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专题)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专题)


③教学手段
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不外乎图表、实物模型、音像 资料、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五类。一堂课究竟用哪些, 何时用,怎样用,都必须在备课时设计好,课前准备到位。 媒体的特点:便捷省时、形象生动、增大课容量、提高学 生学习兴趣及课堂教学效率等。 教学手段的作用:辅助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 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 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 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 功的关键。
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要注意:
活动的开展是否有利于重点问题的解决和 教学目标的达成。 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课改的要求(面向全 体)。 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 知规律。 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活动开展的形式、规模、时间和次数等都 要有计划。
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1)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一心想让学生动起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谈话法、自学 指导法 、情境法、“读—议—练”三段式 教学法、“点—线—面”立体式教学法、 “导入—阅读—质疑—解疑—练习”五步 教学法和“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 字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没有优劣,只有恰当与适宜。 讲授法不代表陈旧,更不是传统教学模式 的象征。
(2)你怎样到那里?(教学策略)
②课堂教学活动
为什么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且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被动接受式的学 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转变学习方式重要的手段、 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恰当的活动,创 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各方 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考与问题解 决的教学?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 情感态度?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达到学生 的数学体验性学习? (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础”与“提 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 的要求? 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 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 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 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 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的教学设计是 指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整体策划和 综合设计。 所谓整体策划是指教师要对一个 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学段或一个教 学单元做出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整体思 考,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能体现长 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 进要求;
2、教学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突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的 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习者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指导学生获 得学习上的成功。
3、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有明确的价值追求,那就是“促进每 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它“面向全体, 发展个性”。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3)“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表现出“以 学习者为本”的追求。
4、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要素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 作者、引导者、促进者。 (2)学生: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3)教材:是一种范例、一个载体、 一种教学资源。
5、教学设计的程序
(1)你要到哪里去? (2)你怎样到那里? (3)你是否到了那里?
(1)你要到哪里去(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要 求: 教学目标不能太模糊,要具体、 明确。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层次,对每 一学习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 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 出来。 明确地指出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 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评。 比如”举例”“说出”“指出”“读 出”“知道”等。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①课标 课标是教学的指南。 多个维度的目标是内在联系密切、相互渗透 的统一体,不可割裂开来。 多维目标的要求应当有所选择和侧重。
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三维目标如同正方体,不可 割裂,并不是每一节内容都要有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 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 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 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 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行为条件), 学生(行为主体)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行为动词)自己的主要观点(表现程 度)”. 符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 多维目标具体化落实于教学活动中。 同时注意教学活动中生成的目标和不同学 生的“个性化”目标。
如:矩形(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能熟练、准确 地表达矩形的概念和性质); (2)经历从平行四边形出发探索矩形概念和 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的习惯,进一 步了解和体会简单推理的基本方法。 (3)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矩形与平行四边的关系), 并体会“从量变到质变”观点涵义; (4)通过例1的教学,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 和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 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 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 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 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 维
所谓综合设计是指教师要对每节课的 教学进行具体思考,学生现有的起点是什 么,如何确定教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 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为达到此目标要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作为资源和手段,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地开发和利 用资源,以及如何组织和形成师生之间多 向有效的互动,何以知道目标是否具体地 得以落实,等等。
(4)以“课标”为依据进行设计。数学课 程总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总体目标 的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 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 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 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 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 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 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②教学内容 要经历懂、透、化的过程。(备 教材是二次 创作的过程) 分析教学内容的类型,确定内容的结构、范 围和深度。 把握好:教学的切入点、重点、训练点和延 伸点。
在设计教学时,可考虑到下列几个问题: (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的 必须,应删减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已 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 充分需要补充? (2)在校内外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关系密 切的课程资源?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 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准确, 适合学生实际水平。
教学目标检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有没 有完成某项工作。 我们习惯采用: “使学生……” “提高学生……” “培养学生… …” “通过……的讲述,使学生认识……” 这种方式都是不符合目标陈述要求的,“使 学生认识”的主体依然是教师,
内在的心理变化(如理解、创造、喜爱等等) 是不能直接进行客观观察与测量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目标中写出这些类型的目标后, 要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事例。 如:理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1、能在课本上找到有关菱形与平行四边形 关系的内容;2、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菱形 与平行四边形关系。 把握目标陈述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意义并不是在于 形式上,而是在于如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调 动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关键是为 了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习数 学是围绕着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而展开的。在学生 的活动上,要让学生动脑,而不是单纯地动嘴或 动手。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 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 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而不是 刻意模仿和简单借用某些方法,这样才能有好的 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 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③学习者
分析学习者起点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 的起点。 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 之间的差距。 学习者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采取的教学策略有效吗? 教学活动的安排合理吗? 教学能使学生获得成功吗? ……
在备课中可考虑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 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 (2)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哪些离 学生相差较远,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哪些情境 促进学习? (3)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基本能够自学,哪些需 要教师点拔启发引导? (4)如何在课堂上分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 知识结构,设置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 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答案? (5)如何针对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 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 个体数学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
(2)你怎样到那里?(教学策略)


①教学方法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然是 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既然是艺术,就要不断创 新。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 的具体途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围 绕教学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选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 效率的关键。教法的选择应考虑内容、学生知识 水平、课时、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等因素,不能 生搬硬套,有时也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