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史朝兴 顾海英,财贸研究,2005)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史朝兴 顾海英,财贸研究,2005)
贸易引力模型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 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Anderson, 1979) 。这正像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理所描述的那样,两个星 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 反比,引力模型因此而得名。
贸易引力模型形式可表示为:
M a Y Y D A a1 a2 a3 a4 ij 0 i j ij ij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Evenett和Keller (2002)认为,引力模型可以从李嘉图模型、H - O模型、规模报酬递增( IRS)模 型推导出。若消费者具有完全相同偏好,那么推导引力模型的充分条件是完全专业化生产,某种意义 上说是一种产品只在一国生产。他们不仅考察了完全专业化生产情况,也考察了不完全专业化生产 情况。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原因更多地来源于IRS,当然也有资源禀赋和技术差异因素。这也支持了 Helpman和Krugman (1985)的观点:规模经济将引起比报酬不变的世界更强的专业化,在决定贸易量 上规模经济比资源禀赋差异更重要。因为Evenett和Keller (2002)的研究没有考虑贸易成本问题,从 而也就没有推导真正的引力模型。
Balistreri (2003)则认为,他们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一方面他们的假设(各国有相似的偏好,产品 替代弹性为5)可能是错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模型夸大了运输成本,从而使得一体化的福利效应增加。
03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 础研究新进展
两大基本流派
一派是以Anderson ( 1979) 、 Bergstrand (1985) 、 Anderson和W incoop (2003)为代表的不基于任何 贸易理论基础推导引力模型;
04 国内贸易引力模型研 究及应用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研究以定性为主
金哲松(2000)在其《国际 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 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 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 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 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 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 系及“距离”不同对一 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 的影响。中国的出口流 向及其规模与对方国家 的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 正相关,与地理上的距离 负相关。
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 其在中国的应用
目录
CONTENTS
01 贸易引力模型的内涵和形式
02 国 外 贸 易 引 力 模 型 实 证 研
究新进展
03 贸 易 引 力 模 型 理 论 基 础
研究新进展
04 国内贸易引力模型研究及应
用现状
05 评述与展望
01 贸易引力模型的内涵 和形式
贸易引力模型的内涵和形式
另一派是以Bergstrand(1989) 、 Deardorff (1995) 、Evenett和 Keller (2002)为代表的基于国际 贸易理论推导引力模型,
不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推导
支出系统法(1979, Anderson)
一般均衡法(1985, Bergstrand)
多边阻力法(单20击03此,处编辑 Anderson和Wincoop)
不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推导
Anderson(1979)在阿明顿假设( 假设贸易产品的差别性)前提下, 运用柯布一道格拉斯 效用函数和不变替代弹性( CES)效用函数推导了引力模型。安德森认为, 简化的引力模型实际 上是柯布一道格拉斯支出系统的重组, 为此他构造了一个“ 纯粹支出系统模型”。这个模型假设 一国只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 价格在均衡水平不变且均为,所有贸易国之间都将其全部收入的固 定份额用来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 进而推导出引力模型的最简化形式: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Bergstrand(1989)指出,虽然前人研究的引力模型中都有GDP变量,但都不含人均收入或人口 变量,也没有人将引力模型同要素禀赋理论整合起来。因此,他试图在引力模型、人均收入和传统及 新贸易理论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人均收入可被解释为劳动与资本的比例,并采纳Linder的学说,相似人 均收入的国家有相似的需求,构造了一个两要素———资本和劳动、两产业———工业制成品和非 工业制成品、N 国的HOCL(Hechscher-Ohlin-Chamberlin-Linder)模型,根据效用最大化条件下的 价格和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数量构造了一个贸易引力模型。(方程形式过于复杂,略)
不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推导
为了更好地解释McCallum (1995)提出的“边境之谜”, Anderson和Wincoop (2003)用“多边 阻力”(multilateral resistance)法重新推导了引力模型,并指出“边境系数”( border coefficients)并 不像McCallum所指出的22那么大。多边阻力不仅取决于双边阻力,而且还与其它贸易伙伴之间的 阻力有关。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不仅与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有关系,而且与两国与其它贸易伙伴之间 的壁垒也有关系。
