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1.概念残疾人社会工作是针对残疾人和其他身心障碍者开展的社会工作。

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环境障碍,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在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维权、社会救助、辅助用品用具等方面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服务。

2.特点(1)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2)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3)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①家庭②亲友与邻里③民间非营利组织④城市社区服务体系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⑥政府⑦志愿者(4)有效利用调解的方式(5)充分利用保障性政策二、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镇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1)经济困难(2)住房困难(3)婚姻难(4)就医难(5)社会交往难(6)心理障碍2.农村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1)交通不便(2)体力劳动困难(3)医疗困难(4)社会服务难三、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推动,也需要大量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去努力实践。

2.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4.就业政策倾斜5.康复与医疗救助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建立和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推动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使残疾人真正得到政策的照顾。

6.伤残抚恤7.社会保险8.特殊教育9.文化生活照顾尊重残疾人对自己生活选择的权利,需要全社会平等地对待残疾人,使他们有机会平等地获得资源,从而有机会施展能力,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

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以满足他们文化生活和相应的需要。

10.改善社会环境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一)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1.学习《残疾人保障法》2.了解残疾人社会组织(二)开展政策咨询工作1.掌握有关政策(1)意外伤害赔偿问题(2)劳动就业问题(3)求学问题2.如何接待咨询(1)要向残疾人解释社会工作的性质和能够提供的服务范畴。

(2)虽然接待咨询并非专业性质的“接案”,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一般性咨询,但也要认真做好接待记录。

(3)熟悉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及社会政策,给予尽可能详细的解释。

(4)适当地将当事人的问题转介到其他政府部门、机构、社会组织或社区。

(5)残疾的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在接待工伤、交通事故伤残或其他意外事故致残者时,要强调依法处理。

(6)解决各种问题都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对智力和精神残疾者的照料需要监护人参与。

(7)在接待咨询时,要认真查阅和收集求助者的各种信息以及必要的文字、影像等资料,并尽可能加以核实。

(三)支持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1.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1)法律援助的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公民。

(2)法律援助的条件①法律援助的一般条件b.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由各地参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规定执行)。

②法律援助的特殊条件①盲、聋、哑和未成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②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③刑事案件中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2.如何提供法律援助各地各种类型的“残疾人法律服务中心”,本着“运用法律武器,发挥公证职能,服务残疾人”的原则,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起草、审查和公证涉及残疾人的经营合同,调处伤残事件和侵权纠纷,帮助残疾人追还债款,受到残疾人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一)建设无障碍环境1.什么是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

物质环境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如铺设盲道、坡道,设置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

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主要是要求公共传播媒介应使听力、语言和视力残疾人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包括影视字幕、盲文、手语等。

2.残疾人家庭环境改造(1)为肢体残疾者进行出入门、过道、卫生间的改造,以及各种居室增加面积、安装扶手或栏杆、安装洗浴设备、方便轮椅操作的设施等;(2)为视力残疾人安装门铃、警铃、铺设防滑地面和提供盲表、盲杖等;(3)帮助听力语言障碍者安装必要的电子仪器设备。

(二)残疾人特殊用具的配置1.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网络由中国残联的“全国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总站”负责辅助用品用具的研制、生产、供销、维修的分类指导,由各个省市的残联及相关机构具体运作。

2.建立个案工作机制个案工作方法是,每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负责一个病区或一种疾病,一种伤残类型的康复对象,对服务对象进行一对一的工作,采取调查立案、咨询、会谈和访视等手段,在服务对象的配合下,运用多种治疗模式,通过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过程帮助其解决在住院期间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三)组织残疾人参加社会活动1.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1)鼓励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2)动员社会力量尽可能地帮助残疾人,使他们得以顺利地参加共同组织的活动。

2.发挥残疾人的创造性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1.社区建设工作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

2.社区中有配置较为合理的资源(包括设施、没备、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等)。

3.在社区中残疾人可以得到方便、及时的康复服务。

(1)管理者和服务者容易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残疾人在社区中有亲切感和归属感。

