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复习试题

《史学概论》复习试题

《史学概论》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先辈们的经历中学到生存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自己新的生活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A. 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B. 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

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传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2、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或社会功能,总而言之,就是满足人们寻求“史鉴”“史师”的需要。

A. “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的实践)B. “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历史学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质)C. “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3、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A、《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历史”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4、历史学的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区别:世界观是对整个宇宙的观点看法,而社会历史观则主要集中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5、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论争A、人本主义(强调主观):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突出代表有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史学本体论):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

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

其中包含两种倾向,一是(领袖、精英人物决定论)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是代表者;二是(大众群体决定论)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

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代表者。

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的第二个特点: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看到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忽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胜出一筹;但是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尤其看不到引起人们的思想、意志、目的、动机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源来自于物质生活,看不到其发展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并由此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存在,从而陷入了谬误。

B、科学主义(强调客观):在当代西方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经过经验观察到的“经验世界”一起“经验规律”才具有首要意义。

第一特点:认为人类社会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期里、甚至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功能总体系”理论:认为该系统有A(经济子系统)、G(政治子系统)、I(社会组织子系统)、L(文化价值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四个字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社会历史的进化,同时他强调文化价值观念子系统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特点:他不同意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断言历史毫无规律可言,肯定其中存在着某些不以人意识为转移的规律。

但是其中的规律不是因果必然性的规律,只是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归纳出来的一些结构或模式。

C、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双方都看到了真理的某些方面,但都走上了极端失于余片面,甚至流于荒谬。

D、多元折中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上面两者的结合,特点是:“强调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因素是多重多样的人为的、客观的等等因素都有。

解释某种历史时比较泛,解释不清,什么都可以解释同时又什么都解释不清,因为他否定了任何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有其终极原因或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否认有共同的因果必然性的规律。

6、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P27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移情式领悟方法:主张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代表:柯林武德,兰克学派;法则归纳式方法:又称实证归纳方法,主张根据多次经验观察到的常规性的法则或结构模式。

代表:密尔五法,年鉴学派)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

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和史学认识论。

7、后现代主义P31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

倡导者:法国的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猛烈地批判和否定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一系列理念,由于其否定的对象主要是18世纪以来在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现代理性”,这股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这一哲学的本体论可称之为“文本本体论”。

它把一切认识对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对象都归结为“文本”,认为一切“文本”本身都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由此决定它在认识论上持一种具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特征的认识论,强调人对文本含义的解读,也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任何解读都只是具有见仁见智的相对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或任何他人的解读宣称为唯一真理。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具有相对性,有助于提醒人们防止陷入武断和偏执的谬误。

但是它根本否认历史学揭示历史真相和科学真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由此也就根本否定了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品格和存在价值,一切有志于追求历史真理的人们都是不能赞同的。

8、孔德对社会历史规律和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

孔德(1798—185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

认为实证哲学的首要特征在于,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服从于恒定不变的自然规律……我们任务就是致力于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他倡导的实证哲学所要探求的“自然规律”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按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加以联系,从而归纳出来的共同“恒定趋势”。

孔德的实证哲学除了有一套方法论外,也包含着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就是认为我们所观察到得现象本身并不存在因果必然性的规律,因而人们也根本不能去认识那种规律,只能凭观察结果去归纳出现象之间的“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的“恒定趋势”。

这种本体论和认识论进一步推演,就会导致唯心论。

他认为,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和比较三种方法。

他把人类进化的历史主要归结为心智进步的历史,提出“三阶段”的进化规律:第一阶段为神学阶段,第二阶段为形而上学阶段,第三阶段为实证阶段。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逻辑体系》等。

9、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史观发现: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决定)是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

10、杰弗里•巴勒克拉夫(1907—198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在中世纪史、世界史和史学理论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著述丰富。

他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所写的《当代史学主要趋势》(1978)是其代表作之一。

该书较全面地回顾了20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的主要变化,包括史学领域的扩大、各社会科学的新概念与新方法对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影响等。

其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世界的社会和文化史》、《中世纪的教皇制》等。

奥古斯丁: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他开创了基督教神学史观体系,对以后整个西方中世纪的编年史学合理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1、兰克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列入科学之列。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

代表人物:德国的魏茨、吉泽布雷希特,英国的斯塔布斯、阿克顿勋爵和剑桥学派等。

12、年鉴学派及其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

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公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

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年鉴学派旗帜鲜明地反对作为“人文学科”的西方传统史学把历史归结为政治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的展现过程,认为普通人的状况才是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基本因素;反对把历史学限定在只能叙述以精英人物为中心的事件而不能探求法则的“人文学科”,强调历史学应该成为一门研究普通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构”或“模式”的社会科学或“发展式的史学”;他们博采各学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了经济史、社会史、心态史等领域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模式”和“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