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作者: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7-04-22内容提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确立民营经济在开发区的主体地位,打造适合民营经济发展要求的硬环境,出台鼓励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信用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开发区经验及对全国的启示是,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把建设开发区作为我国发展主菅经济的重要途径;创建服务型政府,从制度规范民菅经济的发展。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地处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地区。
10多年来,开发区充分利用区情条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总量迅速增大,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走出了一条开发区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温州开发区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开发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温州开发区发展概况(一)经济快速增长,总量不断增大,产业结构得以优化1992年开发区生产总值(GDP)O.51亿元,工业增加值O.43亿元,出口O.14亿美元。
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54.50亿元,工业增加值35.89亿元,出口3.88亿美元。
2004年,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6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4%;工业增加值45.25亿元,增长26.07%。
温州开发区目前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存的产业格局,其中机械、服装、皮革、制笔等四大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
2004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1家,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66家,开发区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与2001年相比,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从3%提高到5%左右,财政总收入从4%提高到6%左右。
(二)民营经济在温州开发区得到快速发展温州开发区民营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相当大,经济规模也占有绝对优势。
2003年全区注册企业2327户,其中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的96.99%。
2003年,开发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区的75.93%,2004年占78.6%。
2003年开发区民营经济上缴税收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7%。
除1999年和2001年两个年份外,温州开发区民营经济上缴税收的增长率不仅高于国有经济,也高于全区经济的增长率。
民营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3%,开发区工业企业技改投资100%是民营企业投入;房地产建设投资100%是民营企业投入,民营企业创造的就业占全区的98%。
温州开发区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政策明确,措施得当,大大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开发区民营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竞争力不断增强。
同时,随着开发区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开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开发区民营企业个体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3年全区16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占全区工业企业户数的41.449%,2004年规模以上179家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1 23.5 9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4.56%,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48家民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9.28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53.86%,充分显示了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
2004年开发区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1.3亿元,全年创利税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成为开发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温州开发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主要政策措施(一)确立了民营经济在开发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立起,就深入研究开发区发展的引资定位。
开发区处在长三角地区边缘地带,交通条件差,很长时间内不通铁路和民航,仅靠低等级的公路运输,这无疑影响了外资的进入。
开发区管委会认为,无论内资外资,国资民资,都是发展资本,都要全面、平等、积极地加以利用。
不能等靠外资,应当利用周边环境和特殊优势,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总要求推进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温州市民营经济较为发达。
其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德力西、正泰集团等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
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确立了民营经济在开发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制定了内外并举、民营经济为主的招商引资策略,并把做好民营企业服务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基本方针。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适合民营经济发展要求的硬环境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于温州的市情和自身的区情,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把银行借款、土地出让金和财政收入集中起来滚动使用,先后建成了水、电、通讯、交通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快速度、低成本达到“五通一平”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快速发展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通过“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逐步推进开发建设,加快建设步伐,通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再开发一片,从而达到稳步发展的目的。
到目前为止,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面积5.11平方公里已全部开发完毕,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200亿元,初步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工业园区。
(三)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支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温州开发区管委会先后制定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创新专项资金暂行规定》、《关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信用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企业优惠政策若干规定实施意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改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开展“扶优扶强"活动的实施意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与认定管理办法》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治理补助资金实施意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质量立区,名牌兴业"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等文件。
这些政策均给以配套资金支持,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文件主要内容有:一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开发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资金,专门用于企业技改贴息,其中单个项目最高可贴息50万元。
2003年开发区技改项目投资2亿元,兑现并争取上级技改贴息资金共476万元。
技术改造使企业受益匪浅,如立可达包装有限公司,成立5年多来历经四次技改,产值连年翻番,去年达到2.5亿元。
开发区的科技三项费用优先用于企业技术创新。
对创建国家级、省级或市级技术开发中心的,给予一定数额匹配补助资金。
二是鼓励企业创名牌。
规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奖励20万元;获全国驰名商标奖励20万元;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或省著名商标奖励2万元。
三是鼓励企业实施管理创新。
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按实际咨询费用的50%予以补助,累计最高额为50万元。
四是针对小企业面临的企业自身能力欠缺、市场外部环境制约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制定了扶持措施。
大力兴建标准厂房,出租给中小企业使用,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同时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淘汰发展不力的企业,对于发展态势较好、成长性较强的企业,管委会通过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管理创新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及供地等政策杠杆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五是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区内企业创造人才保障。
2003年,温州开发区在向国家人事部成功申报中国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之后,继续申报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升了引才引智平台。
为营造良好的留才环境,还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各类人才。
规定凡开发区评定的星级企业引进硕士、博士从事课题项目研发工作,时间满一年的,分别予以一次性补助1—2万元的研发经费;引进外国专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引智资金以1:1标准匹配;引进留学高级人才长期工作的,予以一次安家补助费5万元。
(四)加强信用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竞每力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搞好信用建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
2002年7月,开发区启动以建设信用政府、评价信用企业、培育信用个人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工程建设。
开发区建立了企业信用奖惩制度,不定期地举行信用信息发布会,公布信用状况。
对信用优秀的企业实行工商、税务、劳动等免检制度,并在企业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银行通过授权授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享受优惠利率。
对存在信用问题的企业,则及时进行告诫教育;对信用状况差,尤其是经营行为信用差的企业,加强监管,必要时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予以曝光查处。
这样,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既促进了企业上规模,提层次,增效益,培育产业排头兵,又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了企业信用建设。
(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发区重视党组织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创建和支持非公企业党组织发展。
首先,开发区党委成立了由党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开发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开发区企业党工委和社区党总支,从组织上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
其次,搞好“三个结合”,支持和促进非公企业发展。
一是把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相结合,二是把党建工作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三是把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塑造企业文化相结合。
第三,加强新时期非公企业党组织学习,充分认识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地位没有变,帮助非公企业发展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处理好“三个关系”,发挥监督协调作用。
一是企业主与党支部书记的关系,二是企业主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三是企业内部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包括工会、青年团组织。
目前开发区共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184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178个。
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开发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温州开发区实现开发区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经验与对全国的启示(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国务院曾于1987年在广州、1991年在上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提出“三为主、一致力”指导方针。
即: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
温州开发区处于“长三角"地区边缘地带,区位条件差。
并且,在建区之始,一无国家投资,二无大城市依托,三无产业基础,软、硬件环境设施差,这些均影响了外资的进入。
温州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当地自发的市场经济和机制灵活的创新环境优势,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总要求,推进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确立发展民营经济以推动开发区发展的方针。
随着民营经济在区内的滚动发展,一方面,逐渐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聚集的外向型群居经济。
近几年来,一些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开始涉足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