4.在社区中可因地制宜地为残疾人提供各种康复服务。

社区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以残疾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服务内容、方式和方法。

(二)如何开展社区康复1.社区康复的原则(1)《关于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规定的基本原则①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方式;②将社区残疾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融为一体、同步发展、共建共享;③建立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社区残疾人组织为纽带、社区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工作机制,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2)实际工作中各类专业人员坚持的原则①社会化的工作原则。

②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

③因地制宜的原则。

④因陋就简的原则。

⑤因势利导的原则。

⑥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2.社区康复的内容(1)开展残疾的预防;(2)开展康复评定;(3)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二、社会康复模式(一)社会康复的概念与内容1.社会康复的概念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2.社会康复工作的目标(1)广泛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帮助残疾人,使残疾人的功能丧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防止残疾人可能增加的损伤;(2)最大限度地提高残疾人的生理功能;增进残疾人对于困难情境的自我处理和自我照顾能力以及向他人倾诉和沟通的能力。

(3)使残疾人获得充分的情绪支持,并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发挥其潜能,增强其社会生活能力,并最终使残疾人也对社会有所贡献。

3.残疾人的社会康复内容(1)协助康复医师正确地诊断、有效地医治,以维持残疾人康复后的健康状况和自我照顾能力。

残疾儿童的疗养所及福利机构的设施。

(3)家庭照顾方案的实施。

康复社会工作者要与康复医师、护士等定期到残疾人家庭探访,提供康复指导。

(4)要与有关机构协调,开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服务项目,促使残疾人有效利用医疗设施,同时补充医疗服务的不足。

(5)提供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包括合法权益的维护及提供职业培训和特殊教育的机会与条件,切实解决残疾人的社会适应问题,满足他们的社会福利需求,帮助他们重新参与社会生活。

(二)社会康复的措施1.协助政府机构制定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来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使其享有同健全人一样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成果。

2.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

3.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4.消除家庭中、社区里和社会上的物理性障碍,使残疾人获得生活起居的方便,并享受社会的公共设施服务。

5.大力提倡和实现人道主义精神,消除社会上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激励残疾人的自强自立精神,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6.组织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参加社会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支持残疾人自己的社团活动,通过交往,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

7.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或提高其经济自立能力,保障其在经济生活中不受歧视;对于不能实现经济自立的重度残疾人,帮助他们得到社会给予的经济保障。

8.鼓励和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保障其政治权利。

三、职业康复模式1.咨询职业康复方法第一个环节是职业咨询,其目的是在接案后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情况和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帮助残疾人解决职业中出现的问题。

2.评估目的是为了评定残疾人的作业水平和适应职业的可能性。

3.培训帮助残疾人有效从事职业活动的有效措施,是社会工作者与职业指导师一起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前培训和上岗前培训。

4.就业指导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劳动市场、就业方向等信息以及具体的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针对残疾人职业工作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跟踪服务。

目的在于帮助残障者选择职业、选择职业课程、介绍就业、增进职业效率。

四、教育康复模式1.特殊教育(1)教育康复的主要对象——各类残疾人①在残疾类型上,包括肢体、智力、听力、语言、视力等类的残疾人;②在年龄上,包括从婴幼儿、学龄前到学龄期残疾儿童、青少年,以及部分残疾成年人(含老年人)。

①从出生到入学年龄前的残疾婴幼儿和少年儿童的早期干预;②义务教育阶段后的与职业康复、就业安置等工作相关的教育工作。

2.如何配合特殊教育工作(1)残疾人要配合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针对残疾人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及劳动、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对学龄前和学龄期残疾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课外训练。

(2)对残疾儿童父母、家属社会工作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人,矫正他们的不当行为和进行心理疏导的工作。

(3)对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人康复工作者促使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其他残疾人康复工作者掌握有关知识,并使各种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