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
第1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
1、自我意识
也称自我,它指给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意识性的自我察觉活动,这种意识不仅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2、心理发展
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挫折
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成就动机
个人认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5、归因
寻找行为的原因。

6、问题解决
由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
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具备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

7、认知-发现说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提倡发现学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8、人格障碍
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
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0、从众
在强大的群体压力面前,很多人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11、定势
也称心向,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2、案例教学
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重具体轻抽象,强调个人从经验中构建知识,重视从具体经验和
个人理解中学习。

13、心理冲突
又称为心理失衡,属于轻微心理异常。

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局部异常状态。

14、动机斗争
由于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相互矛盾,因而形成了动机冲突。

主要包括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15、气质类型学
气质分为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和抑郁质(抑郁型)。

16、激励的要素
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包括诱因)。

1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和个性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知识和思维;内部动机能强化创造性,而外部奖励会分散对任务本身的关注;影响创造性的个性因素包括智力、好奇、冒险和自信。

19、搞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
(1)角色转变。

树立正确教学观念,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
热爱教学工作,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加以计划和准备、评价和反馈、调节和控制。

(2)教学反馈。

借助录音、录像等反馈技术,开展自我反思性反馈,教师相互听课,实现探讨式反馈。

邀请专家听课,进行专家诊断式反馈,通过公开课形式,进行会诊式反馈。

(3)现场指导。

通过听课,对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弊病进行分析归因,施行诊断。

20、知识的分类
(1)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

主观知识是由某些天生的动作意向以及某些意向的获取和改变组成,是生物体的倾向构成;客观知识是由理论、推测、猜想的逻辑内容组成的。

(2)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能够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

(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正式的、系统化的语言传播的知识。

它存储在各种类型的载体上,编码在手册、程序和规则中。

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

2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能够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
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

22、人格的基本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功能性。

23、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分: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
按目的分: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按时间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知识性质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2)相似或相同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体身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

25、教师威信的变化
教师威信相对稳定,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改变。

客观因素如社会变迁、学生发展,主观因素如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和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威信丧失的主观因素有:①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知欲弱;②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故步自封;③随着教龄增加,教育观念变得消极,教育态度变得冷淡。

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在感知知识时,人们需要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性材料来获得生动的表象,并最终掌握知识和技能。

(1)设立明确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2)合理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3)形象与语言的正确结合,使感知
更迅速、更完善;(4)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27、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最重要特征);(2)关注教学效益;(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4)教师具备反思意识;(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8、教学反思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2)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3)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
第2部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

191
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

(一)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复习;(2)多样化复习;(3)合理分
配复习时间;(4)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5)根据个人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6)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

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

(一)形成因素
1.遗传素质
(1)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秽语症)。

(2)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

气质影响某些品德形成的快慢和难易程度。

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学生,容易培养热情主动地关心他人和集体的品德;
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培养稳重踏实,谦虚礼让的品质。

(3)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

男生公正取向,女生关怀取向;女生易移情
2.环境和教育
⑴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家庭气氛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
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
⑵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学校德育
校风和班风
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⑶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风气
民族文化
3.主观因素(动机、努力等)
(二)道德行为的培养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避免出现“好心干错事”“帮倒忙”的情况
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⑴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⑵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⑶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⑷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
⑸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4、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中的应用。

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
(1)生理因素
遗传因素: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

躯体缺陷:导致自卑、自闭。

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和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会出现意识障碍、智力障碍和遗忘症等。

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会导致病态的人格障碍
(2)认知因素
自我评价偏差。

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

绝对化
过分概括化
糟得很
(3)人格因素
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差
2.环境因素(早期创伤经历)
(1)学校因素
(2)家庭因素
(3)社会因素
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7、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4)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
8、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1)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用积极心态对待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3)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正确看待压力(出现心理压力时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5)合理宣泄情绪
(6)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