国外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新进展
(2)对边境效应进行解释阶段 第二阶段始于1995年。McCallum (1995)用引力模型回归了加拿大各省之间以及加拿大一省与
美国一州之间的贸易量。他发现,在控制经济规模和距离的情况下,加拿大本国各省之间的贸易量是 加拿大某一省与美国某一州之间贸易量的22倍。这就是所谓的“边境效应”( border effect)问题。
这被Obstfeld 和Rogoff ( 2000)称为当今开放经济学六大谜之一。 Evans (2003)认为,“边境效应”是指边界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在控制收入、距离、贸易机会等 因素后,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要比一个国家内部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量小得多。 大量研究(Helliwell and McCallum, 1995; Helliwell, 1999;Wei, 1996; Anderson and Smith, 1999; Head and Ries, 2001等)发现,“边境效应”的确存在,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有所 不同,而且呈下降趋势。
Evans (2003)认为,很多因素可引起边境效应,如关税、管制、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两国产品 的替代等,究竟是哪一因素引起的,贸易量并不能解释。进一步研究发现,两国价格差异并不是边境 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低弹性的物品边境效应相对较小,使用共同的语言倾向于减少边境效应。
Anderson和W incoop (2001)认为,经济一体化产生了巨大的福利效应,边境的存在阻碍了大 量贸易的发生。
Mij YiYj/ Yj
j
其中,Mij为i国从j国的进口额, Yi 和Yj 分别为i国和j国的GDP, ƩY 为世界GDP。
不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推导
Bergstrand(1985)系统地采用一般均衡法, 通过CES效用函数与不变转移弹性(CET)生 产函数构造了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并假设各国之间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均相同, 以确保价格 和贸易量决定中的各种参数不变。另外, 他改变了原有商品具有充分替代性的假设, 提供了一个 可以考虑来自不同原产地的多种商品的框架。伯格斯坦德方法的一个优点在于, 由于在国际贸易 中受价格影响的途径相对于国内贸易来说更复杂, 将价格作为外生变量加入贸易方程中更具有现 实意义。如果再做出进一步的假设( 如国家间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关税和运 输成本均为0等) , 伯格斯坦德可推导出不含价格的引力模型, 得到安德森“ 纯粹支出系统模型” 的特殊形式。(方程形式过于复杂,略)
国外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新进展
最近关于“边境效应”的研究(Anderson andWincoop, 2003)认为,McCallum (1995)的研究中 因缺少了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多边排斥力”,从而扩大了“边境效应”。另外,“边境效应”与国 家的经济规模有很大关系,从大国角度测量的结果与从小国角度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
Mij
YiYj Yw
tij
1-
PiPj
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推导
基于H-O模型和 Linder假设(1979, Bergstrand)
基于H-O模型(1995, Deardorff)
基 酬于 递H增-(O模20型02、单,规击模此报处编辑 Evenett和Keller)
基于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推导
ij 为随机误差项
02 国外贸易引力模型实证 研究新进展
国外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新进展
国外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调整模型解释变量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2年到1994年,这一阶段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不断调整解释变 量,使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两国之间的贸易量。 Tinbergen ( 1962 ) 和Poyhonen通过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 GDP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L innemann (1966)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 Bergstrand ( 1989) 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 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易量的因素。 此后,贸易引力模型中一般都含有表示两国是否拥有共同边界、是否使用 共同语言或货币、是否同属一个贸易区等诸多虚拟变量。 此外,在这一阶段有学者将引力模型用于行业研究。
谷克鉴(2001)认为,国际 经济学界根据研究需要 曾多次扩展贸易引力模 型,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 转型、经济开放和经济 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 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 时,一定要考虑过渡经济 对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 的影响。根据上述原则,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构 造应增设一个外向型贸 易转移推动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