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原告:A小学
被告:B公司
1998年3月6日,被告B公司和C公司签订了一份专利技术转让合同。
合同约定,由C公司向B公司提供专利号为xx45xx的专利技术,而被告则支付给C公司10万元的专利技术转让费。
同年3月9日,被告开出一张银行承兑汇票,交予C公司。
汇票上载明:出票人被告,收款人C公司;付款行中国工商银行Y支行,票据金额10万元,到期日为同年6月9日。
在签发汇票的同时,工商银行Y支行对此汇票已经作了承兑,并有工商银行Y支行与被告签署的汇票承兑协议一份。
C公司收到汇票后,即到其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W支行申请贴现,并提供双方签订的技术转让合同复印件。
同年3月12日,建行W支行电传工商银行Y支行,查询该承兑汇票的真伪。
同日,工商银行Y支行复电:
“该承兑汇票属实。
”同年3月13日,建设银行W支行将按规定贴现率扣除未到期部分利息后,将票据金额划入C公司账户。
1998年3月20日,建设银行W支行将该汇票赠与原告A小学。
同年3月23日,原告要求工商银行Y 支行承兑票据责任。
工商银行Y支行回称,B公司(被告)至今没有收到C公司的xx45xx号专利技术,不能划款。
原告在向出票人B公司、其再前手C公司追偿未果的情况下,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被告答辩称:C公司没有转让其专利技术,没有支付对价,不得享有票据权利;而建设银行W支行取得票据权利时,虽支付了对价,但它对没有真实交易关系的票据予以贴现,没有尽到审查义务,责任自负;原告通过赠与取得票据,没有支付对价,不享有票据权利,并要求原告退还票据。
问:被告的抗辩理由是否能够得到法院的支持?原告能否取得票据权利?原因是什么?
分析:
被告的抗辩理由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
原告可以取得票据权利。
本案其实考察的是票据行为的无因性理论。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票据行为与作为其发生前提的实质性原因关系相分离,从而使票据行为的效力,不再受原因关系的存废或其效力有无的影响。
票据行为的这种无因性,也称为票据行为的抽象性或无色性。
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流通的灵魂,对促进票据流通,保障交易迅捷安全,维护票据功能,以及保障善意第三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票据的无因性使复杂多样的、多层次的基础关系与票据关系相脱离,使交易方式简便化,持票人仅以票据记载的文义即可实现其权利。
其次,票据的无因性,使票据关系不受原因关系的影响,消除了持票人对原因关系的顾虑,保证持票人权利处于稳定状态,避免了因原因关系无效、撤销或消灭可能带来的危险,有利于票据流通的安全。
第三,票据的无因性着重于保护善意持票人所代表的多数人的利益,对于促进票据流通,促进交易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所以,就本案而言,如果支持被告的抗辩,上述票据行为的优势均无从说起。
被告或许会拿出《票据法》第10条规定进行抗辩,第10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从法理上看,我国《票据法》第10条实际上是对票据行为的效力规定了一种要件。
该条款所规定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只能理解为票据基础关系。
但这种规定实质上形成了“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是票据行为有效要件这样的结论,
而这一结论通说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以后,其第2条、第14条都体现了票据的无因性原理。
该两条区分直接票据当事人与非直接当事人,在票据未转让的直接当事人之间可以原因行为抗辩,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在票据业务背书转让的间接当事人之间以原因行为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符合票据无因性原理。
所以,本案中,无论B、C之间的真实交易是否完成,是否存在违约,并不阻碍持票人权利的实现。
建设银行W支行也不存在过失。
,工商银行Y支行的行为违法。