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法法律法规》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商务英语听说
【适用专业】
国际贸易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国际贸易业操作中常用法律法规的基础课程。
其功能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国际贸易业务所遵循的常用法律法规有初步认识,具备外贸单证、报关报检、货运代理和国际物流等专门化业务中法律依据判断的基本职能力,并为其后续学习专门化课程作前期准备。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外贸单证、报关报检、货运代理和国际物流等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国际贸易活动中涉及的常用法律法规为课程主线,以各专门化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查找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依据的技巧,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依法办理国际贸易一般业务的基本职业能力。
建议本课程时为54课时。
2.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常用法律法规的识读等项目活动,使学生能了解国际贸易法律关系和代理等方面的知识,初步查找与国际贸易业务相关的货物运输、合同履行、争议仲裁、国际支付方式、海关及商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树立法律意识,为发展各专门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
会识别国际贸易活动中各种主体的法律地位
能查找国际贸易代理的相关法律条款
能查找国际贸易合同履行中应遵循的有关法律条款
能查找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的相关就法律条款
能查找有关汇票的法律规定
能查找我国讲出口贸易管制和货物讲出境海关监管方面的主要法律规定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通过录像、实际案例、情景模拟和课后拓展作业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树立法律和维权意识。
(4) j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业务操作中应遵循的新规定及时纳入其中。
(5)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示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课操作性。
4.2教学评价
(1)突出形成性评价,结合课堂提问、业务操作、课后作业等手段,加强实践性考核的环节,注重平时成绩记录。
(2)强调课程结束后总结性评价,结合案例分析、法律条款查找等等手段,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4.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带、视听光盘等多媒体资源,通过搭建器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注重仿真软件的开发利用,如“模拟练习”、“在线答疑”、“模块考试”等,让学生置身于网络实习平台中,积极自主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高依法处理国际贸易业务的基本职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3)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4)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5.其他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使用于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专业(三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