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一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专题一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专题一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指导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全新教学正在形成和发展,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应该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学活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由现实生活情境引入,并通过活泼生动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场所,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

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完美体现,教师如何真正地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小结,选编了部分经典案例,并结合教材的内容给予了恰当的分析与点评。

希望能帮一线教师解决些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网络课程的第一部分,它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节让教师从整体上认识数学课程目标,使之理解“教”与“学”间的关系如何体现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四个数学知识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维”的角度对总体目标“四个领域”的具体内涵。

第二、三、四节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使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四个目标。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中仅仅呈现的结果性目标不同,在《标准》中首次被赋予了“过程”的含义,即必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过程性目标”不要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没有正确性的结论呈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教学不仅要有情感、态度的体现,还要有数学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第二节知识性目标的内容及其设计一.知识与技能性目标的内容“知识与技能”向来是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实施新数学课程后,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称“双基”)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但需要重新思考的是:在当今这个科技信息社会中,新数学课程中的“双基”还是不是以往那种形式化、规范化的概念与定理、法则的表述和运用,以及快速、准确地从事复杂的数值计算、代数运算技能和多种类型、多种套路的解题技巧?学生还应不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对“双基”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一些多年以来被看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已不再成为今天或者未来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

例如,大数目的数值计算、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与复杂的代数运算技巧、一些图形性质的证明技巧等。

相反,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数学思维方法却应当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例如,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技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技能,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技能,有关制作统计图表的技能,获取与处理统计数据并根据所得的结果进行推断的技能,对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把握与运算的意识等,都应该成为新的“双基”内容。

二.知识与技能性目标的设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知识与技能” 性目标的设计?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案例。

1.概念教学案例〓案例1-1:有趣的游戏——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识记:有理数加减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减法法则,省略加号、括号;变“减”为“加”;同号结合,建立初步的数感.运用:能正确使用有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运算.“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是有理数学习中的传统内容。

它既是对“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深入学习,又是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法、除法、乘方及混合运算的前提条件。

其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扑克牌游戏引入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然后在运算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最后通过变换游戏规则和变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

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教学过程〓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ppt师:我们用一副扑克牌来做一个游戏:其中J代表11,Q代表12,K代表13 ,A代表1;黑色牌表示正数,红色牌表示负数,随机的抽取几张扑克牌,先依次记下各张扑克牌所表示的有理数,再在各个数之间添上加号或者减号和括号,然后迅速的计算出结果。

首先我们抽取两张牌,并添上加号和括号,即算加法;现在我们抽取三张牌,并添上减号和括号,即算减法;现在我们抽取四张牌,并算加法;现在我们抽取四张牌,并算减法。

〓教学过程〓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ppt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启发学生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得到了怎么样的规律。

学生在轻松、愉乐的课堂环境中感悟到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扑克牌间存在着一定的运算规则;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逐渐得到提升,进而总结出以下规律:师:通过以上游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快把你算得又快又准的技巧或想法与其他同伴交流、讨论吧!师:别忘了,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哟!如果能整理成简明的文字,就更好了。

规律一省略加号、括号。

即如果是加法,在书写计算式时,加号可以省略,同时括号也省略不写。

即把式子写成省略加号、括号和的式子。

规律二变“减”为“加”。

即如果是减法,先把减法转变为加法运算,然后省略加号、括号再计算。

规律三同号结合。

即根据加法运算律,先把整数、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

〓教学过程〓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ppt师:我们将游戏规则改为:红色牌、黑色牌仍分别表示负数、正数,抽到黑色牌则加上牌上的数字,抽到红色牌则减去牌上的数字。

师:实际上我们是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用前面的规律与同伴做这个游戏吧。

自己估计能得多少分:1.把18–(+12)+(–9)–(–6)写成省略加号和的形式是()A.18–12–9–6 B.18–12–9+6C.18+(–12)+(–9)+6 D.18+12–9–62.计算(–5)–(+3)+(–9)–(–7 )+0.5所得结果是()A.–10.5 B.–9.5 C.8.5 D.23.53.小明存折中有450元,取出80元,又存入150元后存款余额为()A.520元B.680元C.380元D.220元4.–43+(–18)–(–25)–(+16)= .5.–32.74+18–20+32.74–8= .6.–17–6+5–4+25–3= (每题10分,共60分)7.矿井下A、B、C三处的标高分别是37.4米,–129.8米,问A点比B点高多少?B点比C点高多少?C 点比A点高多少?(20分)8.小明从离甲地西面2千米的A地出发,向西走了6千米到达B地,接着再向东走了10千米到达C地,问小明这时在甲地的东面还是西面,距甲地多少千米?(20分)[案例分析]对于环节一,课的开始教师把有趣的扑克牌游戏引入课堂,展开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传统、单一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法则在游戏中反复运用,从而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环节二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学习,不能单从是否记住或者掌握的层面来判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或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

传统的“概念教学”对知识掌握主要集中在学生能否记住概念的定义,能否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

新课程对“概念教学”远不仅于此。

《课标》中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相近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在课的最后,教师通过变式训练,即改变游戏规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扑克牌的加减运算实质上就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加强、巩固有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

最终实现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

〓案例1-2:生动的课件——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的知识技能目标识记:有理数乘法法则.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和绝对值如何确定,建立初步的数感.运用:能正确使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案例分析]“有理数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水位的变化”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在教科书的编排中,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解决3个难点:如何自然地引入带有负数的乘法;怎么样体现负负得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怎么样说明有理数与1和0相乘的结果。

〓教学过程〓有理数的乘法片断一该教师注重课堂引入,不受限于教科书中的问题情境,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演示蜗牛爬行状况,并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学生从熟悉的正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空洞、抽象、枯燥的;逐渐体验带负数乘法的探索过程;自然地加深了对引入负数必要性的认识。

教师有效地突破了“有理数乘法”教学中第一个难关[5]。

为了达到“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目标,教师尽而又提出“有理数包括正数、0、负数,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哪几种情况”及“怎么样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问题。

有理数的乘法片断二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整理,最后得出了:(1)两个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说明: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不断探索,在连续的问题中不断建构并最终完成“有理数乘法法则”知识目标的学习。

有理数的乘法片断三课堂小结和思考是本设计的另一亮点。

教师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的提问,首先能够了解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的大体情况;其次在梳理问题时使学生知识系统化;最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尽管这个环节如此重要,但仍未引起更多教师的重视。

[案例分析]学生从熟悉的正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空洞、抽象、枯燥的;逐渐体验带负数乘法的探索过程;自然地加深了对引入负数必要性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