列入评价的指标中,将课程学习中的三维目标分门别类加以评价,非常清晰地表明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课程目标的发展情况和改进方面。

二、评价过程充分展开,注重日常性评价。

案例1 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在“可爱的动物”这个活动单元中,一(1)班的子龙是照顾教室里小金鱼的“负责人”。

他在活动中表现出对小金鱼的喜爱和好奇,但他毕竟缺乏照顾小金鱼的常识。

因为急于让小金鱼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子龙用刚刚接到的自来水替换鱼缸里的水;因为怕小金鱼挨饿,他一下往鱼缸里投进许多鱼食。

结果,5条小金鱼“不幸去世”了4条。

来办公室告状的小朋友接踵而来,一个个理直气壮、义愤填膺地指责子龙。

子龙平日里那生龙活虎的神气全没了,“满腔的热忱”换来的却是小伙伴的责难。

我安慰他,肯定他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善意的,又帮他分析“好心办坏事”的原因。

他表示“我请爸爸赔给大家!”我说,“你赔给大家的金鱼是另外的生命,还是换不回那死去的4条生命呀!”子龙又把头低下去,也许之前他只是把金鱼当作“宠物”,而不是与自己平等的生命。

那次谈话以后,子龙的父亲送来一缸金鱼,子龙从他父亲那儿间接得知了喂养金鱼的方法,“每两天只能喂1-2颗鱼食”,“自来水必须放一夜才能倒进鱼缸”,……在“我喜欢的小动物”作品展上,子龙画了一副“可爱的小金鱼”,并且描述了金鱼的生活习性。

从他的作品看,他确实把金鱼看成了与自己平等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总是伴随着评价,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评价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不断地给予学生评价,促进学生的不断转变与发展。

教师要关注学生日常的活动,展开评价的过程。

日常形成性评价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指的是平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随机评价,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指导及激励作用是随时可显现的。

德育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日常形成性评价。

因为德育课程实质上是明辨是非真假、不断澄清价值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取决于不同价值观点的碰撞,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思想的交流,取决于来自师生的美好情感的润泽。

没有了课堂中的日常形成性评价,课程就失去了生成的基础。

日常性形成性评价来自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等信息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中自然生成,与课堂教学浑然一体,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介入学生成长的过程,直接促进或者阻碍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的日常形成性评价,也要时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角度去关注。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与教育活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程度,更要把目光投向他们投入活动的欲望和参与活动的热情,他们在活动中的情感变换,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们尝试的种种方法以及思考的方式,他们与别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等。

老师对子龙“好心养死金鱼”的评价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老师如果只看重子龙第一次喂养金鱼的结局,以此评价他喂养金鱼的知识和基本能力,那么这种评价是片面和消极的,这种灰色的评价很有可能会严重打击子龙对喂养小动物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恶小动物的情感。

老师的评价注重了他情感态度和转化的过程,引导他主动去了解喂养金鱼的知识和方法,并逐渐领悟“动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是平等的”这个道理。

日常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很多。

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类:(1)激励式评价。

例如在学习《你帮我,我帮你》一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力举了自己帮助同学的真实事例后,教师以奖励“小星星”的形式对学生互帮互助的行为予以肯定。

在学习《可爱的家乡》时,学生展示了自己了解到的自己家乡的特产(或者传说、景观、历史等),教师即通过学生的提议分别对他们的学习给予一星到五星的评价。

当学生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表述得不够清楚,这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

当学生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

”当学生的想法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新,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

”老师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握手。

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随即改正时,老师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2)期待式评价。

任何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在发展过程中总有个性差异。

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

对学习有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根据情况做出期待式的评价。

(3)接纳式评价。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接纳学生的想法,然后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评价的积极效果,举例《在集体中》,接纳一个男生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4)否定性评价。

当学生的认识或行为发生明显错误时,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善于运用否定性评价。

比如在教学《不玩火,防触电》一课中,当讨论“假如你遇到火情怎么办?”许多同学都表示要救火时,教师果断使用了否定性评价。

案例2 《品德与社会》主题单元活动评价活动主题姓名:年级日期主题单元活动的评价最能清晰地表现学生学习的态度、能力和方法,表现出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表现出学生活动中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单元活动的评价不一定都如案例阐述的方式评价,它可以是展示性评价,可以是表现性评价,可以是情境测试等。

根据课程标准和活动的特点,评价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评价活动的合作性,有的侧重于评价信息整合的能力,有的侧重于评价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这些过程性的评价,清晰地记载了学生成长的足迹。

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评价在课堂上及时反馈外,教师还应在主题活动或者主题单元学习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家长将日常学习记录、调查问卷、主题活动报告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以各种形式开展评价,呈现在学生、家长面前,分享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同时明确改进的要点,并指导制定改进计划,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案例3 《品德与生活》学期评价我们把学期评价的方案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标评价。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围绕新课程提出的评价内容,提炼出8-12项指标,用“一星”到“五星”来评价指标的达成情况。

其实质是对课程标准达成度的评价,根本变化在于:我们所提炼的指标既有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性的指标,也有经历性的指标、方法性的指标和情感性的指标。

比如学会文明待客;要求经历一次独立到超市购物;知道安慰别人的方法等。

对这些指标达成的评价,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参照日常主题活动的评价记录或者是主题单元学习的评价记录;(2)单独进行评价。

这类评价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经历、体会、进步和不足。

我们情趣化地设计了以下一些栏目:“我最大的进步是……”、“我变化最大的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实践活动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我最好的一个品德和习惯是……”、“我希望下次在……要取得更大的进步”、“爸爸妈妈这样对我说”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